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最初的《左传》本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事汇编,后由经师们按照《春秋》的体裁,将《左传》改编为编年体,逐渐被视作解"经"之"传"。今本《左传》中含有多种后人附益的成分,特别是其中的解经语和解传语,都是后代经师陆续添加的,且很多解释明显错误。总括《左传》中可以确定为后人附益或可能含有后人附益成分的诸种内容,大致可分为解经语和解解经语、解传语和解解传语、解经传歧义语、"君子曰"及"某某曰"、预言、岁星纪事、文字改动、讹误,如此八种。  相似文献   

2.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尽管都是解释《春秋》的作品,但《左传》解释的方式与后两者是大不相同的:《左传》解经重视历史事件的详细交代,补充了很多"无经之传",而且叙事艺术高超,从而最终形成了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的独特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左传》与孔子《春秋》的关系,是学术史上一桩难以解决的公案。探讨《左传》的身世来历,理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证明左丘明《左传》先于孔子《春秋》而成书,孔子《春秋》依据《左传》而撰成,提出先《传》后《经》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4.
三.《左传》与《史记》之不合 《左传》与《史记》记事,时有不合。细考其不合的原因,当是多方面的.就多数情况而论,是司马迁失考误采.班固批评《史记》“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柢梧”.其论并非诬罔太史公,这是一种情况.也有《左传》失误而《史记》正之者,这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左传》成书的讨论,一个最大的成果是否定了刘歆伪造说,而肯定其成书于战国时期,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成书于春秋末年。在研究方法上则体现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倾向,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等受到学者关注。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提出左丘明、子夏、吴起、鲁国左姓人等不同说法,但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是左丘明,同时又指出《左传》的编撰经历了一个过程,左氏后人和孔门后学可能都参与了编撰,这种研究方法明显体现出“释古”的特色。关于《左传》是否传《春秋》,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次成书”说、“二次成书”说等不同观点。学术界关于《左传》的讨论往往和《国语》联系在一起,学者围绕《国语》与《左传》是否同为左丘明所作,《国语》成书时间在《左传》之前还是之后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左传》成书的讨论,一个最大的成果是否定了刘歆伪造说,而肯定其成书于战国时期,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成书于春秋末年。在研究方法上则体现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倾向,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等受到学者关注。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提出左丘明、子夏、吴起、鲁国左姓人等不同说法,但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是左丘明,同时又指出《左传》的编撰经历了一个过程,左氏后人和孔门后学可能都参与了编撰,这种研究方法明显体现出“释古”的特色。关于《左传》是否传《春秋》,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次成书”说、“二次成书”说等不同观点。学术界关于《左传》的讨论往往和《国语》联系在一起,学者围绕《国语》与《左传》是否同为左丘明所作,《国语》成书时间在《左传》之前还是之后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7.
啖助、赵匡、陆淳是中唐开风气之先的《春秋》经传学的新派代表人物。三人关系当以吕温《代国子陆博士进集注春秋表》所述最为明当。啖助、赵匡二人著述不传,陆淳《春秋》学著述至今保存得相当完整。《春秋集传纂例》十卷相当集中地保存了啖赵学派的学术宗旨。啖赵认为三传均未达《春秋》深指,圣人笔意;三传互有得失,《左传》叙事详备,《公》、《谷》二传则传经密于《左传》,同时穿凿附会也甚于《左传》;“左氏非丘明”,绝不与与孔子同时,亦不受经于孔子。啖赵《春秋》学派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对其评价则因时因人而异。舍传求经,自出机杼,很能概括啖赵学派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对《春秋》三传的比较研究中,苏轼表现出了尚《左氏》而抑《公》、《谷》的思想倾向性,苏轼的文学家气质和求实的学风以及《左传》自身的特点是苏轼推崇《左传》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贾谊对《左传》的引用可以看出贾谊在西汉《左传》学史中的重要性,证明前人关于贾谊传《左传》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同时,由贾谊的《春秋》观和他对《春秋》之元的认识上,可以看出他对《公羊传》的熟悉程度。证明了在西汉初年,《春秋》三传之间并没有森严的壁垒。  相似文献   

10.
历代学者对韩愈所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严重误读,他们要求的"谨严"是以道德正当性和政治正确性压倒叙事的真实性,把叙述者对事件的阐释当做事件本身来记载,这就造成了历史叙事的片面和缺失。《左传》在许多地方采纳多种史料,叙述事件的真实情况,介绍了当时对应该如何记载的不同看法,这是历史叙述者对史实及关于史实的不同阐释的正确处理方式。《左传》记叙事件包含了《春秋》所缺乏的叙事的各个元素,运用推想,写出了人、人心和人性,文辞华美丰赡。从《春秋》到《左传》,实现了古代叙事艺术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春秋穀梁传》十分重视艺术形象在论说文中的地位。《春秋穀梁传》在论说过程中伴随着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增强《春秋穀梁传》的观点的合理性。《春秋穀梁传》的问答式结构要求逐次回答问题,这就产生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效果,使文章有逻辑性和力量。《春秋穀梁传》融说明于论说之中。  相似文献   

12.
《春秋穀梁传》是二级结构方式,其第二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问答方式结构其内容,确保简洁。《春秋穀梁传》问答式的结构方式形成的外因在于私人讲学的兴起,内因是《春秋穀梁传》的历史观及由此而形成的《春秋穀梁传》的内容。《春秋穀梁传》的提问和回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均显得比较舒缓。《春秋穀梁传》将"也"字与问答句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对后世散文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3.
《春秋纬》对《春秋》经的阐释,主要集中在释成书、释星象灾异、析义理和疏经义四个方面,其间所存留的资料,可与《春秋》三传相补充,是汉代《春秋》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八十余种,颇为繁富,其中原书大部分已失传,赖《春秋谷梁传注疏》保存一二,故其保存文献之功极大。《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也极有特点,如三礼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大、所引书名篇名不一、会通《春秋》三传、所引材料与现存文献的差异以及包容唯心主义色彩较浓的纬书等。这些需要辩证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借助对传统儒家经学的解释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这对后来的经学解释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他对于《春秋》的解释,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程颐对于《春秋》的解释,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会通三传、义理解经、以四书说解《春秋》、注重"春秋笔法"、以理学解读等,这些都为后来理学家解释《春秋》,即理学化《春秋》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范。可以说,程颐《春秋》学在宋代经学解释学史上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八十余种,颇为繁富,其中原书大部分已失传,赖《春秋谷梁传注疏》保存一二,故其保存献之功极大。《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也极有特点,如三礼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大、所引书名篇名不一、会通《春秋》三传、所引材料与现存献的差异以及包容唯心主义色彩较浓的纬书等,这些需要辩证地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但其中也间有一些校勘、句读、词义训释及语法分析之处值得商榷,本文试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春秋毂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现存诸书所引许慎《五经异义》称《春秋毂梁传》无一以“今”字冠于其上者。可证在东汉许慎、郑玄所见之《春秋毂梁传》为古文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也就是说,在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该文本的来历现已无从考证,但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作为一条旁证可以证明在先秦时期《春秋毂梁传》很可能已有古文书写的文本,否则,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从何而来?在没有汉代作伪的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只能是源于先秦的古文文本。  相似文献   

19.
校读是校勘学方法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推广应用。训诂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将校读法导入训诂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使得训诂学的理论研究能够进一步结合古籍的读书实践,在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的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读书视野,有效提高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作为我国叙事文学源头的《左传》为例,通过《左传》与《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史记》、《新序》、《说苑》的校读材料,从字词训释、称谓表达、语言风格、文章布局等方面印证、强化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