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办女子教育、争取男女同学与受教育的平等,一直是近代社会进程中提出的新课题。自从古代圣哲们在阐释代表男女的“乾坤”之道,论证了“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效法之谓坤”,“坤,顺也”之后,生儿育女便成了女性的主要职责,夫唱妇随便成了女性生活的准则。于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就作为社会选择和评判女性的基本原则而延续并固定下来。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来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但由于这是文化侵略的产物,难以对国人形成大的感召力,无法推动中国近代男女教育平等与女子教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
万琼花博士的《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以周南女校(1905-1938)为中心的考察》是一部整合思想史、社会史与妇女史的近代女子教育史,也可以看作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近代妇女思想史。该书置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建构于民族主义与女权主义两大语境中,论述了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兴起变化,认为国家政党、男性精英、知识女性等都是掀起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主要力量,近代知识女性正是在各种力量的矛盾运动中建构自身的主体身份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其发展特点既受西方女性观影响,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有密切联系。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互动影响,在中国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今天的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已从各个方面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通过分析归纳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得出了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对当今女性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晚清是中国女子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当时来华外国人见证了这一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空间基本囿于家庭,学校教育与女性无缘,她们主要在家学习相夫教子所需的道德与生活技能。随着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传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她们开始以各种形式接受新式教育,学习内容突破了“家庭”的范畴,尝试走向社会。这些通过“异域之眼”留下的记录为我们审视晚清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提供了新种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风潮的洗礼下,庐隐觉醒成了一个真正的"人"。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思考社会现实,关注在封建家庭伦理中挣扎的青年们,对封建家庭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反转,表达了自己的反封建家庭伦理观。她的创作成为了女性作家反对封建家庭伦理的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7.
新女性是许多经典作品中的主角。然而小说《伤逝》从诞生到今天的近百年间,"新女性"的确切内涵似乎仍未真正厘清。接受了现代教育、实现了经济独立的女性是否都能被视作新女性?新女性所追求的独立和解放是否已完全实现?现代女性在争取到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工作机会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一部分人却自觉选择了隐退,把配偶的成功视作自身的成功,把家庭生活的圆满视为最高幸福,这些女性在看起来更为平等的环境中却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重读《伤逝》,女性的自我解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孕育而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清末民初女师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同时,它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等级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对现代女子教育及女子师范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既隐讳又触目的女性身体之欲在五四时期逐渐被学人关注。启蒙思想将性欲望看作女性"为人"的基本欲求,作为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赋予了正面意义。贞操的内涵中被注入了男女共守、爱情至上的新意。女性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满足自身欲望的主体选择权。但这是一种有限度的承认,而不是无限度的放权。时论中依旧可以发现男性知识分子替女子之性爱自主附会上种种限定。比如鼓吹爱情是女子发生性行为的唯一条件、自主婚姻内部的女性情欲困境被忽视、对女子性欲特质存在刻板想象等。女性身体从父权与夫权管控下的家族私有财产逐渐被国权接管。  相似文献   

10.
女子教育问题被埋没了数千年,直到近代维新运动时期才被提上日程,真正开始受到国人的重视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即掀起了一股兴办女学运动的浪潮。然而女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然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与破坏。所以在维新时期,主张发展女子教育的维新派与阻止发展女子教育的顽固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这一论争的结果客观上有利于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吕碧城是近代历史上一位传奇女性.她20岁冲破封建羁绊,步入女子教育的第一个人 生驿站.她站在时代高端,自觉融入当时教育文化环境,从教育立国、女性解放、自立奋斗 、倡办女学、教育方略、教育实践等方面,立体化地探索女子教育,形成有核心价值的女子教育观,创造出不凡的教育成就,被誉为"近代天津最早的女教育家".  相似文献   

12.
卢梭的女性观和女子教育现在欧洲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导致了一场反对卢梭妇女观的由自由主义女性掀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捍卫卢梭女子观的思潮。虽然对卢梭的女子观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把一直被忽略的女性教育给提出来了,肯定了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伟大进步,在争取寻求妇女获得解放的今天,对看待女性和教育女子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女性期刊中的文学叙事女性性别主体构建,是一个融合政治话语、历史语境、审美理想、文化象征等多种意义包含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内外""闺阁"与"社会"的思维定势外化为女性构建的两种路径:以国家救亡为功利性目标感召下的爱国"女杰"形象;以新知识武装的"新贤妻良母"系列。这两类女性形象在近代女性著名期刊《女子世界》与早期的《妇女杂志》中有充分地体现,而如柳亚子、叶圣陶等近现代知识分子也通过自身文学创作回应了两种路径的观点和主张。性别主体构建体现了前"五四"时期对于女性性别主体的"选择性忽略",女性的价值判断标准经历了"国家"到"家庭"的转换,但唯独没有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和彰显,这也预示了"五四"文学女性主题的先声和缺憾。  相似文献   

14.
"良妻贤母"一词最初产生于日本明治时期,后来逆输入中国。它是近代日本持续近70年(1875~1945)的女子教育理念,经历了吸收引进期、回归改良期和极端变异期三个历史阶段。良妻=儒家女性观下男尊女卑、忠贞孝淑之妻;贤母=西方女性观下有知识有文化,具有教育后代职能的母亲。贤母观是近代儒家女性观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金陵女子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最大、办学最具特色的女子大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挖掘其在中国近代性别文化激烈冲突时期的办学过程,必将对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发展女子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个人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女性知识分子,增强了女性群体意识;从家庭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学生打破"贤妻良母"式的传统期待角色,作为职业女性立足于社会;从社会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勇于面对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在争议中坚持女性特色办学.  相似文献   

16.
元代婚恋剧中,女性形象大多性格鲜明,在爱情上积极主动,在婚姻上有自己的主见,敢于选择自己理想的配偶,而这一理想的配偶标准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书生。书生成为女性择嫁的主要对象折射出女性择偶标准的一大变化,显示了当时女性较强的自主意识,也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元代文人希望通过得到女子青睐的情节来求得心理补偿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17.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氓》的最后,女主人公一声长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她与氓的不幸婚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一个让女主人公为之私定终身的"蚩蚩"的氓最终选择了背叛,一场让女主人公寄以厚望的婚姻却以失败而告终,造成他们家庭不幸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一、结婚动机女子是为爱而嫁给了氓。这由第一节、第二节我们不难看出。当氓因女方没有给定婚期而生气时.女子马上就"秋以为期"来满足男方:当男方久不见来,女子就"泣涕涟  相似文献   

18.
日据时期,台湾的女子中等教育机构多被冠以高等女子学校或女子高等普通学校之名。所谓“高等”,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高校,而是高级的意思。即女子中等教育相对于女子初等教育而言,在层次上更高一级。日据当局对发展女子中等教育较为关注,因为这与其同化政策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曾任台中女子公学校校长的日本人长井实一于1927年便强调指出,女子教育可以改善台湾人的家庭生活,也可以达成同化台湾人的目的。改善台湾人的家庭生活只是幌子,同化台湾人则是日据当局发展女子教育的真实意图。循着这一视角对这一时期的女子中等教育进行粗略的探讨,我们认为其深深地烙上了殖民教育的印记,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动因 ,指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有关 ,而且与社会中坚力量的推动及女性自身的觉醒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 ,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对女性自身的解放 ,对社会改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受不同历史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启蒙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女性意识开始注入"人"的质感,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女子格外注重家庭、伦理的思维定势被突破,大多数女作家开始基于对妇女屈辱卑微地位的反抗和参与社会历史进程的责任感,有意识地弱化并掩盖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征,将"做人"置于首位,并竭力通过家庭这一寻常而重要的特殊场景与视角来凸显女性意识的觉醒、发展。六六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国内与国外双重文化背景下仔细打量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认识到家庭之于妇女不单纯是一种爱情的体验和归宿,而是与女性解放、观念进步、性别平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女作家对女性意识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