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沉思录     
1 谈“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是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下半叶顾拜旦先生倡导奥林匹克运动已有一个多世纪,就是作为运动的重要内容的奥林匹克竞技——奥运会,从一八九六年在古奥运会的发祥地希腊的首都雅典举行以来,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奥林匹克运  相似文献   

2.
一、奥运与教育 十九世纪末提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倡议的顾拜旦,从他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基于"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这一思想,着力于将竞技运动纳入教育,将体育纳入一般教育,从而确立了奥林匹克运动和精神的教育学本质。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在最广泛、  相似文献   

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者,在继承古代奥林匹克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当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基本宗旨“和平、友谊、团结、进步”,是奥林匹克运动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保证,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目的。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回答记者“哪一  相似文献   

4.
在古希腊的西部,坐落着一个风景秀丽、美丽富饶的小村,这里是一直崇尚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奥运精神的人们向往的体育圣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发祥地奥林匹亚。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现代奥林匹克主义中诞生的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运动,其目的在于通过组织没有任何歧视和符  相似文献   

5.
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国化诠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探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时代意义及其矛盾所在,进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主义”,完善现代奥林匹克思想。研究发现,当前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兼容体育及其它文化活动”,因而造成了奥林匹克理想与现实上的冲突。改进之道,在于融入中华文化之精神,遂行中国化的“奥林匹克主义”改以“全民体育为主轴,竞技体育为辅助”,如此,奥林匹克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基于此,全体中国人应共同研究,配合2008年北京奥运中“人文奥运”的呼吁,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主义”,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兼容东、西方文化的全球性运动。  相似文献   

6.
论奥林匹克思想传播对中国妇女自我解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奥林匹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史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一百多年而日益兴旺,成为了一项世界性的活动,其影响早已大大超出以体育的界限,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美学、伦理、新闻媒介等众多领域,成为一种宏大的社会文化现象,为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产生今天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有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奥林匹克思想,包括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奥林匹克历史。奥林匹克思想为奥林匹克运动指明了方向,而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开展则又带动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 奥林匹克运动于19世纪末在欧洲得以复兴,随后在世界范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繁荣,但其异化也制约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与跨越.面对种种制约,应该而且也能够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与繁荣寻求出路,以促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进而使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理想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8.
让中国文化注入奥运精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在蒸蒸日上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严重问题有限资源与无限超越的矛盾,奥运理想与生存发展的矛盾,参与主体不同利益冲突的矛盾。这些来自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和生存环境的矛盾冲突,在奥林匹克原有的理论框架中,很难自我修复。这就为中国文化精神进入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与巨大的用武空间。中国文化精神可以为修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观提供新的价值取向,可以为完善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可以为整合奥林匹克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提供新的方法;用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阐释奥林匹克理想,指导奥林匹克实践,处理奥林匹克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补充奥林匹克主义,完善奥林匹克理论,创建更符合人本价值的奥运运作新模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冬奥会诞生于1924年,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组成部分的冬奥会从诞生那天开始,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贯彻奥林匹克宗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开展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历史较短,参与研究的人数不多。为适应冬季奥林匹克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历届冬奥会有关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力求揭示冬奥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发展的趋势,并为制定我国冬奥会运动项目发展计划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于西方 ,现以发展成全球性的运动。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比赛和运动会 ,而且是一个特定的世界性的社会文化运动。当前 ,国人更多地是了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 ,而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不是很多。如何使国人更深入了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 ,首先应对奥林匹克与中国联系的历史有所了解 ,对指导这一运动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有所认识 ,以便更多的人们参与 ,进而使国人在实践中 ,体验到奥林匹克是全人类的文化 ,中国应当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李勇 《体育世界》2009,(9):47-48
从奥林匹克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分析奥林匹克运动在学校体育的竞技性、学校体育的交流,以及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等多方面对学校体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成为品德、心智和体质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青年人在体育运动中走向完善,这是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为此,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应以奥林匹克知识教育、奥林匹克的思想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从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高校广泛深入地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检视高尔夫球在奥运会历史中的百年沉浮,分析奥林匹克文化圈对现代高尔夫球的影响,阐述了奥林匹克文化彰显对高尔夫球运动的需求。揭示奥林匹克文化全球体育话语权提升的宏观背景下,高尔夫球融入奥运会的主动性和必然性。研究认为,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它为高尔夫球的发展注入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价值和精神理念元素,更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董宇 《冰雪运动》2015,(2):37-42
中国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必然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冬季项目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举办冬奥会将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将是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具有典型特征的奥林匹克仪式中的缺憾环节为研究对象,并从文化学、传播学、美学视角进行理论探析,客观论证奥林匹克仪式的缺憾与美的文明界限,积极提倡和谐、包容、文明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朽精神.以期用新的研究视角解读奥林匹克仪式文化并引起学界共鸣,推动奥运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徐忠  张谦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3):249-250,254
奥林匹克核心是教育,奥林匹克运动对当代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是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之后逐渐显现出来的,奥林匹克运动既是实施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健康第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承奥林匹克文化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代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 ,竞技武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使武术运动进一步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的轨道发展。我们坚信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武术进入奥运会 ,不仅有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而且可以丰富奥林匹克运动 ,更好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了解异国文化,尊重异国文化从而实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并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相互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和平和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试图架设沟通各国人民之间互相了解的桥梁,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人们之间的了解,使奥林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奥运会市场化运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然而过度的商业化使奥林匹克精神被误读.为保证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完整的传播和恪守,遏制商业利益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过分侵蚀,寻找市场化运作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新契合点、发挥市场运作各关联方的协同传播作用、优化赞助商的选择评价标准,是用好奥运会市场化运作这把双刃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广大青年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普通高校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从而自觉的将奥林匹克精神内化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20.
奥林匹克与现代生活教育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继承和发展了古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理念,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更强调其教育功能,强调竞技运动与文化的结合,以此而达到对青少年生活教育的目的。奥林匹克主义的推广和普及,使广大的青少年在参与竞技运动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种种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