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个活泼可爱的你们组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集体。在这里,你们健康地成长着,尽情地展示着你们的活泼开朗、淘气与机灵,那一份纯真,那一种灵动……不知何时,你们已经悄悄地占据了我的心。在这里,你们可以畅所欲言,倾吐心声。"这是我在班级日记扉页上写给孩子们的话,翻开班级日记,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心路历程,汇聚一堂。一、班级日记——从生活中找"米"班级日记,不同于一般的日记,它是班级内传写的一本日记。  相似文献   

2.
日记风波     
(一)"我的日记不见了!你们谁见过我的日记?"忽然有一个急切而惊慌的声音从后面响起。"你的日记?你自己写的?"姜苏娇拉长腔调问。何桂香也会写日记,这真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像何桂香这样的女孩会在日记里写些什么呢?在我看来,写日记应该是具有小资情调的女孩所为,比如我。  相似文献   

3.
读了《马燕日记》,我感受很深。马燕是宁夏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女孩,因为家里穷,生活拮据,父母供不起她上学,只能让她半路退学回家种田。马燕是一个坚强倔犟的女孩,因为不能上学,她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最后,她在一位外国人的帮助下重返学校。《马燕日记》真实地记录了马燕上学、辍学、再上学、再辍学的过程中她内心的感受。在她的日记里,看不见任何的华丽词语,没有任何的修饰,平平淡淡,甚至还有很多的错字别字。但是,她的日记能打动人心,让人心酸,同时也让人同情马燕。日记中至始至终都表达了马燕渴望学习的心态。“我想读书”这声从心底发出的…  相似文献   

4.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在它长期的演变的过程中,白娘子形象却在逐步变化着,最终演变成今日人人口中夸赞的温柔贤淑、人见人爱、端庄大方的美丽女人。但是,白娘子无论怎么努力,她始终都是"蛇妖",无法从人们内心深处消除对"蛇"和"妖"的恐惧,更何况她聚集"蛇""妖"于一身。  相似文献   

5.
少女日记     
19岁女孩苏拉生活在巴格达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父亲马耶德是政治学教授,母亲阿迭芙,还有两个妹妹——14岁的奥拉和7岁的莎玛。从战争之初,苏拉一直在笔记本上用阿拉伯语写日记。她说,这是唯一让她克服恐惧感到平静的办法。4月15日的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她的日记。从这些日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战争究竟是如何改变了一个巴格达少女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我的面前摆着一部又大又厚的书,书名为《他山集·斯人刘广》,从书脊上看,这本书是刘广编的.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是刘广先生借学生的日记、信件集纳而成的对刘广先生的人生之旅及人品之评价,即他的学生对刘广先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评价,以"他山之石"展示"斯人刘广"的人文特点与精神风貌也算一个创举.书中不乏情真意切的歌颂,也不乏后生可畏的鞭挞.这无疑是刘广先生关于一位语文老师一生从教的全面、客观却另类的总结. 刘广是我就读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个内敛、文静、读书用功的贫寒学生,课外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喜欢写日记.他的日记不是"流水账",而是有思想有情节甚至有故事,相当于写一篇作文.这样坚持不懈的日记写作让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若干年后他以日记为依托,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时我年轻》.  相似文献   

7.
钮建国 《海南教育》2014,(12):29-30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日记,是作文的"营养餐",是蜕去"官服"时的作文。在学生的日记中你可以找到学生在生活中的缩影,那一篇篇诙谐、幽默、赋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日记,在学生的作文中却是难得一见。同样都是让学生写生活中的事。  相似文献   

8.
一个女孩悄悄地爱上了班级的一个男生,便把这种情感毫无顾忌地倾泻到日记本中。有一天她发现日记本被人偷看了,便怀疑是她妈妈。可是她妈妈好长一段时间都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只是非常细心地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一天,女孩终于向妈妈挑明:“你为什么要看我的日记?”妈妈首先向女儿诚恳道歉,请求原谅,然后说明她看日记的真正原因是因她的成绩直线下降。从日记中了解到,原来是女儿初涉爱河。妈妈没有责怪她,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但必须把握好。因为在这个朦胧的年龄很容易干出糊涂事,将会因此抱憾终身。女儿听了妈妈的话,很是感动,幡然醒悟,判若…  相似文献   

9.
"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是不少小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更是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那么,如何才能突破这一问题的瓶颈呢?笔者认为,鼓励低年级孩子写"微型日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六七岁的儿童,处于智力开发的最佳期,求知欲强,既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正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因此,写"微型日记"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他们"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智力开发期,让学生"我手写我口",使日记真正成为"童心、童真、童趣的流露"。  相似文献   

10.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写了十几年的日记了.真正让我坚持下来的,是记住女儿珊珊成长中任何一点变化的想法.珊珊出生后,我变得勤劳起来,点点滴滴地记下了她许多的第一次,这也成了她了解自己的第一手材料——她时不时就会翻翻我的日记,日记里的内容也会不时出现在她的文章中,成为她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1.
已故"豫剧皇后"陈素真,以自己质朴淳厚、韵味独特的演唱风格,丰富和开拓了豫剧音乐唱腔和舞台表演技巧,形成了"陈派"艺术。后因其代表作《三上轿》而被誉为"河南梅兰芳"。她唱腔古朴典雅,韵味纯正而又醇厚;做派端庄含蓄,准确细腻又层次分明。她在台上的念白也被评为"高低抑扬,错落有致,轻重徐疾,相间得体,字正音准,脆甜明亮……"与樊粹庭合作九年,其豫剧表演生涯走进鼎盛期。  相似文献   

12.
1937年是萧红旅居上海的最后一年。年初从日本回到上海,9月底和萧军等撤离上海。本文试图较为全面细致地梳理这一期间她的生活和创作,尽可能清晰地勾勒出她作别上海之前的生活轮廓和创作轮廓,或许,还有情感走向。在此基础上,指出上海这座远东最大城市对于萧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初时接纳的是一个文学青年,终时成就了一个优秀作家;因了鲁迅的大力扶持和关注,也因了她自身异样的禀赋和勤勉。对于新浮出水面的萧红佚文《八月之日记》(三篇),从发现者的角度作出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3.
数学日记就是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相似文献   

14.
华夏日记博物馆落户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这是全国第一个日记类的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日记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日记源远流长但可供研究资料极少,建立日记博物馆乃天时所趋日记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文体,中国的日记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人类的结绳记事,在甲骨文中也能找到最早的日记史料,西汉刘向在《新序·杂事一》中写道:"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1980年江苏扬州邗县胡场五号墓发掘出西汉宣帝时王世奉日记牍十余种,可视为最古老的日记,说明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写日记了。  相似文献   

15.
池莉 《生活教育》2012,(7):32-34
池莉的作品关注市井生活,文字能够与读者坦诚相见。她不但是一个懂得思考生活的人,在家庭教育上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曾说:"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的意义。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的呢?"  相似文献   

16.
名师在线     
《青少年日记》2012,(7):F0002-F0002
何秋荣 中学一级教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员,江苏省东台市富安中学虎阜文学社模范指导老师,《青少年日记》《日记》等杂志的特约编辑。她说:"既然选择了讲台,就选择了默默奉献。"10多年来,多次被富安镇政府和富安中学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她勤勤恳恳,笔耕不缀,先后在《考试》《教学与研究》《理科爱好者》等杂志上发表了几十篇教育教学论文。  相似文献   

17.
一次,我在批阅学生的日记时,读到了这样一篇日记:今天我又挨了数学老师重重的批评。我想,前几天妈妈说得对,我是家中的一个负担,因为成绩是班中最差的。要是家中少了我,爸爸妈妈就不会叹气和干苦工了,也不用借钱给我读书。要是班里少了我,老师就不用生气。我再这样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读完日记,我一下子呆住了。这是学生用真情在诉说,她小小的心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对七彩的童年生活已产生了绝望。这多么可怕呀!沉默许久,我又认真翻阅了她以前写的日记,挑一篇较好的,当众宣读,并小题大做地表扬了一番。当时,她把头埋得很低很低,小脸红红…  相似文献   

18.
毕青凤 《小学生》2006,(5):I0012-I0013
高怡然的日记,不仅是交老师的作业,还是一个生活的万花筒。在她的日记中,有读书的心得,有课文的改写、缩写、读写、扩写,还有词语、名言、警句甚至是农谚、生活小窍门、医药小常识等。仅看日记的题目,就可以读出,她不仅仅是学习的佼佼者,而且是  相似文献   

19.
女儿上二年级了,经常为写不好日记犯愁,总是缠着我教她写。说是教她写,实际上是我说一句,她写一句,一篇日记写完了,往往没有一句是她自己思考出来的,下次再写,又没词儿了。后来,为了让女儿真正学会写日记,我首先从培养她观察生活入手。每逢周末,我们就带她去公园看花草、树木;到动物园看动物表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怎么让学生喜欢上长期以来被公认的枯燥无味的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呢?笔者从语文的“小笔头”想到了“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通过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