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2.
今本《文心雕龙》列《物色》为第四十六篇,它的主旨究竟何在,历来认识颇不一致。近周振甫同志认为它“提出写景的重要”,“是刘勰创作论的创见之一”。蒋祖怡同志则认为是对“当时新品种‘山水文学’写作经验的总结”。更多的同志则一般地看作是论述自然景色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关系的。但如果联系全书的理论体系来看,其重要意义似远不止此,或者它正是构成刘勰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石之一,确有值得认真探讨并进行理论总结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仅产生了多采多姿的山水文学作品,而且还相应地产生了对山水文学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山水文学理论。我这篇短文,仪对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大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涉及的山水文学理论做点初浅探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提出了“江山之助”的著名命题,认为山山水水有助于文学之思,并且认为诗人屈原所以能在楚辞创作上取得那样伟大的成就,也正是得力于楚地江山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当中提出了情与景的关系,认为景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强调情与景的有机结合,即心物交融。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之美其实就是追求情与景相互结合的结果。这种美既是《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的观点发展的结果,也是对此观点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5.
郭晋稀先生致力于《文心雕龙》研究40余年,在以下三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第一,作普及性译介,首开其风。第二,厘正其卷数,并对《事类》、《附会》、《养气》、《通变》、《定势》、《情采》、《熔裁》、《声律》、《练字》、《章句》、《物色》等篇次重新调整,首开其端。第三,梳理其理论体系,前5篇是“全书纲领”;末5篇为“全书总结”;上卷后20篇是文体论,下卷前20篇为创作论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当中提出了情与景的关系,认为景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强调情与景的有机结合,即心物交融。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之美其实就是追求情与景相互结合的结果。这种美既是《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的观点发展的结果,也是对此观点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论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指出了文学想象所达到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结合《神思》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篇目看,刘勰认为想象之物有其容,此观点不符合文学想象乃至下笔成文的实际情况。刘勰又认为想象的前提条件是作家必须扎实地“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对此观点,今人应该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8.
在说明我对《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理解之前,应该交代一句:我是站在肯定通行本《文心》五十篇篇次全无错乱的角度说话的。我对五十篇篇次的说明,见拙撰《(文心)下篇篇次组合试解》(见《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三辑),这里不再唠叨。要说明《文心》的文学理论体系问题,总不能不提《文心·序志》中的这段话: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相似文献   

9.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10.
对《文心雕龙.隐秀》的论争由来已久,笔者在认定该篇补文为刘勰原作的基础上,对该篇作了详细的论证,认为该篇主旨阐明了刘勰文学作品审美特征见解。“篇隐句秀”是刘勰对文学作品审美特征的总要求,这个要求有尊重文学自身特质的一面,又含有刘勰所处时代的文艺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12.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是产生于南朝时期的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论巨著,其中包含的许多文学理论观点时后来中国文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第四十六《物色》篇及其他篇中关于心与物、情与物的关系和明清之际的文学理论批评家王夫之的“情景融合”说做以比较,发现二者的观点中相似之处很多,二者是承传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 文学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怎样?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物色》、《时序》等篇中着重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不仅正确地认识到文学是自然和社会的反映,而且还探讨了文学反映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首先,刘勰考察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辞以情发”的观点,明确地表述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物色》论——《文心雕龙》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论》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论》的物使心动说,和刘勰在《文心·物色》篇中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意思相似。刘勰提出这一观点,可能受到《乐论》的一定影响,但它涉及到创作的思维规律问题,应当引起注意。《物色》篇着重讲自然环境,四季景色、气候物象如何影响诗人的情思,以及诗人的情思和诗创作的关系。《物色》对以后“情景交融”的诗说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三篇提到了贾谊,其中《哀吊》《体性》《才略》三篇都用“清”字来评价他.贾谊之“清”既在于他散文辞赋的语言、风格之中,更在于他的内在人格之中.刘勰对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用一“清”概括出了贾谊的“性”、“才”、“文”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是刘勰首开先河地以专篇形式论述古代诗文的创作方法,是刘勰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心雕龙·比兴》之“比兴”观的理解关系到对刘勰整体文艺理论思想的全面的认识。20世纪以来,对于《比兴》篇之“比兴”观的研究,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比兴”的本源考证、“比兴”的理论内涵界定、“比兴”的特征辨析、“比兴”概念的成因探讨、“比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辩证、“比兴”的价值地位考察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不仅对未来学界的研究有所帮助,同时对中西诗学理论的交流失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卷四十为《隐秀》篇。由于上篇原文不全 ,关于《隐秀》篇的主旨或“隐秀”的涵义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在辩析刘勰原著与总结近年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认为《隐秀》篇的主旨是从创作论的角度谈言意关系 ,或从修辞论的角度来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隐秀”问题与“比兴”问题有最密切的联系。“隐秀”论的提出 ,也是刘勰针对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有感之发。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的内在规律的揭示 ,刘勰的“隐秀”论与他同时代的钟峰的“滋味”论一样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意境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人类从能区别精神和物质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了心物感应的问题。在先秦两汉的部分典籍中,已有人谈及。到陆机的《文赋》,又把心物感应的问题纳入文学创作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也开宗明义:“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刘勰认为,自然之气作用于万物,物之气象又摇荡作家的心灵,由此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而成为作家创作冲动的始因。在刘勰看来,人心之感于物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有心之器的人和物之  相似文献   

20.
《心雕龙》中的《物色》篇,多数研究认为它属于创作论范畴;维护今传本篇次的论将其列入批评论,也是以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的客体一解释的。实际上,《物色》篇中的“物”,不是创作浩以主客关系的外物,而应当是作家的情采表现创造出来的章。“物色”即鉴赏批评的审美对象“辞采”,“物”作辞解,“色”作采论,合而裁定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的高下这分。将《物色》的题旨作“辞采”解释,这不仅符合《心雕龙》批评论的篇体构成的现状,而且符合《物色》篇本的语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