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佳作,该小说以地球末日灾难为背景,讲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流浪地球”的故事。虽说是一部科幻小说,但该作品中人与人、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问题引人深思。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小说《流浪地球》进行分析,进而剖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人类社会精神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最早创造性地发现了"异托邦"空间,并创立了"异质空间"理论,将其不断深化,他认为,与"乌托邦"一样,"异托邦"的异质文化空间可能是想象的真实场所亦或是非场所,可能是真实的亦或是是被想象和体验到的,因为空间本身就是"被观看的,被想象的和被直接体验的"①。王德威教授在《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一稿中认为:科幻文学属于"异托邦",对刘慈欣的《三体》赞赏有加,他把这个1900万年之后宇宙毁灭的故事总结为"是用一个未来完成式的说法来投射已经发生的事情。"②《三体》这部科幻小说在异托邦的叙事空间中,还加入了乌托邦、恶托邦的质素,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作者刘慈欣对传统幻想小说的一种超越,即用异托邦的空间叙事手法处理人和宇宙的关系,使其超越了简单的善恶、进化等传统想象,不仅提供了多种可能存在的空间,而且在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研究现实等方面提出了方案。  相似文献   

3.
2014年3月3日,《地心引力》一举夺得第86届奥斯卡7项大奖,成为本届最大赢家. 《地心引力》在讲述单一事件的同时隐藏着博大的人类命题.灾难题材的科幻电影在人们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地起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名译者,站在翻译的角度,结合电影《地心引力》讨科幻灾难大片的字幕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涉及多种灾难,如科技灾难、自然灾难、战争灾难。这些灾难在刘慈欣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刘慈欣的科幻灾难书写沿袭了中国文学书写灾难的情感倾向,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幻灾难书写。刘慈欣执着于灾难书写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河南地域文化中灾难历史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三是刘慈欣的个人灾难经历。  相似文献   

5.
《独行月球》作为一部科幻喜剧电影,其中的科幻叙事虽基于科技的发展,但文化内核融入了神话元素,蕴含着神话的复归。末日灾难母题与英雄母题等集体无意识原型经过重述被搬上电影银幕。影片中舍己为人、不屈不挠的传统精神在不同的故事文本中得以承袭。人们对现实的焦虑、未来的茫然通过神话叙事得到缓解,增强了自我价值的认同。英雄神话再度风靡,民众追求崇高的道德品质与优秀的价值观,在挫折与困难中坚定正确选择,更是维护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朱毅 《文教资料》2010,(19):30-31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道德内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直接引起了中西方道德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救赎观的不同。本文拟就明朝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与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桑尼尔·霍桑的《红字》所反映出来的道德观进行比较,来探究和揭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救赎观的差异:一个主要是现世的救赎,一个主要是神性的救赎,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更合理的救赎观。  相似文献   

7.
科幻小说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对人类社会、对科技发展进行反思的平台。近年来,以刘慈欣、郝景芳等科幻作家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在海外逐步获得科幻界的认同。刘慈欣和郝景芳分别获得了科幻界"雨果奖",他们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出版发行。为了使情节更生动,同时让科幻小说中的描写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中国本土科幻小说都会带有一定比例的文化负载词。如何将这些文化负载词译入目标语,使之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接受,是科幻译者在翻译中面临的难题。但是,国内对科幻小说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非常少见,而且多集中于研究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本文将以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作为指导,在其观照下尝试探讨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中的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玛吉·吉的一系列后启示录创作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人类世下的环境危机与气候灾难。作为其环境启示录书写的力作,《洪水》透过全知叙事的视角,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刻画了末日灾难及气候慢暴力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旨在透过生态批评视野,运用布伊尔等学者的环境启示录书写理论,对作品中的末日天启景象、环境危机背景下的阶级差异、资本主义剥削以及动物生存困境进行解读,以发掘其生态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影片《流浪地球》一改往日灾难片中人类乘坐宇宙飞船逃离地球的情节,而是让人类带着地球逃离灾难,展现了中国人的家园故土情怀,突出了中国人强调的"愚公移山"精神和"人定胜天"的理念,打开了一个新的科幻维度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极大地冲击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常态,尤其是相对而言更费时费力的科幻作品,学生投入的阅读热情就更少了。在此种情况下,选取合适的科幻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引尤其重要。《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对人类历史、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及哲学等均有涉及,从科幻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被誉为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11.
<正>本期上架:《三体》作者:刘慈欣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1月1995年,我在高中同学家见到第一本《科幻世界》。看到的第一篇是王晋康的《生死平衡》。当时我就震惊了。科幻小说原来可以是这个样子。在这之前,我对科幻小说的概念建立在小学时读过的一本中国科幻作品集的基础之上。现在想来那里面的作品最多能算作科幻故事,充满红色的味道。比如某个  相似文献   

12.
《露丝》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作家盖斯凯尔的第二部作品,作为描写"失身"女性形象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小说女主人公露丝和《圣经旧约》中的女性Ruth同名,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盖斯凯尔认为露丝正是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勇于正视自身错误并积极追求自我救赎的始祖。本文以个人成长和道德救赎为研究视角,将女性问题置于维多利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分析个人成长和道德救赎的关系,揭示女主人公是如何战胜道德困境,觉醒救赎意识,并最终实现内外双重成长的。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上)》2014,(15):159-159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畅销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歹巴神永生》的英文版将于年底在美国出版发行。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已与国际知名的托尔公司完成了《三体》英语版全球出版合同的全部签署程序。《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的首部长篇系列小说,被称为是一部想象中的未来史诗,作品以恢弘大气的笔触描述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体文明”。该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相似文献   

14.
人类再次面临着救赎,这关系到文明的薪火能否还能在我们的手中得以继续传递。对此,张炜的新作《芳心似火》给了我们一次沉甸甸的思索和一次意外的惊喜。拨开历史纷纭的迷雾,究竟什么是人类避免灾难、获得安宁和幸福,并得以持久发展的根本方略?张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塞尔托认为故事的发生需要边界的建立,需要跨越边界。小说《羚羊与秧鸡》讲述了一个个穿越边界的故事,一方面小说用叙事讲述了塞尔托的理论——边界是叙事产生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文明末日景象,提醒我们无休止的跨越边界必将破坏边界两边的平衡、稳定、完整,形成马尔库塞所称的单向度的发展,最终导致整个人类社会的坍塌。  相似文献   

16.
刘慈欣、王晋康、赵海虹……提起这些名字,旁人可能一头雾水,而我们这些中学生科幻迷们却是耳熟能详了。为什么这些作家能如此受欢迎?看过科幻小说的人都知道,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超越时空神奇莫测,气势宏伟,想象丰富。王晋康的科幻小说观察入微,描写细腻逼真,扣人心弦。赵海虹的小说则是以一种特殊的角度来展现科幻细节,使读者在人性化的视角中感受科幻。科幻小说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就是科学知识。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幻小说就不可能成为一篇好的科幻小说,更不能引人入胜。这也就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克拉拉与太阳》中主人公乔西在权力规训下逐渐还原被遮蔽、被驯服的主体意识并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探究石黑一雄隐藏在科幻外壳下的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发生机制以及多重情感的具体内涵。石黑一雄透过小说文本重建了爱、希望与信仰等精神维度的人类社会理想模式,从永恒的情感命题中寻觅到人类的独特性所在,反思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模式和思维模式,热忱呼吁主体意识的还原。  相似文献   

18.
儒家道德形上本体的构建是确保其至上权威性的必要手段,对怎样构建这个问题,从先秦至宋代,历代儒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孟子》、《中庸》、《易传》和周敦颐不仅是其中的代表,而且他们的道德本体论还在内涵上呈现出递进关系,勾勒出儒家在道德本体理论探讨中的三次演进路径:《孟子》以"人心"为道德本体开儒家道德本体理论探讨的先河,《中庸》则以客体之"诚"为道德本体,克服了主体的随意性,完成了对《孟子》主体"人心"的跃升;《易传》巧妙地以"生"赋予道德本体以变动不居的形态,突破天人之间的隔阂,贯通天道人伦;周敦颐以宇宙生存论为基础,以较为清晰的环节连接起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最终构建起超越人伦社会、立足宇宙万物的道德本体论,为儒家学说的至上权威性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其后的宋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电影《流浪地球》对原著小说的改编,显示了从原著到电影文化内核的置换与重构,并从三个维度体现:一是从解构人文传统的后人类主义到基于家国同构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从后发现代性对科学的工具性价值追求到人类核心价值观的再确认;三是从末日科幻想象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民族元素书写。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8月23日,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这个奖项是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素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刘慈欣此次获奖,也标志着亚洲终于有作家获此殊荣。消息传到国内,各大媒体几乎沸腾了,书店里的《三体》马上被抢购一空。面对悄然兴起的科幻阅读热,我们不仅要问,我们为什么读科幻?事实上,科幻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幻想,对科技的反思。从凡尔纳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