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永梅 《体育科研》2012,33(3):78-81
运动性中枢疲劳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神经生物学新技术的发展,运动性中枢疲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已提出了几种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关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敏感性物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疲劳消除方法,以期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消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中枢疲劳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运动疲劳产生的中枢机制进行综合性分析,资料表明:5-HT,DA,Ach,NO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是引发中枢疲劳的生化基础,并且TH,TPH等一些酶类及MCT,BNDF,GFAP,细胞凋亡等也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外周机制与中枢机制.影响运动性中枢疲劳发生发展及恢复过程的因素很多,文章重点阐述了不同运动状态下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与中枢疲劳、环境温度及运动对中枢机能的影响,以及营养补充促进中枢疲劳恢复的作用与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最新研究发现,运动可使脑内TGF-β增加,产生疲劳感觉,抑制自发性活动行为,所以推测TGF-β与中枢疲劳密切相关,是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的主要机制。本文就近年来对TGF-β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枢疲劳”假设与运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中药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运用中医药推迟、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3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就中医药、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有关问题试作综述。  相似文献   

6.
5一羟色胺与中枢疲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肌肉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包括存在于大脑的中枢机制和肌肉本身的外周机制两个方面。关于疲劳的外周机制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中枢机制的研究者较少。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大脑中5-羟色胺的增加可能导致中枢疲劳,从而引起运动能力的降低。营养学手段在延迟中枢疲劳中的作用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区分营养作用对疲劳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的有益作用有一定困难。但营养、脑神经生化和运动能力的关系很可能是存在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对神经递质和调质等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5-HT、DA、胆碱和乙酰胆碱、氨基酸类递质是引起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物质。研究结果显示,5-HT是影响中枢系统疲劳的抑制性递质,但它的影响效果与训练强度和部位有关;脑中多巴胺可能通过抑制了5-HT的合成与代谢,从而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发生;服用胆碱饮料能推迟疲劳的发生,但影响机制尚待研究;具有兴奋性作用的氨基酸类递质主要有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抑制性作用的有r-氨基丁酸。属神经调质类的氨和细胞素的增高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疲劳。  相似文献   

8.
促动作用影响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性中枢机制,并就促动作用对运动中中枢兴奋传动能力的影响及促动作用相关神经递质的变化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作用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着重探讨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以及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调查分析了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一般表现形式,并测定了相关生化指标及同时采用按摩和中西药物等途径以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性,从而阐明了运动性疲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阐述"中枢疲劳"的假设,就运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复方健脑益智类中药、复方补肾类中药、益气活血类中药和某些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等问题综述,并就运用中医药推迟、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认为,今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注意以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①从中医理论方面丰富"中枢疲劳"的假设;②探索中医药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途径;③进行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药物筛选;④建立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一氧化氮与运动疲劳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氧化氮(NO)是一种自由基,也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信使分子,其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本文主要从NO对肌肉的外周机制和大脑的中枢机制两方面对运动性疲劳进行阐述,探讨了NO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关系,并展望了其在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物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并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人们仍在不断地探求其产生的运动生化和生物学机理,并且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从而也产生了多种比较成熟的说法。本文就运动性疲劳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所下的结论认为: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生理过劳的机制问题,对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论述,为促进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研究的七个方向:以运动性心理疲劳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研究是一个包含概念解构、测量方法、群体差异、相关因素、作用功能、发生机制和行为控制7大方向的系统工程.尝试以这7大方向作为研究框架,探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8个具体研究问题:1)如何有效区分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和心理疲劳?2)Raedeke和Smith(2001)提出的运动性心理疲劳三因素结构是否完备?3)如何依据ABQ分数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4)可以用生理和生化这两类指标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吗?5)执教年限不同的教练员,其心理疲劳会有差异吗?6)运动性心理疲劳对训练质量、比赛效果、成就动机等有何影响?7)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和中枢机理是什么?8)在理论上,运动性心理疲劳应当与哪些心理学构念和心理学现象有关?介绍了在以上8个问题上的实证研究成果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后指出,自我控制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今后继续探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阐述“中枢疲劳”的假设,就运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复方健脑益智类中药、复方补肾类中药、益气活血类中药和某些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等问题综述,并就运用中医药推迟、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认为,今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注意以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①从中医理论方面丰富“中枢疲劳”的假设:②探索中医药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途径;③进行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药物筛选;④建立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神经递质和调质对运动性中枢疲劳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瑾彦 《体育学刊》2002,9(6):134-137
肌肉疲劳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运动性中枢(CNS)疲劳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已提出了几种解释中枢疲劳的生物机制,其中涉及到了一些中枢神经递质和调质,就此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运动疲劳与神经递质的生理学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蕾  邓树勋 《体育学刊》2002,9(2):118-120
从肌肉的外周机制和大脑中的中枢机制两个方面对运动性疲劳进行阐述,总结了神经递质与中枢疲劳的关系。资料表明,5-羟色胺(5-HT)、r-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等是脑组织抑制性神经递质;而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等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此外,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血氨(NH3)等均是运动性中枢疲劳较为敏感的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17.
体育运动中神经-肌肉疲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神经-肌肉疲劳的研究历史,并从生理学角度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枢性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着重介绍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中枢神经递质参与运动性疲劳的形成与恢复的新证据与新理论(可能的机制).有关外周疲劳机制,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超微结构到骨骼肌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等可能发生疲劳的部位,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概括.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入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米邦塔仙人掌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血液和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抗运动性疲劳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其在运动领域的开发和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神经-肌肉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简要的回顾了神经肌肉疲劳的研究历史,并从生理学角度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中枢性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本文着重介绍了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中枢神经递质参与运动性疲劳的形成与恢复的新证据与新理论(可能的机制)。有关外周疲劳机制,本文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超微结构到骨骼肌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等可能发生疲劳的部位,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入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20.
预防和消除运动性疲劳已成为当今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中草药在运动性疲劳恢复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生理生化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