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典籍的西译绝不仅仅是知识论的问题,它涉及到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对翻译的重新理解以及对西方汉学如何认识。文本从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外译历史和实践做出宏观的研究和展望;梳理了中国文化典籍走向西方世界的400年历史的基本脉络,总结其规律和方法,以求获得历史的智慧,为中国文化经典的对外传播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的文化战略决策,而中国文学典籍的翻译是华夏文化向西方传播很好的途径之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杨译《红楼梦》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特点和翻译策略以探索中国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3.
晚清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为在中国广泛传播西学进行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他的西学书刊翻译在来华的众多传教士中出类拔萃,促使中国人改变传统思想,推动晚清社会的变革,对晚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林乐知的西学书刊翻译在译名的处理上主要是"旧瓶装新酒",辅之以创造新名词,对原文的增删服务其特定目的,采取的是当时传教士普遍采用的西译中述这种特殊的协作方法。传教士的西学传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现象,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研究林乐知的书刊翻译,无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那一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并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初时期,美国来华女传教士亮乐月翻译了一大批西方妇女和儿童小说,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影响。亮乐月主要采用了西译中述、译文本土化、删译、改写等翻译策略使其小说译作适应中国读者的品味和中国社会的时代之需。亮乐月的小说翻译策略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典籍英译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分析了典籍英译的现状和影响其对外传播的实质性因素后,在马会娟汉译英"合作翻译"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典籍英译"合作翻译"模式。另外,建构中国对外出版的立体化国际销售网络、拓展对外传播的有效渠道、以及定位目的语读者群体和全面调研国外市场等,都是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必经之路,笔者也作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华典籍由谁来翻译,这个问题还存在多元声音。针对该现状,本文结合《〈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一书,对"翻译主体"进行分析与探讨,侧重比较中国翻译家和西方汉学家在典籍翻译中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和特色、译出效果等问题,提出三方面观点:一是谋求多元互补译者模式;二是用"送出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双向思维考察翻译动因;三是从"文化传真"和"文化改写"角度透视翻译诗学。  相似文献   

7.
当代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受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的影响和制约。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辜鸿铭作为东学西传的代表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在将中国经典古籍英译时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源于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的巨大压力。当今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主体的中国译者在中学西译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语境,应采取适度异化的翻译策略,体现中国文本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与强势文化的对话中喊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家积极号召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而在大学英语教材与教学中,中国典籍文化及其翻译内容可谓阙如。把中国典籍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深具必要性。在典籍翻译教学中,应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相结合、翻译理论与技巧和翻译实践相结合,并加强教师在其中的关键性作用。中国典籍翻译教学的系统性建构有助于培养出能传播与弘扬中国典籍文化、富有中国文化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译介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典籍看成是第一次西学东渐,而把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典籍大量传入中国看成是第二次西学东渐,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也就是第三次西学东渐的40多年。回顾这40多年的中国学术,就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而言,我们先后经历了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0.
明朝时期传教士来华是中西方交流史上及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事件。传教士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来华传教士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及西学东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传教士在传播宗教教义的同时也通过译介的方式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论等带入中国,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阐述利玛窦首创中西结合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文献的历史,首次将“四书”外译,开创中国典籍外译的先河,同时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以他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真实地记录了郑和船队的海外见闻以及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英国汉学家、研究型译者米尔斯的《瀛涯胜览》英译本是迄今为止郑和航海文献的首部、最重要的外文全译本,可谓西方汉学家郑和航海文献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将对该译本中的标题、序言、编辑说明、导言、插图、注释、附录等七种副文本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副文本在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翻译中的有效运用发挥着协调多元主体互动、实现多元文本互现、拓展多元文化互通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翻译与国际传播。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航海典籍翻译、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徐若梦 《海外英语》2012,(15):154-155
明朝中后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神学、科学典籍。这些译著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圣经》的汉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撰写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了中西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撰写《英国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设想,以图丰富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史的研究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演义》的翻译过程中,罗慕士打破了西方文学翻译中的强势话语范式,大胆采用直译法,在语言、文学、文化层面上实现了中国话语言说。同时,他利用出版宣传、语境顺应等有效的中国话语传播策略,使译作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接受效果。罗慕士翻译《三国演义》的方法对当下典籍英译及对外传播工作的启示是:要综合采用各种言说策略,争取原语话语权,展示中国话语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使译作在海外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明朝中后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神学、科学典籍.这些译著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圣经》的汉译.  相似文献   

17.
罗慕士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使《三国演义》中道教士形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了西方读者的眼前,让他们真实地了解到了中国的道教文化。在中国典籍英译时这种"洋气"的翻译策略能使本土文化在境外广泛地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8.
卢萍  宁霁 《文教资料》2012,(13):77-79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对外传播与推广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是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要求。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推广方式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文化典籍的传播面临诸多问题。基于对目前问题及现状的分析,本文建议中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与推广工作需要建立合理有序的翻译合作机制,创新典籍传播与推广途径,并密切关注跨文化交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塑造中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道路上,文化传播和翻译任重道远。《舌尖上的中国》在西方观众群中的传播,无形中承担了文化输出这一角色。该剧英文食品翻译整体流畅、贴切,符合西方表达习惯。但是对于某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专有项的翻译有待商榷。以韦努蒂(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借助艾克西拉(Aixelá)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对"饼"和"路菜"进行尝试性地创新翻译,使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庄子》等中华典籍的英译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严重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典籍英译的质量和"文化走出去"的效果.为了打破这一桎梏,必须探索出一条用中国理论指导典籍英译的新路径.根植于中国深厚文化土壤中的"隐秀说"揭示了文学的本质诗性特征,对诸如《庄子》等兼具"隐美"和"秀美"的文学典籍的英译从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上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