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发表的《新校园童谣31则》不仅引起了学校、父母和孩子们的关注,也引起了全国人大部分代表们的关注。2001年3月8日,在“两会”召开期间,北京团部分代表在会议间隙谈起了这些童谣。任明代表和蔡瑶铣代表认为,童谣流行校园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生活单调,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的宣泄.消遣方式,只能以调侃师长的童谣来排解紧张.不满情绪。广渠门中学校长李金海代表也认为童谣给教育敲响了警钟。他说,这些新校园童谣中的有些内容不但不健康。有的甚至还流露出暴力情绪,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要真正给孩子们”减员”,卉…  相似文献   

2.
沈惠玲 《福建教育》2005,(5A):20-20
健康童谣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好伙伴。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开设了“校园童谣课”,通过学习童谣、吟诵童谣、展示童谣、创编童谣“四部曲”,让孩子们唱响“校园新童谣”。  相似文献   

3.
《小火炬》2005,(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股“灰色童谣风”在校园间悄悄流传。同学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轻唱的不是“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却是“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这些‘童谣’是从朋友们那儿听来的。”一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如果你不会唱,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要是谁有了新的‘童谣’,身后就会跟上一群‘小兵’。”“为什么孩子们喜欢这些‘灰色童谣’?”福州仓山实验小学的陈亚君校长思考着这个问题。她发现,老师和家长们把越来越多的精力花在“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他们心灵的成长。“现在的孩子们懂得很多,想得也很多,他们的心里有这样那样的迷惑和苦恼,又没办法和老师家长们交流,于是‘灰色童谣’就乘虚而入了。”  相似文献   

4.
孙:陈老师,您好!2001年1期—2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刊登了一些来自学生口中的校园童谣,您看了以后,怎样评价这些童谣?陈:我看了你们杂志上登载的《新校园童谣》以后,感觉内容上参差不齐,有的较有意思,也有教育意义,但也有一些我认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能有些还比较消极。孙:作为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您认为校园童谣在一个人的童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陈:童谣不是现在才有的,它自古就有。历史上的任何一代人,在小的时候都朗诵、传唱过各种童谣。可以说,孩子们都是伴随着童谣长大的。我们成年人回忆起童年的生活,谁不…  相似文献   

5.
秋天快过去了,自然角里多了孩子们和家长带来的许多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真是五花八们,各种各样,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观察这些蚕豆种子。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不同:如蚕豆有大有小、有黄有绿、有洞没洞、有的露出肉有的没有露出肉;这些豆子“睡觉”的姿势也是各种各样:有的头朝天、有的头朝地、有的头朝左、有的头朝右;就连蚕豆顶上的黑线也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有的弯……这使我看到了孩子们无限的发现、想像潜能。  相似文献   

6.
【教学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经常脱口而出或唱或念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有些是他们通过有意聆听而接受的,而绝大多数则是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自由创作的,而且在一定时间内会在校园内外流行。同时,我们还发现孩子们在唱在念的童谣中出现了一些篡改自歌曲或唐诗的不太健康的童谣,如“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小少年,全是烦恼,藏起作业……”“窗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等等。这些现象引起了许多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针对这些状况,我们学校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唱响健康童谣,  相似文献   

7.
郑玉玲 《快乐阅读》2011,(15):74-75
"美眉几时有,上机问网友,不知网上佳丽,此妹是何人?""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带上倦容,带上心烦,打开书柜,把小说翻翻……"近年来,此类"混话"童谣,在中小学校园大为"流行"。暂且不论这些混话童谣带给学生怎样的负  相似文献   

8.
说起童谣,大家都会想到一些熟悉的旋律,比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等等。童谣,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伴随了一代代人的成长。但是,现在一些内容不健康甚至带有暴力、黄色内容的“灰色童谣”却在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经常与同学“分享”痞子童谣,“读书苦、读书累”是最受他们欢迎的一首。一些孩子的言论让人吃惊:“不会童谣就会被同学看扁,显得很老土,根本就没办法混!”  相似文献   

9.
秋天快过去了,自然角里多了孩子们和家长带来的许多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真是五花八们,各种各样,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观察这些蚕豆种子。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不同:如蚕豆有大有小、有黄有绿、有洞没洞、有的露出肉有的没有露出肉;这些豆子“睡觉”的姿势也是各种各样:有的头朝天、有的头朝地、有的头朝左、有的头朝右;就连蚕豆顶上的黑线也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有的弯……这使我看到了孩子们无限的发现、想像潜能。“它们的头顶在一块,就像一朵开放的小花。”话语刚落,孩子们都纷纷围过来看,我马上意识到蚕豆种子可以蚕让大家来拼…  相似文献   

10.
刘义杰 《广西教育》2013,(16):22-22
“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问你怎么办,拿着刀,背着干。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找奥特曼。”这些经过改编,被孩子们用来抒发某种情绪的诗词、儿歌,被称为“灰色童谣”。近日,多则关于“灰色童谣”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爆红,这些经过改编的顺口溜、诗歌等,大多为恶搞、调侃等内容。(2月24日《武汉晨报》)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的少年儿童中,流传着许多“灰色童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些童谣?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中心校开展了“唱红色歌谣,做健康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一种由巧改唐诗、歌词而创作的语言诙谐的新式童谣,在校园风靡一时。童言无忌,新式童谣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听觉冲击。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小学生现在传唱的一些童谣,不仅没有丝毫的美感,而且“另类”得让人不可思议。这些童谣语言粗俗、格调不高,却以惊人的速度在校园里流传。一位教育专家发出感慨:“校园童谣让人尴尬让人忧。”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我们应该播撒健康向上的种子。学校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熔娱乐、审美、教育、认知于一炉的童谣,遗憾的是,这样的童谣现在实在太少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旨在通过赏析校园流行童谣、…  相似文献   

13.
童声可贵     
“小呀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春天到,花儿开,小朋友快快要长大……”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童谣。有的歌颂祖国,有的讲卫生、爱劳动,有的讲自然界科学知识。不管是唱的还是听的,孩子们都异常兴奋。在咿咿呀呀的稚嫩童声背后,紧张和操劳的幼儿教师脸上满是欣喜。  相似文献   

14.
“小白菜,绿油油,陪伴我,快成长……”伴着孩子们天真稚嫩的童谣声,龙泉驿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开辟了一个小小蔬菜种植园。园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三八”妇女节,我独出心裁地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晚上每人给妈妈(或家中的一个长辈)洗洗脚。话刚说完,班里的气氛立即热烈起来,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们已买好送给妈妈的礼物了。”我笑着说:“你们回去按老师的要求做吧,你会觉得这比送什么礼物都好。”我还要求孩子们之后写一篇札记,并让妈妈写一则评语。孩子们带着这项特殊的作业回家了。第二天交来的札记记录了孩子们在做这件事时的感情变化与升华。李涵同学写道:“我刚开始端着一盆水到妈妈身边时是嘻嘻哈哈的,这真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可当我脱下妈妈的袜子,看到…  相似文献   

16.
教学《彩虹的秘密》 (人教版 )一课时,同学们根据两个实验,知道了彩虹是下雨时 (或雨后 ),空中悬浮着很多小雨滴,它们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彩所形成的。而光又是白昼的特征,所以彩虹通常在白天出现。下课前,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我提出问题:“夜间是否也会看到彩虹 ?”   “一石溅起千层浪。”同学们听后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夜间不会看到彩虹。”有的同学说:“夜间也会看到彩虹。”有的同学反驳:“难道夜间你已看到了彩虹吗 ?”有的同学答道:“我听爷爷说的。”   在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我…  相似文献   

17.
一天.我上一节“发现朋友有缺点.该怎么办”的五年级口语交际课。当我让孩子们用一种事物来形容朋友时.孩子们的灵感火花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孩子说:“朋友像一把伞,当你在风吹雨打,感到无助时,是它给你遮风挡雨。”有的孩子画了一面镜子,说:“朋友就像镜子一样,让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警惕着自己。”有的孩子说:“朋友就像一瓶酒,越陈越香醇,越陈越珍贵。”……看到孩子们智慧火光的闪烁,我立刻顺水推舟,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要是发现朋友有缺点,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白白鹅     
白白鹅白白鹅,花花鹅,排长队,到小河,摇摇头,摆摆尾,拍拍翅膀游过河。提示“白白鹅,花花鹅”,童谣的语言新鲜活泼,大量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叠词,生动地描绘了鹅儿的可爱形象。童谣动作感也很强。“排长队”、“摇摇头”、“摆摆尾”、“拍拍翅膀游过河”,这些动词的准确使用,既充分唤起孩子的注意,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童谣唱的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情景,基调活泼轻快。而“白白鹅,花花鹅”,就这样在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中游过了河。(冯杰)白白鹅@冯杰  相似文献   

19.
朗朗上口的童谣,曾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我们不仅从中得到了诸多欢乐,还学到了不少知识和道理。而如今的校园里,却出现了“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等“灰色童谣”。长期吟诵这些“灰色童谣”必定会直接影响孩子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胡瑶 《早期教育》2005,(7):35-35
这些“蒙娜丽莎”是孩子们在欣赏了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后的即兴创作。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一面大镜子,孩子们看过原作后,对着镜子想象,模仿蒙娜丽莎微笑的神态和动作,然后画了出来。因此从这些“蒙娜丽莎”身上,不仅能看到神秘,端庄、矜持的经典微笑,还隐约能看到孩子们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