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高焕静  田静 《新闻知识》2023,(1):68-72+95
民族类主旋律短视频是传递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媒体,通过以内聚焦视角表现宏大主题,以“过去-现在”的二元话语凸显“发展”主线,以“家庭”隐喻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将文化的多元性与同一性的有机结合,成功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话语建构和传达。  相似文献   

2.
汪罗 《东南传播》2015,(8):53-55
同性恋的"出柜"问题是社会现代性中区别于异性恋观念主导、家本位伦理道德的一个显像的社会议题。过往研究大都偏向实证,分析同性恋群体的媒介接触、集体认同、道德观念、文化偏见等;还有些研究则着重阐释同性恋群体的不同媒介形象。本文拟以新闻生产的研究视角为基础,结合"库克出柜"的媒介报道框架来试图阐释"出柜"如何被媒介赋予意义。文章认为,媒介建构着同性恋看与被看的媒介现实、同性恋者自身由想象到行动的转变及诠释该群体的现实生存图景。在媒介积极赋予"出柜"以意义的背后,更是有一系列的话语隐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社会科学形成了"空间转向"的热点话题,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空间实践"的产物,不是单个、孤立存在的。本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福柯的"话语、空间、权力"理论为基础,将华莱坞艺术电影置于整个电影生态环境中,从话语实践与空间生产的角度,试图探寻华莱坞艺术电影在话语实践中如何能动地建构"表征的空间",其中有何隐喻?电影本身作为一种"空间的表征"又如何参与到媒介生态的建构中?与福柯所认为的权力有何联系?空间维度为我们理解华莱坞艺术电影提供了一个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并运用框架建构的研究方法,对研究中关媒体关于十八大报道主题、报道基调和报道文本的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正面陈述与责难叙述、典型话语立场与冲突话语立场、描述话语与隐喻话语上搭建了中美媒体的新闻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5.
田璐嘉 《今传媒》2020,28(5):140-142
本文以1978年至1982年《宁夏日报》有关民族文化的新闻报道为考察对象,讨论报刊话语如何构建并作用于特殊时期的社会整合。研究得出,地方报刊在整合时期的话语构建呈现出积极隐喻的媒介形态。报刊提供社会总体形象来吸引读者成为忠实受众,并促使受众在政治许可的框架内寻求话语构建的角色安排。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近年来已经成为学界的显性话题。而这一显性话题中的显性话语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媒介融合。本文以"媒介理论"(media theory)为主体框架,并结合媒介社会建构论,从媒介技术属性发展与融合的视角对当下的媒介融合实践进行反思,并指出媒介融合应当以一种双向思维为指导,兼容并蓄新旧媒介的技术属性从而更为全面地满足受众对于媒介的多元需求。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12):38-49
话语与社会变迁理论认为话语能够投放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影响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仰,由此构成利益角逐的社会力量。研究选取主流媒体《人民日报》1949-2019年环境报道1254篇抽样样本为研究对象,以"话语包"和"价值观框架"研究中国在地性环境话语变迁与意义实践路径。主流媒体环境报道存在七种话语框架生产模式:环境卫生框架、国家主权框架、经济争夺框架、制度理性框架、技术治理框架、生存危机框架;框架签署矩阵显示环境话语生产存在变迁性、匹配性和修辞性,爱国、规范、文明构成意义实践系统的"纽结点";通过制造对立认同、价值定位、凝聚共识进行媒介动员。建议主流媒体环境话语传播从劝服到构建生态价值共同体转变,话语体现环境元价值和规范性价值,凭借对环境话语的价值定位、合法定性的话语供给和意义建构来共意动员。  相似文献   

8.
刘锐 《现代传播》2018,(4):80-85
科学传播的协作生产与话语博弈有机统一。理解其中协作生产和话语争夺情况,对于把握科学传播生产机制、更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具有重要价值。研究以"PX"百度词条编纂为例,从历时性视角和科学话语生产的竞合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本细读法等,分析PX词条创立以来各传播主体的基本情况,以及协作生产、话语框架建构和争夺博弈情况及相关策略。研究发现,PX科学知识生产主体为拥有良好教育背景、位居北京等知识传播中心、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媒介素养的高校学生,PX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由众网友相互协作、合力完成,其间充满了话语冲突与博弈。有关PX的科学话语争夺,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迥异的关注重点和话语建构策略,其中框架借用、框架延伸、框架扩大、框架转换策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并导致各异的话语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结合周九常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体系模型对"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探究新闻媒体如何建构图书馆的社会形象.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公共图书馆通过积极利用媒体,建构图书馆话语体系;抓住媒体热点,打造品牌形象;提升馆员媒介素养,转变服务理念;优化管理,强化社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西方文艺思潮纳入费尔克拉夫的媒介文本三向度的框架体系内,找寻在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范畴内的建构媒介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12.
伏静怡 《东南传播》2021,(10):27-30
传播媒介深度嵌入乡村社会之中,小镇青年通过影像实践在积极建构自身话语的同时也塑造着新的"地方"文化和认同.本文从小镇青年这一群体的媒介化实践框架切入,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小镇青年是如何将地理实体与人们的想象联结起来,建构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帮助乡村完成文化失落地到文化根源地的转身.  相似文献   

13.
舒洪磊 《东南传播》2020,(1):107-112
本文对《贵州都市报》近十年有关"背篼"相关报道进行搜集与分析,该报以不向命运屈服的尽职者、讨生活的弱势者、游离的越轨者为主要的报道框架。由分析三种媒介框架所呈现出的三种媒介形象、供稿主体来源,发现"背篼"群体在该报上话语权严重缺失,"背篼"所呈现的三类形象全是以"他者"的口吻和眼光表征出来的。通过对"背篼"媒介形象的分析窥见弱势群体在传媒中媒介话语与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弱势群体在传媒话语中呈现出明显的被表征的"他者"形象,媒体加强深度报道以及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是消除表征差异最好的方式,这需要政府的赋能与媒介的赋权,才能重构受众眼中客观的弱势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14.
郭勇 《东南传播》2015,(1):47-52
本研究使用研究综述法,探讨了私营企业主的媒介再现。私营企业主报道的立场从建国以后的负面转为多元化。对私营企业主的标签由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奸商"等,变成了"民营企业家"等;对私营企业家的隐喻主要是"英雄"与"原罪"。民间机构/机构报告是报道的主要信息来源;媒体自身为报道的主要新闻来源。报道主题主要为经济领域的行为。媒体偏重男性、社会声望高的、大型企业的、企业高层的、本地发展的私营企业主,并集中于少量产业。对私营企业主的报道框架研究主要为特定框架研究;政治话语、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商业话语等多种因素影响了私营企业主报道。  相似文献   

15.
媒介话语建构通过系统性符码创造传递给受众,与受众个体原有认知系统发生交互反应,再由受众本身对媒介符码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建构新的意义。媒介与社会事实以及媒介与个人意见和公众舆论的关系既是媒介话语建构的体现,也是媒介话语建构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批判语言学理论认为,话语具有社会实践功能,媒介话语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还体现着媒介对客观现实的努力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必然体现出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球的体育盛会,也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本文以<中国经济周刊>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为例,以话语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奥运报道的文本分析,揭示媒介如何对奥运活动这一客观现实积极建构,国家认同这一"潜台词"是如何借助媒介话语的文本得以表达和强化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5):14-18
在当代生活题材电视剧中,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成为一种天然的存在。国家认同话语的建构模式主要表现为边疆少数民族在新中国的新生与发展,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帮扶建设、民族间的抚育与通婚等。电视剧将少数民族置于繁荣稳定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隐喻了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段鹏 《新闻记者》2015,(3):85-89
本文认为,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广播新闻在转型期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在商业话语下,坚守新闻立台的理念,注重市场选择、专业主义和宣传纪律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同时突出强调公共性;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创新广播新闻的传播渠道,利用新媒体弥补和强化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三是通过"走转改"活动,对广播新闻的话语方式进行重塑,建构广播新闻报道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20.
大众媒介通过日积月累的话语生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媒介话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意识形态、权力和价值的操纵.本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批评思想、福柯的话语理论、批评性话语分析为基础,指出大众媒体通过日常运作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媒介话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意识形态批判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