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和城镇体系是城市地理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城。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的规模化与城镇体系化的过程中。一系列相关理论具有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美国西部的大多数城市是伴随着西部各地区的开发过程成长起来的,并由此形成了矿业城镇、牧业城镇、铁路城镇、农业城镇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多功能城市的出现,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西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可以参考美国西部城市化的经验,走开发与城市化同步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西部城市化道路:充实和提高大城市的功能和实力,发挥城市经济场的辐射作用,向郊区或更大的腹地扩散。在区域经济中起中心作用:以大城市为依托,建立经济区,然后逐步向中小城市推进;以现有的城市为据点,向外发展;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带,整合城市密集区。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发展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作用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提出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应有中国特色,其关键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最后文章分析了河南省中原城市群中,小城镇发展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乡村经济要素因聚集而转化为城市经济要素的过程,其内容是多元的;城市化的演进具有不平衡性;广西大开发应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走大城市化之路,即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尤其是大城市,要摒弃过去“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论广西的城市化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乡镇经济要素因聚集而转化城市经济要素的过程,其内容是多元化的;城市化的演进具有不平衡性;广西大开发应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大城市化之路,即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尤其是大城市,要摒弃过去“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二元社会结构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障碍,要破除这一障碍,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城市化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实践证明,此举未能从根本上打破二元社会结构,要彻底打破二元社会结构,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必然选择。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多元城市化模式,新型城市化道路在实践中能否成功推进取决于能否积极利用城市聚集经济规律,能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能否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莉梅 《天中学刊》2001,16(3):112-114
发展农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它既是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又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牵动力很强的结合部。以小城镇为载体,集中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一、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发展状况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联系的枢纽,是农村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是农民自己的城市。3-5万人口的小城镇就能正常发挥其在农村经济中的聚集、辐射和带动效益的作用。因此,加强农村小…  相似文献   

8.
【背景材料】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材料二: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  相似文献   

9.
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晖 《西北师大学报》2005,42(2):96-100
城市化滞后严重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滞后的程度、原因及其影响, 结论是: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应选取“以中心城市的发展为核心,以小城镇尤其是中心城镇和特色城镇的发展为重 点”的非均衡战略,主要运用市场力量推动城市化建设,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 展。  相似文献   

10.
马英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3):45-46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和空间,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化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大力发展小城镇.  相似文献   

11.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久艰巨的任务。在现阶段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城市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非就地转移的小城镇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结合起来,有着城市不可达到的优点。建设小城镇不能只讲求量多面广,要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着眼于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采取非均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有重点、有规划地发展小城镇。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产业:上海郊区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小城镇建设应走郊区城市化的道路,发展第三产业是上海郊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第三产业内部,依据服务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传统服务业,补充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三类,上海郊区城镇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主要以传统服务业和补充性服务业为主。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的目标就是建立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地域体系。在小城镇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小城镇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而大中城市明显缺乏,城镇地域体系结构发育不全。重点建设县城,让县城在区域城市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区域城镇体系结构科学化、合理化是我国区域城市道路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道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小城镇, 推进城市化, 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平台, 是社会发展的必须趋势。小城镇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将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农村化过程中的农村小城镇化代替不了农村城市化。对农村小城镇应该正确定位:它是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为农业和农村居民提供商品和劳务服务的中心地。 膘上城镇定位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农村工业化的中心地的观点,都是对这膘上城镇在农村现代化中作用和功能的错误定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基本国情来看,“点轴”开发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垢最佳选择。落后地区的开发是一个工业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因此,走城市化道路,加速城市经济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新疆如何实施点轴开发战略:1、以新亚欧大陆桥及沿线的中心城市为依托,点轴结合形成城市经济带,重点是发展天山北坡城市经济;2、走特大型、大中小型城市和小城镇相结合的城市体系发展道路;3、要沿铁路线、输气管道线、边境线,分层次进行城市布局;4、城市作为国有资产,也必须保值增值,其生态环保投资也是经济投资,城市建设要有各自的独特形象和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城乡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城市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结构转型是城乡结构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运动过程,这种转换主要是通过城市化过程实现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不同于东部地区的特点,因此,内蒙古的城乡结构转型主要应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来实现,把重点放在提高和扩大现有中心城市和培育发展新的经济中心上,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与教育结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99年,城市人口3260万,城市化水平36.7%,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999年我省48个设市城市中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19个、小城市22个,小城镇2291个(其中建制镇1409个),初步形成了以胶济铁路和京沪铁路山东段两条城市体系带为骨干,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大中小城镇相配套的城镇体系总体框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1999年,全省城市建成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7.5平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48.6升,万人拥有公交车辆7.5标台,气化率87.9%,集中供热率26.1%,污水处理率29%,绿化覆盖率33.2%,垃圾  相似文献   

20.
一、小城镇——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聚焦点小城镇建设的理论早在200多年前就出现在马克思的著作里,马克思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马克思这些精辟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人口的集中,城市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城镇的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小城镇带来了特殊的地理区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的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发展快,但不同程度的经济水平发展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