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欺凌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他人受到伤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现象严重,并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向"网络欺凌"说不,还学生成长一个绿色空间,不只要让学生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遵守相关规则,不做网络欺凌的施暴者,还要让学生在受到网络欺凌时,敢于走出这个伤害。以下两位教师,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谈论了如何在学校层面预防网络欺凌的发生;当学生遭受网络欺凌时,如何帮助学生摆脱伤害。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学生言语欺凌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欺凌行为不仅伤害了同伴,也伤害了自己,导致青少年学生对个体生命的漠视,甚至将孕育会欺凌的下一代。而其言语欺凌行为的发生既受社会认知、个体情绪、人格特征等个体因素的制约,也受家庭、校园、社会以及情境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实施环境干预,解决欺凌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对话与合作,开展生命教育等一系列措施,以矫正和减少言语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危害巨大,是当今教育亟须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研究未能从学生自爱的角度出发来审视校园欺凌问题,引入卢梭的自爱观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人拥有天然的自爱心,进入社会后和他人相联系,生发出自尊心和荣誉感。自尊心使得个体关注自我,要平衡自尊心,就需要同情。同情心使得个体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关注他人,既“爱自己”又能够“爱他人”。但若学生的自爱过度化,自尊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自爱心和同情心就将处于失衡状态,就会忽视他人而只关注自我需要的满足,进而导致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破解校园欺凌难题,需要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自爱心,并能以同情约束自爱,使自爱心和怜悯心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使学生既能够爱自己,又能够爱他人。  相似文献   

5.
<正>校园欺凌,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或一组人,在校园内或周边对另外一个或几个学生实施欺负和伤害的事件,这些欺负和伤害既包括身体上的攻击,也包括心理和精神上的侵害。一、校园欺凌的特点与趋势1.日益低龄化据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的调研显示,目前,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阶段已由初高中,逐渐转向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阶段,儿童受欺负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从二年级的25.1%逐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在鼓励中小学校广泛开展预防学生欺凌实验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一套预防学生欺凌的教师指导手册.这套手册与市面上售卖的各种同类书籍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所提供的预防措施和方法均与学校日常教育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究其原因,一是编者很熟悉学校工作内容和方法流程,熟悉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二是学校经过几年的预防欺凌实验工作,明白了其中的奥秘,知道任何一桩欺凌事件的发生都有着学生矛盾的发生以及从轻微到严重的发展过程.因此,将"预防"前置于日常教育活动中,就能有效消解学生欺凌行为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在遏制校园欺凌事件中,严厉的惩戒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只有加大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校长、相关教师和家长、涉事学生的惩戒力度,让管理者不敢麻痹大意,让欺凌者不敢产生欺凌他人的念头,校园欺凌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文章基于给广大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目的,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在解决校园欺凌事件中,加大惩戒力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操作性举措.希望通过这些强有力的举措,能让这一困扰已久的肌瘤从根本上得以铲除.  相似文献   

8.
龙霞  谭志生 《教师》2020,(7):27-27
文章作者通过对6~12岁1600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剖析得出:6~12岁学生主要以直接欺凌特别是直接语言欺凌为主,间接欺凌的行为相对较少。教室、上学和放学路上、学校走廊、过道、通道、篮球场、足球场、洗手间等地点经常发生欺凌行为。男生欺凌女生一般采用直接身体欺凌的形式,很少使用中介物品,而女生欺凌男生则更多地采用直接语言欺凌的形式。欺凌行为在小学生中具有普遍性。随着年龄增长,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高年级比低年级的比例要高,且卷入欺凌行为的现象也更严重;男生卷入欺凌他人的现象比女生严重。  相似文献   

9.
韦宁 《家长》2023,(31):7-8
<正>校园防范欺凌有法可依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教育和保护,先后颁布了多个行政规章和相关法律,以此来防范和治理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2021年的1月,教育部专门发布了《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从2021年3月起,《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在全国开始试行,其中专门提到:学生实施有害自己或者他人身心健康的危险行为,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不良行为,学校、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实施教育惩戒、加强管教;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2022年1月,我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其中特别提到:要将防治学生欺凌纳入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教师在职培训内容,提高防治学生欺凌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校园欺凌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通过对校园欺凌进行概念界定、成因分析、现状研究发现,当前造成校园欺凌的因素复杂多样,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负相应责任,其中家庭养育方式、家庭教育功能和家庭教育内容对校园欺凌有重要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在家庭教育中植入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1.
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一致理论可用于考察校园欺凌嫌疑人自我辩护的心理过程及其与欺凌行为的相互作用,以解释学生对同伴的主观恶意自何而来、好孩子何以会干坏事、人们何以会选择性遗忘自己欺负同伴的往事。学生打闹之类的行为一旦造成伤害,就会引发肇事者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认知失调的压力,肇事者倾向于在内心进行与积极正面的自我认知相一致的自我辩护;自我评价高的肇事者在造成严重伤害时,其自我辩护伴随于道德推脱过程,在内心将伤害事故归咎于受害者;这种自我免罪的道德推脱又会促使肇事者以更进一步的攻击来证明其自我辩护,于是发生确实的欺凌;而欺凌引发更加严重的认知失调、自我辩护;欺凌者在道德推脱中加深对受欺凌者的恶意,最后陷入欺凌与自我辩护的恶性循环。实践和研究表明,共同关切法和拆拼法可以防止欺凌者陷入这种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小学校园中的欺凌现象频频发生,女生间 的欺凌现象出现了快速的上升,校园欺凌现象应该受到广泛的 关注和遏制。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特别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伤害;同时校园欺凌 也会对欺凌者造成潜在的危害,从而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不 利。本文探究了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概念、特点、原因及对策,以 期对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佐治亚州是美国第一个颁布反校园欺凌法案的州.该法案经历了多次修正,对欺凌的定义不断细化和完善,从可见的身体伤害到隐性的精神伤害,再到网络欺凌.法案明确规定了各相关主体在反校园欺凌中的具体责任,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责任,学校的预防与惩治责任,家庭的预防与教育责任,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校园欺凌干预体系.该法案在默里县学区泰勒自杀案中得到应用,法院以默里县学区及学校严格遵守了佐治亚州反欺凌法案的相关规定,免除了学区及学校的责任,明确了学校在反校园欺凌中的责任边界.法院的判决对学校制定反校园欺凌的政策和程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怀理论认为,校园欺凌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攻击行为,最终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心理等方面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家庭关怀缺位、学校关怀缺失和同龄群体关怀缺乏是导致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原因。从关怀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在家庭方面,应推崇自由对话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在学校方面,可大力推行感化教育,补足校园欺凌治理的短板;在教师方面,要鼓励学生同龄群体间积极交往,共同抵制校园欺凌等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正平 《江苏教育》2023,(17):60-62
<正>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是近年来社会关注、领导关心、家校关切的一个重要话题。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行为时有发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量数据和案例表明,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心理创伤,受害严重者会产生抑郁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养成。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文件,进行顶层设计,提供基本遵循。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在防治校园欺凌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此,  相似文献   

16.
季晓梅 《江苏教育》2023,(17):49-50
<正>校园欺凌不仅仅指肢体上的暴力行为,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等同样属于校园欺凌的范畴。同学之间取一些侮辱性的绰号、故意孤立某一个同学等,这种非身体上的或者说是隐形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难以界定,但是带给学生的精神伤害却是极大的。情景案例中的小婷就是关系欺凌的受害者。班主任首先要做好小婷及其家长的安抚工作,联合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其次,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协同家长,  相似文献   

17.
围殴、扒衣、扇耳光、拍裸照……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和气愤.一些青少年作为施暴者,毫无羞耻和怜悯心,更有甚者,还将欺负他人的视频传到网络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整个过程他们表现得非常嚣张和无所谓,这让家长和社会各方惊愕不已.面对日益严峻的校园欺凌现象,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对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18.
正一.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界定欺凌也叫霸凌、欺负。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香港城市大学的黄成荣教授则认为,"欺凌是一种重复性的侵略行为,一般而言,这些行为都有以众欺寡或以大欺小的特征,由欺凌者向他人进行肢体上和心理上的欺压。台湾周志宏学者等人认为,"霸凌指持续、故意的以图画、文字、言语、符号或肢体动作等方式,间接或直接的对他人实施骚扰、欺负或排挤等行为,致被害人处于弱势、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设计理念】初中阶段校园欺凌的问题普遍存在,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但是在反对校园欺凌这个问题上,大部分教育者的注意力都聚集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身上,而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却经常被忽视。据调查,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态度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不可忽视。本课重在唤醒旁观者,如果旁观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手中掌握的资源,他们更有可能采取行动。本课在设计时参考了芬兰开展的全民反欺凌运动,该运动将旁观者作为重点,采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顽疾。校园欺凌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在其内心留下永久的阴影,给社会敲响了警钟。通过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调查研究,发现根源来自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反之,能科学、合理、有效利用这些因素也将成为预防校园欺凌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