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一般都是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见方程有四个:V=V_0+at (1)S=1/2(V_0+V)t (2)S=V_0t+1/2at~2 (3)V~2=V_0~2+2as (4)其中(1)与(2)是两个  相似文献   

2.
质点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程是: V_f=V_0+at (1) S=Vt=1/2(V_o+V_f)t (2) 由(1)和(2)消去t及将(1)代入(2)中分别得出(3)和(4):  相似文献   

3.
“气体的性质”一章的复习课可以打破书中前后内容的顺序,组织为三部分进行复习总结。一、定质量问题课本中的三个气体实验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以及涉及密度方面的问题都属于在一定质量的条件限制下研究的;我们不必死记这些表达式。只需从一个气态方程出发附加某种条件就可全部导出其余的表达式。 1.由定质量气态方程 p_1V_1/T_1=P_2V_2/T_2 ①当T_1=T_2时, p_1V_1=p_2V_2(玻-马定律)②当V_1=V_2时, p_1/T_1=p_2/T_2(查理定律) ③当p_1=p_2时, V_1/T_1=V_2/T_2(盖·吕萨克定律)④ 2.将ρ= m/V代入①式,可变化为由密度表示的气态方程:p_1/ρ_1T_1=p_2/ρ_2T_2 ⑤当T_1=T_2时,p_1/ρ_1=p_2/ρ_2 (玻-马定律密度表达式)⑥当p_1=p_2时,ρ_1T_1=ρ_2T_2 (盖·吕萨克定律的密度表达式)⑦有时利用上述有关密度表达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4.
许多课本中表征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基本公式为: V_t=V_0 at (1) S=V_0t 1/2at~2 (2) V_t~2-V_0~3=2aS (3) 笔者认为:能将第三个公式写成下面的形式就更为恰当: 即 V_t~2=V_0~2 2aS (4) 为什么呢?因为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性的总结,而这个规律通常用对应的抽象数学语言——物理公式——表达出来。这几个公式分别表明的是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一般情况是初速度V_0不为0,加速度a是恒定的),即时速度、位移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即时速度随位移的变化规律。前两个公式表明了:即时速度的大小和位移的大小都与初速度、加速度有关,并且  相似文献   

5.
容器中盛密度为ρ的液体,应用刚化法在液体中划出一截面积为S的长方体液块,并把它分为体积是V_1和V_2的1、2两块,其底面与液面的距离分别为h_1和h_2,如图1所示。设大气压强为P′,当容器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处于超重状态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液块1底面受到的向上支承力为 F_1=P′S ρV_1g ρV_1a液块2底面受到的向上支承力为 F_2:P′S p(V_1 V_2)g ρ(V_1 V_2)a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液块1底面受到的向上支承力与液块2顶面受到的向下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液块2顶面与底面所  相似文献   

6.
在透镜成象中,设物、象沿主轴移动的速度分别为V_物=du/dt,V_象=dv/dt,并将高斯公式:1/u+1/v=1/f对时间求导数,则 (-du/dt)/u~2+(-dv/dt)/v~2=0,即V_象/V_物=-(v/u)~2。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不用求导而通过v—u图象的物理意义得出相同结果呢?下面以凸透镜为例,从速度的方向、大小和参照物分叙如下。 1 由高斯公式,v—u图象是关于点(f,f)对称的双曲线,v=f,u=f分别是它的水平渐近线和垂直渐近线。在曲线上任取P_1(u_1,v_1),P_2(u_2,v_2)两点,过P_1P_2的直线斜率为: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区某地高中物理统一测验时有一道题:“质量为m的物体A,在离平板B高度为h处自由落下,打在平板B上(图1)。平板的质量也是m。装置挂在弹性系数为k的弹簧上。求碰撞后弹簧的伸长度s。(设物体与平板间发生的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弹簧和金属框的质量忽略不计)。有人给出这样的“参考答案”解:∵ A碰撞前速度V~2=2gh ∴V=2gh~(1/2),设A、B碰撞后共同速度为V_1,则有mV=(m m)V_1,那末,V_1=(m(2gh)~(1/2))/2m=2gh~(1/2)/2依据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有2mgs 1/2(m m)V_1~2=(1/2)ks~2 ……①  相似文献   

8.
“浮体”问题在《浮力》这一章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中考试题中也屡见不鲜,本文旨在对这类问题作一浅显探讨和小结,希望对解决这类问题有所帮助!如图1,一物体浮在 某种液体中,设其露出部分体积为V_1,没入部分体积为V_2,液体密度为ρ液,试表达此浮体的密度(ρ物).因为F浮=G物,即ρ液gV_2=ρ物g(V_1+V_2),所以ρ物=V_2/V_1+V_2ρ液,设λ=V_2/V_1+V_2,即ρ物=λρ液.结论:浮体的密度等于它所浸入的液体的密度乘以其浸在这种液体中的体积占浮体总体积的比率.  相似文献   

9.
’94考物理试题第29题:如图所示,可沿气缸壁自由活动的活塞将密封的圆筒形气缸分隔成A、B两部分,活塞与气缸顶部有一弹簧相连,当活塞位于气缸底部时弹簧恰好无形变,开始时B内充有一定量的气体,A内是真空,B部分高度为L_1=0.10米,此时活塞受到的弹簧作用力与重力的大小相等,现将整个装置倒置,达到新的平衡后B部分的高度L_2等于多少?设温度不变.对于本题,一些考生用了与试题标准答案不同的另一种解法:对于开始状态 P_1S=KL_1 mg上式中P_1为开始时B内气体压强,S为活塞横截面积,K为弹簧的倔强系数,m为活塞质量.又因为KL_1=mg,故得P_1S=2mg(1)倒置后,气体的压力减小了mg,所以P_2S=P_1S-mg=mg(2)根据玻——马定律,P_1V_1=P_2V_2.  相似文献   

10.
在本文中,笔者将W.K.Hayman的经典著作“亚纯函数”定理4·1加以推广,由任意指定的复数列{a_v}_V~N=1,扩充到任意指定的多项式列{a_v(z)}_(v=1)~N(次数为k<∞),给出了一个新定理.定理:设{a_v(z)}_(v=1)~N、{δ_v}_(v=1)~N(N≤∞)分别为任意指定的多项式列(次数为k<∞)和正数列,且,0≤δ_v≤1、sum from v=1 to N(δ_v≤1),则必存在一个整函数f(z),使得δ(a_v(z),f)=δ_v 1≤v≤N,对a(z)(?){a_v(z)}_(V=1)~N,有δ(a(z),f)=0.  相似文献   

11.
在铁路的转弯处,常常使路面向弯道中心倾斜一个很小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使作用在火车上的重力(mg)和铁轨的托力(N)的合力,正好提供火车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图1),即 mgtgα=m(V_0~2/R)所以,通过弯道时的规定速度为V_0=Rgtgα~(1/2)。  相似文献   

12.
<正> 维数公式是高等代数中线性空间理论的一个重要公式。它是这样叙述的:[维数公式]如果V_1,V_2是n维线性空间V的两个子空间,那么 dimV_1+dimV_2=dim(V_1+V_2)+dim(V_1∩V_2) 在一般的高等代数教科书中,它都是这样来证明的:  相似文献   

13.
题目 如图1,巳知三角形的面积S△ABC=1,在图1(1)中,若AA1AB=BB1/BC=CC1/CA=1/2,S△A1B1C1=1/4;在图1(2)中,AA2/AB=BB2/BC=CC2/CA=1/3,则S△A2B2C2=1/3;在图1(3)中,若AA3/AB=BB3/BC=CC3/CA=1/4,则S△A3B3C3=7/16.按此规律,若AA8/AB=BB8/BC=CC8/CA=1/9,则S△AnBnCn=_.(2006年山东省实验区中考数学试题)  相似文献   

14.
对于L-统计量本文使用随机加权的力法构造了一个分布函数,其中V_1+V_2+…+V_n=1,(V_1,V_2…,V_n)服从一特殊的Dirichlet分布.我们使用/。(T(*~7八**)的统计特性去模拟的统计特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获得的渐近正态分布.同时,也获得了的一个重对数律,注F_n(x)是1_1,…,X_n iidr.v的经验分布,X_X~F。  相似文献   

15.
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公差为d, 则Sn=na1 1/2n(n-1)d =d/2n2 (a1-d/2)n. 令a=d/2,b=a1-d/2,于是Sn=an2 bn(n=1,2,…). 例1 等差数列的S10=20,S20=60,则S30的值是____. (第四届93年“希望杯”高二1试) 解设前n项和Sn=an2 bn,由题设有(?)20=100a 10b,60=400a 20b.解得(?)a=1/10,b=1. 所以S30=900×1/10 30=120. 例2 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若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98年第3期《高中物理综合测试卷(1)》第25题所提供的参考答案T=2T_0(1 μmg/p_0S)是不全面的.它应为T=2T_0(1十μmg/p_0S)或T=2T_0(1十kl/p_0S).为  相似文献   

17.
第34届IMO预选题中有以色列提供的一道试题,在△ABC的三条边BC,CA,AB上分别取点D,E,F,使△DEF为等边三角形,a,b,c分别表示△ABC的三边长,而S表示它的面积,求证: DE≥22~(1/2)S·(a~2 b~2 c~2 4~3(1/2)S)~(-(1/2)) (1) (参见《中等数学》1996年第1期第29页) 本文给出一种较为简单的证明 证 如图△DEF是正三角形,令其边长为d,又设。 卢=A 60°=(p,则2S=d·(csina十bsin卢)=d[csma bsin(甲-o)] =d[(c-bcos~)sina bsinqocosa] =d(c-bcos~)~2 b~2sin2伊(1/2)·sin(O ")≤d(c-bcos(p)~2 b~2sin2甲(1/2)· 又(c-bcosqo)~2 b~2sin~2甲=c~2 b~2-2bccos(p=b~2 C~2-2bccos(A 60°) =b~2 c~2-bccosA 3~(1/2)bcsinA =(1/2)(b~2 c~2 a~2) 23~(1/2)S. ∴由(2)得d≥22~(1/2)S[a~2 b~2 c~2 43~(1/2)S]~-(1/2),即不等式(1)成立.  相似文献   

18.
<正>一、基本公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较为基础、知识点较多,牵涉的公式也较多,但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公式有三个,分别为速度—时间公式(V_t=V_0+at)、位移—时间公式(s=V_0t+1/2at2)、速度—位移公式(V_t2)、速度—位移公式(V_t2-V_02-V_02=2as)。这三个公式均具有方向性,是矢量式,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方向。数值的正负表示矢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设F~n是数域F上的线性空间,V_1与V_2是它的两个子空间,且 V_1=L(a_1,a_2,…,a_r), V_2=L(β_1,β_2,…,β_s), 求V_1∩V_2的基与维数。 普通的方法是:首先求出向量组a_1,a_2,…a_r与β_1,β_2…β_s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即V_1与V_2的基,再利用交空间V_1∩V_2中的元素的表示法导出齐次线性方程组,求出齐次线性方程组的一个基础解系,就可得到V_1∩V_2的一个基,从而确定了维数。  相似文献   

20.
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na1n(n-1)d/2=n^2d/2 (2α1-d)/d2,令A=2d/2,B=2α1-d/2(a1是首项,d是公差)。当公差d≠0时,Sn=An^2 Bn,可以看成是关于n的一元二次函数,其图像是过点(0,0)且对称在S轴右侧的抛物线,开口方向取决于d的符号。而点(1,S1)、(2、S2)、(3、S3)、……,(n,Sn)是其图象上的一些孤立点。利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解决一些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相关的问题可以大大简化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