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版面设计是一门艺术,报纸出来的产品必须以读者为本,既要好看,又要好读。现在是厚报时代,彩报时代,对办报人来说,提高报纸的有效信息量,同时降低读者获得这些信息所付出的成本,是吸引读者的关键。而读者读报的成本,既包括购买报纸的经济支出和购买的方便性,也包括读者阅读报纸的时间支出和阅读的轻松愉悦性。因此,从版面编排着手,尽量帮助读者减少读报时间而得到信息与精神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报纸的专题报道如何才能形成“集束效应”,赢得读者的关注,扩大社会影响力?我们在实践中的体会是:要准确把握好“新思维、新观念、新需求、新闻性、新形态”五个创新机会。追求新思维专题报道要在“创新”上做文章。而“创新”的关键,首先是办报人要追求一种新思维。这里所谓的新思维,就是指办报人要追求、创造一种重新整合新闻资源来满足读者本质需求的思维方式。法国学者福科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视野都是独特的,这使得一个时代的人不可能用另一个时代的人的方式去思考。时代发展到今天,假如办报人还重复“老套套、老调调、老框框”,“…  相似文献   

3.
报纸的内容与版面设计是一门艺术,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形式来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对办报人来说,提高报纸的有效信息量,同时降低读者获得这些信息所付出的成本,是吸引读者的关键。而读者读报的成本,既包括购买报纸的经济支出和购买的方便性,也包括读者阅读报纸的时间支出和阅读的轻松愉悦性。因此,从版面内容及形式编排着手,尽量帮助读者减少读报时间而得到信息与精神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我在资料室工作,经常读报,尤其爱读报纸的补白,也十分乐意为报纸写一些补白文章。纵观全国各地的报纸,新民晚报的补白最多,内容也比较丰富,古今中外、名人轶事、文体艺术、生活趣闻、情操礼仪等,无所不包,似可称为“报纸补白之首”。所谓“补白”,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即:“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为什么报纸需要补白,办报人乐于用它来调剂版面?我想,首先是报纸配上与新闻有关的补白,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扩大读者的视野;其次,补白能使读者在读报困乏时,换换“口味”,调剂精神。一篇集  相似文献   

5.
谁是报纸的“重量级消费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关于报纸的“重量级消费者”的操作性定义读者是报纸这一传播产品的消费者。对于读者作为报纸消费者的划分可以从两个维度上加以区别:一是从读者对于报纸的行为依赖程度上划分──经常还是偶尔;一是从读者对于报纸的心理依赖程度上划分─—非常重要还是无关紧要。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维度加以交叉,我们便可以得到读者作为报纸消费者的3种“量级”:轻量级消费者、中量级消费者、重量级消费者。所谓报纸的重量级消费者是指那些既认为读报非常重要,同时又有几乎天天接触报纸的实际行为的读者;所谓报纸的轻量级消费者是指那些既认为读报不…  相似文献   

6.
对于办报人来说,读者即市场。因此不妨说“心中有读者”实质上就是“心中有市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报纸虽然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属性,但它终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读者买报纸,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你提供的新闻信息,没有什么价值,读者从中不能获取有益的营养和精神的愉悦,你就会遭到冷遇。如果做到了“心中有读者” 或者说“心中有市场”,那我们就会自觉地根据读者的需要采写新闻、编辑新闻,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新闻学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7.
报纸的发行状况,以及各类调查数据,都显示着现代报业面临“读者危机”。的确,读者数量的下降,读者读报时间的缩短,已成为众多办报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为了吸引读者,赢得读者,各家报纸无不绞尽脑汁,使出浑身的解术。其中以烘托报刊文化,培养潜在读者为宗旨的“报纸教育计划”(Newspaper in Education,简称NIE)成为各国报业普遍推行的策略。近年来扬子晚报在此方面也作出努力与尝试,为新形势下如何化解报纸的“读者危机”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新点论击     
版面革新要弘扬三种理念一、从读者本位出发的低成本理念。对报人来说,提高报纸的有效信息量,同时降低读者获得这些信息所付的成本,是吸引读者的关键。而读者读报的成本,既包括购买报纸的经济支出和购买的方便性,也包括读者阅读报纸的时间支出和阅读的轻松愉悦性。因此,报纸版面应尽量帮助读者减少读报时间,使读者得到信息与精神的满足。二、从产业发展出发的整体形象设计理念。在报纸生产经营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运作的今天,版面设计不仅是一种编辑学范畴的操作,还是报纸产业形象工程CIS(CorporateIdentitySy…  相似文献   

9.
版面是报纸的“面孔”,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给人的“第一印象”好,能够吸引读者;如果“面孔”丑陋可憎,则可能无人乐于问津。所谓“面孔”,还有另一层意思:编者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上面,它反映编辑部的意图,体现编辑部对新闻事件的褒贬抑扬,是报纸的一种特殊的评论手段。因此,版面编辑,对于办好报纸,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当今的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读报的时间短促,而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报纸要赢得读者,不能不在版面上下更大的功  相似文献   

10.
赵申生 《图书馆》1993,(3):34-36
作为应社会需要而生的图书馆,理当伴随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得以相应的发展。然而,“可堪孤馆闭(?)寒”的现实写照,却不由使人生发“路在何方”的窘问.作为具体问题,便派生出:图书馆的读者为何如此稀少?读者真的不需要图书馆了吗?图书馆如何吸引读者?……日前读报,看到夏衍先生早在三十年代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跟着读者走,然后带着读者走”,不禁  相似文献   

11.
1958年谢觉哉同志在谈到报纸工作时说:“小块文章问题突出,容易看完,容易记住,人人欢迎。针号虽小,但能一针见血,报纸没有针,不易引起多数人的兴趣。”这话讲得颇有道理。我们常说,办报人心里要想着读报人。报纸是办给人民群众看的,办报首先要有群众观点。一篇文章若下笔千言,言不及义,远离读者,那是很少有人看的。新闻是这样,言论也不例外。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新民晚报的《今日论语》等专栏,为何受欢迎?就因为大都刊载的是“小号针”式的言论,短小精干,明快犀利,小中  相似文献   

12.
人人都读报,可读报的效果、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看书看皮,读报读题”的“浏览式”;有“一杯清茶一颗烟,一张报纸瞄半天”的“消遣式”;有一报在手,只找自己“大作”的“希望式”,等等。对于一般读者的读报,此处不加评判。笔者是办报的,单谈谈通讯报道员的读报。有经验的通讯报道员,翻开报纸,除了从中获取信息外,还会从新闻业务的角度上进行研究。这篇稿子为啥上了头条?  相似文献   

13.
一张报纸和人一样,都有个气质和风度的问题。不管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从事什么活动,说什么话,你的本色是改不了的。丁关根同志曾对几大报纸作过评价,他说《人民日报》是“大家风范”,《经济日报》是“大将风度”,《光明日报》是“儒雅风度”,概括得是多么准确!一张报纸的气质和风度表现出来了,这张报纸的魅力就形成了,对于办报人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作为地方党报,在地域割据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开放的市场已经形成的形势下,应该以怎样的气质面对读者呢?  相似文献   

14.
一、市场形势逼迫法制类报纸必须办好要闻版,以参与市场竞争 要闻版是一张报纸的“拳头”,是吸引读者的亮点。据北京地区报纸读者的调查,有76%的读者之所以喜欢阅读报纸,为的是从报纸上获取各类新闻。这个数字也告诉法制类报纸这样一个信息,就是要办好要闻版,用高质量的法制新闻去赢得76%的读者中的一部乃至大部。这份调查材料又说,通过读报纸学习法律知识的读者约占34%,与通过读报了解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生活等方面信息的读者数量相比居于中游。这又提示法制类报纸,必须把办好要闻版和充分施展自身在法律专业知识方面的专长结合起来,以生动活泼的法制新闻和具有权威性的对法律知识的宣传,赢得更多读者的关注与喜爱。这份调查材料还表明,“在报摊邮亭零买报纸已成为读者第一位的读报来源”,在18岁以上的读者当中。52%的人是“在报摊或邮亭零买”而获得和阅读报纸的。因此,法制类报纸应当及早对自己的发行方式、发行渠道作出战略性调整,在巩固和发展固定订户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面向零售市场。而要做到这一点,办好要闻版,把良好的第一印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吸引和促使他们慷慨解囊就成了自然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报纸新闻标题制作中,经济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个令编辑感到头痛的问题。这类标题之所以不能吸引人,是因为它们要么在标题中列举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要么以一些大而无当的抽象字眼来概括活生生的经济事实。这样的标题对于读者来说,不仅不能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积极效果,反而会使读者产生“疲倦反应”,对读者进一步阅读新闻起着一种“挡驾”的作用。在当前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形势下,报纸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就面临着  相似文献   

16.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没有读者,就起不到宣传作用。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办报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围绕可读性做文章。只有讲究可读性,增强吸引力,才能使报纸的质量得到提升。让可读性强的新闻上头版去年,我们把让可读性强的稿子上头版,作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措施之一。一版是报纸的“脸面”。读者看报,往往是先看一版。而一版往往又是报道党委、政府和领导活动的“要闻版”。如果在安排稿件时,不考虑广大读者的需求和可读性,全都安排的是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内容,那么读者势必会“一目十行”,这样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一版的作…  相似文献   

17.
在报纸新闻标题制作中,经济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个令编辑感到头痛的问题。这类标题之所以不能吸引人,是因为它们要么在标题中列举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要么以一些大而无当的抽象字眼来概括活生生的经济事实。这样的标题对于读者来说,不仅不能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积极效果,反而会使读者产生“疲倦反应”,对读者进一步阅读新闻起着一种“挡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有缘分,我们成了《汕头特区报》的忠实读者。几年来,我们深深感到这是一份办得颇具特色的报纸,它“办”出了时代的声音,“办”到了群众的心里!这主要体现在:言论的可靠性、群众的参与性、文摘的知识性、副刊的亲近性,而这些集中到一点,就是较好地处理办报人主观意愿与读报人客观需要之间的矛盾,使二者得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标题要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恩格斯说过“标题愈简单、愈不费解愈好”。如果标题中夹杂着读者看不懂的英文缩略词,怎能吸引读者去看内容呢?近期,报刊上如“上海将首映 A—G 电影”、“CISA登陆中国”、“CMA 走进上海”等这类标题俯拾皆是。这些标题中的英文缩写词,如果不加注释,不但令大多数读者摸不着头脑,就连一些懂英语的人也会不知所云。因此,对于英文缩写词的引用,无论我们编辑出于美观、简练、节省版面抑或其他考虑,千万别忘了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读者。如果你的引用,成了大多数读者读报的障碍,即使  相似文献   

20.
有感而发     
《新闻战线》要我给《总编辑札记》专栏写篇文章,现把过去看稿时想到的一些想法简述如下: 报纸切忌“老面孔”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喜新厌旧”。读者打开报纸会不出声地问:“今天有什么新闻?”意思是“今天报纸上有什么吸引我看的新闻?”要把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放在报纸头版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报纸每天给读者第一眼看到的“面孔”。单一化的主题、机械地拼凑的中心、程式化的编辑手法,会使读者感到报纸面目可憎。设计第一版,要统筹全局,力争先声夺人,不拘一格选头条,打破各个报道领域分布的界限,择“要”上第一版,择“新”上第一版,既要考虑头版新闻报道面上的“丰富性”,又要考虑新闻处理上的“鲜明性”。重要新闻,特别是具有本报特色的新闻,要不惜“工本”,运用一切手段突出处理。总之,要使报纸第一版内容“琳琅满目”,“眼神明亮”,一派新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