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提高小学生教育的重要课程。素质教育即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能力。因此,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育方式,旨在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吴盛华 《考试周刊》2015,(2):130-1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小学教育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了重要手段。考虑到小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阶段,如何在小学阶段积极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针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努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成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考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应结合小学生特点,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中,必须沟通课程和生活的渠道,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教学1.学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剖析课程总目标,"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培养爱心责任心、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使命,而"促进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殊要求.课程总目标直指学生的道德养成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我们周围的地方课程资源融合到教学环节中,从而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的第二课时为例作一下介绍。  相似文献   

7.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正>学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这样才能更好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使课程教学更具有操作性。一、创设情境课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  相似文献   

9.
正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实效性,在教学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机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教学进程陷入困境。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需遵循新课程标准,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摆脱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其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把时事教育融于课堂教学,充实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品德课程呼唤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品德课教学中开展了"发展性教学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用发展性眼光使用教材《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课程计划中的一门综合活动课程,与以往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这门课程理念新、综合性强,在呈现方式上采用模块化,突出问题式、探究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开辟了广阔的背景和空间。我们在使用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时,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着眼于教材的发展性和学生的生活性,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而在以往的思品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以封闭式灌输为主。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道德教育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究,改进封闭式教学框架,努力注重构建体验教学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题材,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教学只有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文谈了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H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品德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作为一门有很强时代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正确地理解和利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对提升学生的品德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品的教学实效是关键。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新策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求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采取一些新的教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通过例举教学案例,从把握课程特性、倡导师生互动、体现主体发展三方面阐述了品德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从"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情境化,增强学生体验"和"教学探究化,深化学生理解"这三方面入手,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20.
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其课程基础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与实践程度。笔者借本文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之生活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