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明 《金秋科苑》2013,(17):40-40
在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卡普里达》中,女主人公佐伊·格雷斯顿拥有两个大脑,其中一个是她的人类大脑,另外一个其实是用计算机备份的“数字大脑”,不过,这个“数字大脑”同样具有意识。虽然创造一个机器人版“阿凡达”是影视剧中的疯狂幻想,但美国科学家们目前正在朝这一方向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大脑记忆奥秘道其译编一时记不起熟人的姓名或电话号码时,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困窘感觉。生理学家们认为,我们身上发生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工作记忆毛病”。工作记忆实现重要信息在大脑中的长期储存。叙述记忆与工作记忆不同,它负责储存杂乱无章的事实和回忆我们生活中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信息》2004,(2):25-25
人类的大脑如同一个记忆能力超强而又非常复杂的“存储器”,不仅会对每时每刻的根据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持续“更新”,还能调动尘封往事或淘汰过斯新闻。德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了大脑神经细胞中的一种特殊构造,为揭开记忆之迹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百科知识》2009,(20):8-8
人一上年纪,就容易忘事。法国科研人员发现,随着年纪增长,大脑中的早老蛋白-1的数量会随之增加,从而对老年人的记忆力造成损害。科研人员向实验鼠注射了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早老蛋白-1,结果发现,当老鼠脑内出现过量的早老蛋白-1时,大脑中的“突触可塑性”就会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到记忆力。突触是大脑内部信息交换和储存的重要场所,它们构成了神经连接网络。  相似文献   

5.
记忆的本质     
关于记忆的本质机理,科学家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在这里我提出一种假设,记忆的产生是因为“信息分子”的产生,当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外界环境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皮层内便会合成这种独一无二的信息物质,于是记忆便产生了。在诞生的初期,“信息分子”是很不稳定的,时间稍长它就会被体内的酶氧化分解,因此如果我们在刚产生记忆后短时间内不进行回忆,则记忆的信息很容易被遗忘,当我们再重复回忆这些信息时,就会使“信息分子”的稳定性大大增加,及时地重复几次,“信息分子”就会很稳定地存在于大脑皮层的海马体上,所记忆的内容也就不容易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6.
记忆的奥秘     
正在人的一生中,大脑储藏了大量的数据,那么大脑的容量相当于多大硬盘呢?为什么我们留不住婴儿时期的记忆?老年人为何能清楚地记住年轻时的事情,却记不住近期发生的事情?科学家通过研究揭开了有关记忆的一些有趣的奥秘。大脑记忆容量等于多大硬盘?2014年3月《自然》杂志有一篇文章分析称,小鼠大脑的13个神经元的结构,用了高达1TB的数据。而一个重约1.4千克的成年人大脑  相似文献   

7.
如果有人问你:“人是靠什么来记忆的?“你一定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大脑.“……  相似文献   

8.
圆周率(π),这个介乎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普通人眼里也许毫无魅力可言。但在世界上,这个奇特的数字却拥有不少“粉丝”——“圆周率迷”。记者注意到,目前,背诵圆周率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属于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吕超,他已经背诵到了小数点后67890位数字。吕超为什么能把它们背诵下来?他是数字神童?他的大脑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吗?或者他有什么奇特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的记忆不一定都是真实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很多人的大脑中也可能存在一些虚假的记忆。那么,为什么人可以“记得”一些从未发生过的事呢?心理学家F·罗夫图斯多年进行的有关虚假记忆的研究显示,对一件事的记忆可因刻意混入假资料而被扭曲。通过重复叙述虚假的事件,以及包括心理医生在内的诱导者的任意想像、误导、幻想,都可形成虚假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刘露 《百科知识》2009,(8):20-20
当前,许多研究人员试图编写计算机代码,以此来模拟大脑的功能,他们使用大量有强大处理能力的机器,但也仅能模拟大脑很小的部分。一种新的电路元件的出现,让科学家能够用一种不同于编写计算机程序的方式来模拟大脑,或模拟大脑的某种功能,构造出具有仿生功能的硬件。这种元件就是充满了科技传奇色彩的忆阻器。  相似文献   

11.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发现最精确描述大脑如何回想记忆信息的“方程式”,当一个记忆被回想时,这种记忆方程式能够集成记忆片断,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记忆内容。也许有一天医生能够利用这项技术对创伤性事件进行记忆清除或者改变。  相似文献   

12.
鲁北 《知识窗》2008,(7):40-41
每个人的一生中恐怕都会萌生过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有一次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那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灯光……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1900年法国医生弗朗伦斯·阿尔诺为这种现象取名为“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来,大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和其复杂的记忆过程一直是科学界最为难以破解的谜题之一。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利用多学科知识成果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分析和研究大脑记忆行为的生物化学原理,实验和解析大脑记忆的形成过程,现在,人类已经迫近最终破解大脑记忆功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1月,《解放日报》刊登了一份振奋人心的消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3位科学家首次发现,人脑具有记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因为大脑中存在一种称为“NMDA接收器”,俗称“记忆闸门”,而且还有一种被称为CE的物质是打开“记忆闸门”的关键物质,这如同找到了“打开智慧之门的密码”。这一伟大发现,对人类是福音,因为谁也不愿意平庸。据称,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对“记忆闸门”的记忆功能进行如此细致的研究。他们在实验中采用遗传技术繁殖体内带有“记忆闸门”的老鼠,而且可以根据给这些老鼠喂养CE物质来决定“记忆闸门”的关闭与开启。研究人员发现,当“记忆闸门”处于关闭状态时,老鼠的记忆能力受到限制;但在“记忆闸门”开启后,这些老鼠又可以重新记起它们学习过的内容;如果再次关闭其“记忆闸门”,老鼠又会再次忘记学过的内容。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记忆闸门”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有些事情能一辈子记得?因为人类的长期记忆可能不是记录在大脑的神经细胞突触里,而是记录在大脑的遗传物质DNA中。  相似文献   

16.
记忆是什么     
《百科知识》2004,(7):29-29
人的大脑内的记忆的存贮和提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的记忆依靠脑内存在的广泛联系采用并行分布方式,多种不同记忆可同时进行处理和存贮。大脑内兴奋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并可能有不同的程度,这些兴奋通过突触联系造成脑内兴奋的运动。在存贮过程中,输入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大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和其复杂的记忆过程一直是科学界最为难以破解的谜题之一。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利用多学科知识成果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分析和研究大脑记忆行为的生物化学原理,实验和解析大脑记忆的形成过程,现在,人类已经迫近最终破解大脑记忆功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最近,英国的科学家宣称,一种“内存条”将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和经历完整无缺地、永久性保存下来,而且这种“内存条”将可以在不到30年内研究成功.这种“内存条”将被连接到人的视觉神经上,并以神经脉冲的形式将人的记忆以及感觉(比如气味、图像、声音等)存入人的大脑之中.之后,只要将这一“内存条”装人计算机中,里面的巨量信.志便得以完整支现了.到那时,人们不仅可以依此而使自己昔日的记忆复活——这样便不用通过出着旧相册或者苦苦步《来回忆往事了。而且也可以互相交换各自的“内存条”而办事到别人的思想和经历.也拉是说…  相似文献   

19.
想法,就是经过大脑思索而产生的目标性描述,它是存在于大脑内的思考结果;这里所说的内需是提供给大脑进行思维的信息(如科学知识、社会经验等等),它是我们大脑内部进行思维活动所需要的。显而易见,想法就是大脑产出的“产品”,内需就是提供给大脑生产的“原料”,不断产出“产品  相似文献   

20.
《百科知识》2011,(1):12-12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布了三项关于GPS对人类大脑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过多依赖GPS定位的用户,大脑当中的记忆和空间方位系统将面临威胁。人类辨别方位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空间导航策略——让人们可以依靠地标来构建认知地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