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注重发展,关注未来”是我校德育工作别开生面的主题,我们从经济学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得到启示,提出学校的德育要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服务职责。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程价值目标的追求,强调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科学课程教师要成为探究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和评价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综合培养”、“过程研究”、“科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相似文献   

3.
我们今天所实施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必须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幸福。为此,我校逐步确立了“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教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经验和基本思维,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产学研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工程教育的一种新诠释,体现了工程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理念,摒弃了传统工程教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代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程教育新理念。一、产学研工程对工程人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现代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在培养具有“绿色人格”、“环境品德”、“生态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产学研工程的实践过程是向学生传输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实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会应用、学会创新、学会关心,前者是对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的运用和发挥,…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主要依靠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以终身教育为前提。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是发展模式的竞争,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离不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离不开终身教育的普及和落实,终身教育必须坚持“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地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数学教育必须培养想不断地自主学习并且能不断地自主学习的人。而我们的数学教育已经“生产”并还在不断“生产”大批惧怕学习的人!“想学”是人的一种良好状态,是一个人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即“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训练,还是智慧的累积,更是生命的成长、人生价值与意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协和中学在教育改革中,确立了“构建协和教育生态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办学理念,协和教育生态理念是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藉“新课程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于2005年获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立项之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特征的教学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丰富协和教育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用于人口、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用于教育领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从“可持续发展”人才观的含义入手,探讨教育技术对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也与我们马山中学提出的“构建绿色教育的办学体系,营造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相一致,也符合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项基本国策,即“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科教兴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在人,在人才,在人才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实现这两项基本国策具有十分明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校把“绿色教育”作为办…  相似文献   

10.
教、学、练、战、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终身教育理念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培养有实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体化”各环节的全面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与时俱进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后动力。  相似文献   

11.
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使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实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追求真理、强化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服务社会发展和张扬个性,是大学学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大学学风建设,应该用大学精神去激励,用道德教育去引导,用大学制度去规范,用校园文化去陶冶,并注重把握好大学学风建设的学、思、用、创四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田青 《教育学报》2004,(8):7-11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地球环境长期没能受到人类应有的尊重与爱护 ,导致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而危机的解决 ,需要人类对现行生产与生活方式全面地反思并进行根本性地改变。教育作为转变思想的工具 ,其作用无可替代。环境教育被看好能承担这样的任务促进这种转变 ,但 30年来的环境教育却被认为是场失败的革新。是现代教育助长了当今的环境问题 ,成为不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者”。在我们目前的状况下 ,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能是回到那些内在自由、进步的价值观的惟一途径 ,这些价值观曾经是我们教育系统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将要改变的教育模式的关键 ,这种教育模式和社会经济组织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暗含的思想是相和谐的。主流教育观点认为 ,可持续发展教育深深地根植于环境教育之中。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还未完善 ,尚处在探索阶段。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环境教育正在和当前的整体教育改革结合起来 ,推动我国教育的生态化或绿色化 ,使教育成为促进和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教育所具有的促进人及社会发展的功能等因素表明教育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远程教育高效运行的核心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而资源共享的模式能够使之得以实现。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及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过程特点三者结合,分析电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十分密切:俗话说"文如其人",高尚的作品来源于高尚的人品,"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只有重道以充文,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相似文献   

16.
拉美地区的环境教育注重社会文化内涵,并在很多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了推进环境教育的机制,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目前仍在起步阶段。目前,拉美国家综合两者,提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在拉丁美洲,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促进了拉美环境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少,然而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却不多见。通过阐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从职业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性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社会发展观,它已由最初的经济,环境范围扩展到目前整个社会领域,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的,培养和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能够使科技全面进入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把转变教育思想,强化政府行为,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针对传统发展观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现代发展观;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完善终身教育理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分析可持续发展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关系,阐述了成人高等教育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性,并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此报告引发全球对人类未来教育发展与治理的思考.基于此,以报告文本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念,对我国成人教育当前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考察与思考.并尝试阐释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如成人教育师资力量可持续、成人教育对象可持续、成人教育内容可持续、成人教育生态可持续、成人教育文化可持续、成人教育课程可持续以及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可持续等,以此作为我国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根本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