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武术演艺是武术与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它的出现,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武术的娱乐功能、商业价值的凸显;更是武术文化价值的重要展现形式,武术演艺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武术演艺也为当今的武术学科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它更加体现了武术的一种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是当代武术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2.
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物质生活的充裕,必然刺激人们进行精神产品消费和精神境界提高的现实需要,必然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如套子武艺的诞生。不断增加的市民成员,对于精神产品消费种类的增加和精神产品呈现形式的更新有了新的要求,武术也出现了娱人耳目的套子武艺。内敛含蓄的套子武艺迎合了宋人审美趣味的变迁,同时也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套子武艺借助技击想象的成套动作展示艺人的搏击激情,在艺术类型上属于表现艺术。套子武艺极其重视武术技术的整体感悟,重视艺人的道德品质,认为身心修炼首重磨炼心性,在情感方式上属于内蕴文化。宋代的套子武艺,从其审美阶层上来看,它是一种城市平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学者普遍认同武术套路形成于宋代的观点,而至于宋代武术套路的历史成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于此,本研究在探讨宋代武术套路历史成因的基础上,进而试图对宋代武术套路进行文化定位,为行家学者研究宋代武术套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东京梦华录》是北宋亡臣孟元老怀念故都汴梁城亡国前繁华胜景而撰写的一部书,书中描写了汴梁城的人民生活、餐饮娱乐、皇宫宴赏、岁时民俗等方面的文化。从其娱乐活动中的体育娱乐可以看到宋代娱乐体育发展的大概面貌。中国古代体育可分为三大项:军事体育、娱乐体育、养生体育。宋代以前的体育是以军事体育发展为主流,宋代娱乐体育的兴盛超过了军事体育的发展,其中有些是汉唐时代的传统活动,有的则是宋朝新创造的游戏和表演。这些娱乐体育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当时文化生活,对后世体育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宋代娱乐体育的发展是由当时统治阶级的治国策略、皇帝贵族的娱乐喜好、城市人民的文化需求,共同构建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1.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决定了武术发展的封闭性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曾经被无数次的封禁,秦收天下兵,在民间禁武;而汉唐又尚武成风。宋代武术套路有了圈套的发展,奠定了后世武术套路的基本格局。但到了辽、金、元  相似文献   

5.
武术文化是围绕武术为核心的文化现象。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孕育武术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社会历史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文化表现出德艺统一、形神兼备、传统思维、娱乐健身等特性。  相似文献   

6.
宋朝是武举制度的发展时期,武科举在这一时期形成规范化的选拔制度.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宋代武科举的兴衰历史进行梳理,旨在研究宋代武举的兴衰对当时武术发展的影响,为今后深入探讨武术与武科举之间的关系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颉霖 《体育世界》2007,(2):73-74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攻防技击性,在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军事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所以,战争是促进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现代火器的输入及其后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战争的进行方式,武术的军事价值功能随之大大弱化并逐渐退出军事领域;同时,武术适应了人们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发展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和解读。研究认为:全球化发展引发的武术文化危机、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长期处于尴尬境地的学校武术教育现状等三大要素是制约我国武术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们之间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在"大教育"背景下审视中国武术发现:家庭武术教育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网络信息化带动下正逐渐失色,社会武术教育在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休闲化等时代潮流推动下呈现出衰萎之势,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在学校武术中出现了失衡。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总结了武当武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开发武当武术产业的优势条件,探讨了武当武术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规范武术产业市场;发挥资源优势抢占体育市场;改革赛制将武术推向市场和开拓武术健康娱乐市场等。以期为开发武当武术市场,寻找武当武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近代以来武术思想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武术思想主要有4个发展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尚武思想;"五四"运动之后体育武术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的竞技、健身、娱乐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呈现了多元化的主体思想,后奥运时期又出现了人文武术的思想和武术标准化的思想等。武术思想与我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轨迹相对应,武术思想的演变是中国社会形态变化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1.
作为艺术的武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术的优势并不是表现在艺术、健身、娱乐等某一个别方面,而是表现在其所具有的艺术、健身、娱乐等各种功能的复合性。研究关注武术的艺术功能,分析艺术武术的历史成因,认为是人的心理需要成就了武术的艺术属性,是人的审美态度强化了武术的艺术功能;分析艺术武术的当代体现——暴力美,认为艺术武术中的暴力美是对暴力的消解,艺术武术中的暴力美是人的心理压抑的文明渲泄;探讨艺术武术的发展原则与发展向度等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武术发展的最重要标志就是竞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套路与散手的分离及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武术在技术上具有技击特点,在文化特征上有民族特点.武术朝着整体与分层两个方向发展:整体指对专业武术人才的培养,对武术技法特点与传统训练体系必须全面继承;分层指根据健身、娱乐、审美的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文化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文化属性是其首要属性,其次是艺术属性及体育属性。由文化属性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由艺术属性而衍生了武术的表演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影视的主要元素;由体育属性而形成了武术健身、养生、娱乐的特征,并使武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武术属性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制定武术政策、发展武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较有影响的武术电影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武术电影将武术与电影完美结合,促进了中华武术和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武术电影出现了过分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丢弃了武术的文化价值,这不利于武术电影的长久发展,也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播.武术题材电影所诠释的武术文化应当遵循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以真正促进武术文化与武术电影本身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武术的现代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的概念进行研究,认为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人们对武术的认识有所不同,概念的表述也不同.透过对武术概念发展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影响着武术的发展,也清晰地呈现出武术在现代流变的轨迹.奥运后的武术也会随着这种流变向着竞技、健身、技击、娱乐等的不同需求发展,武术的概念也势必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承载更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南宋临安民间“体育社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民间体育社团 ,虽非宋代始创 ,但是真正称得上“体育社团”的民间结社 ,却是在宋代才得到一定规模的发展。特别是南宋临安城里的民间体育结社 ,更是空前活跃。这些社团既出现在百戏的表演队伍中 ,又时常出没于瓦舍、市肆和西湖岸边 ,为观众和游客表演 ,有的甚至被召进宫中在皇帝御帘前踢弄献技。南宋临安的民间体育社团可以说是宋代市民体育活动的集中反映。据《武林旧事》、《梦梁录》和《都城纪胜》等书记载 ,临安城里的体育社团如按体育项目和体育功能划分 ,则可分为武术和娱乐两种 ,所谓“武术社团”是指临安城比武献技、表演和…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描述当前社会现状,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影响的浪潮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并对这一巨大变迁之下武术发展的境遇进行分析,得出武术前进的基点,即满足人们的需求,从武术健身、娱乐功能出发,逐步走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武术的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而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武术套路中渗入了很多非技击性因素,比如健身、修身、观赏、娱乐等。为什么武术套路会集多种非技击性价值因素于一身,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试图以太极拳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来研究阐述武术套路形成过程中非技击性因素是如何渗入并影响武术领域的。  相似文献   

19.
武术市场化发展走向之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武术市场化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认为以提供竞赛娱乐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产品为主体的武术市场框架基本形成,武术市场的发展走向存在着效益分层、多元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武术产生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出现了套路和搏斗等不同的运动形式。其中我们现今所指的武术套路在古时是分开使用的,分别指套子和路。从史料看,套子武术最早出现在宋代。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就套子武术最早出现在宋代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认为这主要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