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效专利的获取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换效专利技术是一座等待人们开发的金山,我国目前换效专利总量约占受理专利申请的30%。文章分析了换效专利范围种类,论述了利用价值,并提出了获取失效专利的方法和渠道。  相似文献   

2.
对现有失效专利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运用专利基本理论和专利法的相关规定揭示出失效专利的特有属性,提出了凡是在专利文献上所公开的技术,在不享有我国专利权的情况下都属于失效专利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失效专利"产生的原因、获取的方法,提出了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利用有价值的失效专利产生财富的方法及要规避的各种风险,并提供了多个利用失效专利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4.
探索提前失效专利对专利价值的影响,对推进我国专利质量工程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前失效专利是指在专利有效保护期限内,应该有效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提前终止效力的专利。基于IncoPat科技创新平台检索的、2002—2018年间中国全部发明授权专利数据3066400个检索结果,借助该平台人工智能技术植入价值度计算的应用模块,从四种主要专利申请人类型——产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个人视角,分析了各类型申请人全部专利、有效专利、提前失效专利价值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了提前失效专利价值远远低于有效专利价值;失效率越高,价值度就越低;大学专利失效率最高等。下一步拟进一步探索专利提前失效的原因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以全面提高专利价值和专利质量。  相似文献   

5.
论失效专利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效专利是进入公有领域、公众可以自由使用的人类智力成果,通过分析失效专利的成因,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失效专利的价值,并提出失效专利的开发和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直接法(寿命表法)和失效专利维持年限统计法对上海市2001年至2020年的全部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出了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和失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通过对比表明,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与失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总体上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后者,上海市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9.12年。同时,上海各区之间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很大,应当采取针对措施提升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专利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兼顾了失效专利与存量专利的数量与维持时间长度等因素,可以客观全面反映专利的整体现状,应该成为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直接法(寿命表法)和失效专利维持年限统计法对上海市2001年至2020年的全部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出了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和失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通过对比表明,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与失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总体上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后者,上海市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9.12年。同时,上海各区之间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很大,应当采取针对措施提升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专利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兼顾了失效专利与存量专利的数量与维持时间长度等因素,可以客观全面反映专利的整体现状,应该成为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试论专利检索在专利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地论述了专利检索在专利侵权、专利保护、专利技术开发和失效专利或失效专利申请技术的使用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情报专项服务中失效专利的雷区规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维轩 《情报杂志》2001,20(2):18-19
探讨了使用失效专利可能构成对其它专利侵权的成因,指出了失效专利雷区的规避策略与方法,警示情报工作者必须学习和领会与情报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否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0.
如何开发利用失效专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随着中国失效专利光盘的诞生,国内掀起了一股开发利用失效专利的热潮,从而拉开了我国公众开发应用失效专利的序幕.大家知道,专利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发明人或设计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中国领域规定时间内对该发明创造享有的专利权,具有排他性,在专利法规定的有效期间内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独占权.专利无形财产的产权,与有形财产产权相比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三大特征,这就决定了保护期届满以及届满前因法律规定的种种原因将导致专利失去效力,即不再受到法律保护,从而出现了所谓的"失效专利",这种"失效专利"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公共财富,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地自由享用.  相似文献   

11.
专利失效不等于技术失效,如何有效利用失效专利,使其在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重大作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在深度剖析失效专利的成因、价值及获取手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在企业创新中继续加工、再利用失效专利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现有失效专利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专利一词既可以用来指称“专利权”,也可以用来指代“专利文献”或“专利技术”,基于专利不同的含义来定义失效专利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对“专利申请权”、“外国专利”等概念的把握也会影响到对失效专利定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公开”和“垄断”是把握专利制度本质的关键,也是认识失效专利本质的一把钥匙,凡是在专利文献上所公开的技术,在不享有我国专利权的情况下都属于失效专利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论失效专利的成因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失效专利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本文从10个方面论述了失效专利形成的原因和开发利用的价值、途径。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可供用户做的法律状态检索包括:通过查找专利交费情况确定专利是否提前失效,通过查找撤回的专利确定专利是否在授权或公布的同时被撤回,通过查找专利保护期延长的具体时间确定专利的最终失效日期,通过查找继续数据确定专利是否有继续申请、部分继续申请、分案申请等相关联的情报;通过查看专利权人的变化情况确定专利权是否经过转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失效专利信息对技术主题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而挖掘技术的普及让失效专利信息的充分利用成为可能。基于中文文本聚类,分别对失效专利、失效/有效专利、有效专利进行聚类分析,探索失效专利和有效专利之间的联系,运用桑基图(Sankey diagram)将结果可视化,根据专利流的走向来判断技术主题的新生、消亡及发展状况。并且,以LED封装产业专利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技术主题分析,结合产业文献验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将专利的法律状态作为研究维度,为产业技术主题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方法,也给企业充分挖掘失效专利信息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蔡东蛟 《现代情报》2010,30(1):50-51,55
介绍网上国内外专利常用检索方法、全文获取技巧以及失效专利开发利用,其中常用检索方法包括直接访问以官方为主的专利网站、利用搜索引擎和专利下载工具软件等,获取技巧包括通过访问药物在线、丁香园、佰腾专利检索系统和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试验系统等站点免费获取专利全文的方法,着重叙述快速获取专利说明书和利用失效专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失效专利在教育、科研、企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利法施行20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量持续快速增长,到2001年11月底,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总量已达135.1万件。而按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的保证期限自申请日起分别为20年、10年、10年。截止目前失效专利及失效专利申请已经超过46万件,今后每年还将以约10万件的速度增加。应该看到,专利虽然因各种原因失效,但其凝结的发明创造点不会自行消失,或者自行丧失实用价值。失效专利技术已经失去了专利法的保护,成为社会公众可以无偿使用的财富,它是人们技术创新的产物,也是全世…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现有研究较多地关注专利申请和质量等方面内容,本文重点研究了专利管理过程中维持环节的不足,认为现有管理体系容易导致潜在高价值专利失效,造成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本文从国有资产管理的视角,针对高校层面提出了加强专利维护与运营的改革思路和方案,〖JP3〗包括建立专利失效预先申报与分析机制、设立专利维持与运营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专利维持伙伴等方式;同时针对政府层面,提出了加强对技术类国有无形资产的监管、完善知识产权维护经费预算机制、关注核心知识产权维护和救济等相应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介绍如何建设一个包括中国专利检索数据库、专利市场化信息数据库、科技计划专利信息数据库、失效专利信息数据库和企业专利信息数据库在内的信息资源Web应用平台和集成环境。  相似文献   

20.
时下,在我们已拥有的专利中,有不少竟然被尘封在高阁之中,被人们所忽视而成为失效专利.其实,失效专利也是一种资本.那么,失效专利是一种什么样的资本呢? 首先,它原来就是一种专利.其次,可以这样认为,专利是一种超前意识和垄断技术的结合.但它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专利及其产品的前卫性,往往受到市场的观望,它需要市场的理解、市场的磨炼.失效专利像一粒刚被嚼出味的青橄榄,将产生无穷的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