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著称。他的诗歌今传四百多首,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山水诗在我国盛唐诗坛独树一帜。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能把握好王维山水诗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初步领略王维精湛的诗歌艺术,体悟到他从自然界静美境界中透射出的闲情。对于王维山水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上。王维的诗向来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他笔下所描绘的心物契合的"无我之境"、动静相  相似文献   

2.
李华珍 《学子》2014,(7):41
正"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这一对句流行于唐代,反映了王维诗独步当时、风行海内的盛况,恐怕不是溢美之词。王维,字摩诘,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他擅长绘画,精通音乐,又精研佛理,他的诗歌以清丽、旷淡、含蓄、浑成见长,奠定王维在诗歌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也可以说是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王维众多的山水诗中,我觉得《山居秋暝》最能体现他山水诗"诗中有画""画  相似文献   

3.
王维作为最早以佛理禅趣入诗的诗人,代表了唐宋以来诗画风格及表现方式的发展方向。他的山水田园诗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评王维山水诗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开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空灵、静寂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本试图通过对王诗的分析,触摸王维的情感世界,感受其诗中自然山水背后的主观色彩,说明王诗艺术达到了“寓目骋怀”的境界,但尚未达到物我两忘的“明心”之境。  相似文献   

5.
唐代佛教盛行,兼之当朝以诗赋取士,所以,数以千计的诗人都深谙佛理,写出了大量与佛有关的诗歌。其间,孟浩然与王维的佛诗值得研究。本文试从“以佛理入诗”、“融山水于佛”、“触景而悟道”三个方面对他们的佛诗进行探讨,并作简略的比较。指出孟浩然的诗说佛论禅平实显现,王维的诗多不着痕迹,尤其是作于辋川的一些山水诗,禅味浓而不露,为佛诗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6.
王维终身学佛奉佛,诗画艺术成就与其较高的佛学修养难分难解。佛学,作为影响他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不对他的诗画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王维山水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无穷的虚幻、空寂的境界,同时佛学思想也使其绘画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被称为“诗佛”。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作为“诗佛”,王维的诗作很多都是浸润于佛理的。王维一生习佛,最初是因为风气的浸染,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特别是中年以后政治上的压抑,佛教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安慰。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佛教是深有体会,也是有所得的。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诗作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这正是习佛甚深的诗人在艺术上得佛理禅心之助而精妙绝伦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关于"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方式的区分为依据,以已有的对中国山水诗创作和翻译中的观物方式的认识为参照,以王维《鹿柴》的各种英译为实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不同的观物方式及其审美效果予以探讨。认为,中国山水诗英译中,有些译者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物观物"的方式理解和转换原诗,使译诗保留甚至超越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拥有东方文化情怀的读者产生理想的审美效果;有些译者则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我观物"的方式翻译原诗,使译诗偏离甚至破坏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一般西方读者产生较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维终生信奉佛教,奉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田园山水诗的创作,使他的诗歌中不仅有纯粹的佛理说教诗,还有大量的融合佛理的禅趣诗.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这种另类禅诗,从正面揭示王维复杂心理世界,风格近似白居易宗教诗,是王维诗作当中不常见的.王维不是"诗家佛陀"、"诗家菩提",而是一个普通"学佛者",一生都没能解脱,他只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情怀的儒士文人.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重点不在于探讨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禅学思想,而是想结合他曲折的生活经历及其诗中所抒发的个人情怀,来阐析其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生活模式,从而论证田园生活是其认知体系之"体",而山水诗则为其情绪世界之"用"。该文试图越过以山水田园诗艺术特色和禅学思想为主的思维定势,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其他较为直白的"心录"式诗歌的比较论析,最终得出这两类诗歌都体现出作者在理想和现实背离下形成的自我分裂情结之结论。  相似文献   

12.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开宗立派,主要缘于其山水诗在情景关系上对前代的超越。他的笔锋,将山水诗境推向“情景相谐、理意俱融”的和谐境界。他对自然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一种玲珑淡泊的清雅诗境。此种境界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的一种外化,是其寻找生活本真、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九华山山水诗的精神内核是:山水情怀、“圣贤”人格、归隐情结和“乐境”追求。九华山诗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万物中寻找“自我”人格的精神风范;就其审美价值而言,集中地表现了九华山的神灵之奇和佛国风光,力透九华山水的性灵与神韵,努力发现九华山“深藏不露”、“空灵清静”的朦胧之美;就其艺术构思而言,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表现出阳明诗风飘逸俊爽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佼佼者。他的诗突破了山水诗人实录描摹的手法,以画入诗,以乐入诗,以禅入诗,气韵生动,空灵悠远,为典籍英译提供了优秀的蓝本,但同时也对典籍英译所能传达的神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诸家译作,在遣词用句上极尽工巧,虽在实录描摹和意境追求上互有得失,但却都体现了既求其达意,更求其传神的不懈努力,值得人们认真地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用绘画领域李思训的北宗、王维的南宗,来对应诗歌领域写实派的杜甫、神韵派的王维,说明中国旧诗、画在正宗、正统批判标准上存在分歧。实际上,绘画的“南、北宗说”编排体系混乱,且“南、北宗说”主要是针对山水画,难以概括整个绘画领域的全貌,因而在推理上存在以偏概全的漏洞。对于中国旧诗而言,钱钟书赞同“神韵无处不在”之说,那么杜诗也就成了最富神韵的典范,就不能与王诗的神韵构成对立。中国诗坛的头把交椅虽然不是王维,但广义上的神韵派却堪称中国旧诗的正统。  相似文献   

16.
清初王士祯是大家所推重的一代宗匠。他标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也就是要求诗歌要清澄蕴籍含蓄,不可直写无余。王士祯对于做诗,有其鲜明的主张,这就是“神韵说”。他把神情韵味作为诗的最高境界,以清澄妙远的神韵为宗。  相似文献   

17.
王令的诗文风格显著,思想奇崛。受北宋两位著名人物孙觉和王安石的影响,王令对韩孟诗派情有独衷,诗文带有中唐韩孟诗派的特征。他吸收韩愈的思想并加以改造,提出了“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在语言风格上,王令借鉴了韩孟诗派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追求古拙拗涩、奇崛峭拔。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议论情感化,以议论为诗,然而诗中奇崛的想像又使诗歌有了一种浪漫色彩,从而冲淡了议论的理论性。  相似文献   

18.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3):43-45,57
对于王维的山水诗,历代许多诗论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中苏轼的“诗中有画”,因其特别精辟允当而成为经典之论。诗境与画境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共同特征,而作为王维山水诗的考语和定评的“诗中有画”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一方面是指王维诗中用以表现山水景物线条美、构图美和色彩美的技法,即所谓的“融画入诗”;另一方面是指那些不能入画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王维的笔下也显得意趣盎然。韵味无穷。这是一种气韵,是一种画意或画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王维早年被贬济州的诗歌创作进行解读,目的在于还原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超越对王维“山水田园诗人”的定性理解,显现其诗作的生动性、丰富性。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即韵味极为韵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陶渊明田园诗的不朽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亲切纯真、恬淡自然的风格;浑融完整、高远入化的意境;精工凝练、本色自然的语言;真淳隽永的理趣。他的田园诗之所以魅力不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主观原因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无论是在诗歌创作题材上、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意境开创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