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音乐教育旨在使学生从小受到音乐熏陶,初步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随  相似文献   

2.
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情感体验与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于感受与解读音乐中的情感是最重要且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声乐教学中学生演唱歌曲来表达感情,引发听众内心共鸣。在声乐教学中,情感体验是身心共同悦动感悟的过程,而审美能力则影响了这种悦动感悟的深度。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意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3.
马爱荣 《家教世界》2013,(12):12-13
在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学生的真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喜爱音乐,以学生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体验音乐的美感;而老师则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健康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正>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爱祖国”主题单元中的《红旗颂》(片段),旨在通过爱国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真挚热爱和美好祝福。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方法将音乐课程思政与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有效融合在一起。一、深研乐曲内涵,在情感共鸣中强化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中激发爱党、爱国等情感,形成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备课阶段,教师可以从艺术表现、思政内涵等角度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乐曲内涵,确保音乐的感性特征、审美特质与思政教育自然融合,让作品的思政内涵与美感一同根植于学生头脑中,滋润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新课标把渗透情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在音乐教学中最佳的方法就是运用音乐是情感艺术的特点。充分调动教师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启迪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化为自己的心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联想与想象,来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程标准》目标明确地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诚然,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我把音乐的基本要素及技能有机地渗透在学生的审美体验中,让学生在唱唱、说说、表演的情感体验中感受音乐美,让学生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体验方式中感悟音乐,以学生参与体验音乐为中心,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和愉悦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以下是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情感共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引领学生与音乐作品对话,激起情感共鸣。这既是音乐教学的起点,也是音乐教学的终点,贯穿于教学的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人们通过声音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掌握较为困难的现象。作为音乐教师要认真分析、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当中情感得到释放,从而真正地喜爱、理解音乐,体验到音乐中的美,形成强烈的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不同个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体验,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之美时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展示自己个性,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任晓彬  陈小红 《考试周刊》2011,(79):232-23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一、审美感知,体验情感  相似文献   

11.
任何音乐艺术中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小学音乐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使身心和谐愉悦。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深刻体验音乐之美,更深入、自然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2.
国向琴 《考试周刊》2013,(53):170-170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落实"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目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文章对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体验音乐的美感;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带着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为音乐作品中蕴藉的情感因素所感动,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艺术素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教学理念被广泛应用。然而,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缺失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关注。情境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让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认知意识有效结合起来,在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共鸣的过程中,有效进行教学。音乐教学作为一门以情感教育为重要内容的学科,情境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为背景,以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学为前提,针对审美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转变高师声乐教师教学观念、加强高师声乐教师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审美的体验、紧扣情感因素,激活学生心灵中的审美感受的高师声乐课程审美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音乐课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以情感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是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通过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能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生命力;《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的情感;电影《狮子王…  相似文献   

16.
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和心理体验,所以情感的表现在音乐中占据主要地位。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始终,就应该通过以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回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  相似文献   

17.
高境禧 《新疆教育》2012,(23):105-105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音乐活动的价值和情感的升华。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从欣赏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让他们在欣赏中发现美,获得美的体验,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情操。这是音乐欣赏的核心目的和必然结果。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上好一堂生动精彩的音乐欣赏课呢?每一位音乐教师都或多或少面临过这样的问题。我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实践和摸索,也总结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产生情感共鸣,慰藉自己的心灵,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和鉴赏美的能力,以及艺术修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音乐课堂教学是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教师自己就必须要以饱满、准确的情绪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范唱作为唱歌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声乐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乔继玲 《教师》2014,(20):59-59
在职高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音乐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从而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