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于“时评”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评,不是四平八稳的专论,也不是自由联想的杂感、随笔、旁敲侧击的讽刺;它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是针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时评的基本内容无非事实与道理。在时评的结构中,“事”与“理”的关系,就是判断关系。什么是判断呢?普通逻辑告诉我们:“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对一件事随便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但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则是难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2.
时评,即时事评论的简称。它缘事而发。因时而评.对各种新闻事件和流行观点进行即时评论,针砭时弊、尖锐泼辣,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政治性,在党报评论百花园中一枝独秀。随着法治和民主进程的推进和报业竞争的加剧,党报评论的“时评化”更为重要,成为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时评兼有新闻和评论的特点,必须在保证依据的事件和话题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形成恰当的情感判断,在以事究理、依理评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性判断。时评的吸引力、说服力和竞争力取决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较之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更显"平易近人",较之新闻述评更能给受众以思考和启发。以情动人,激发情感共振,要充满激情、展露真情、彰显温情;以理服人,追求见解共鸣,要就事说理、依理说事、依事究理;协调情理,实现"化合反应",要以理驭情、用情说理、情理交融。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受众意识"。真正确立了"受众意识",写作时评时就会努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在这个“信息海量”和“观点爆炸”的时代,新闻评论较之其他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爱读,因为通过阅读评论可以迅捷地了解新闻、捕捉信息,给人以启迪。群众也爱参与,因为通过新闻评论可以对社会生活发表见解、提升参与感。为此,越来越多的地方党报开设了时评专栏。  相似文献   

5.
周怡 《新闻界》2007,(5):71-72
时评呈现出与新闻事件联系的紧密性或共生状态.平面媒体的时评走向品牌化与集合式;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向着超长或超短两个方向发展,超长时评是广播谈话与电视新闻评述,起短时评莫过于广播电视中的手机短讯时评;网络评论最富有创意的一面是受众的参与性以及连接空间的无限性,其中个人媒体的发展前景无限.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灵魂”和“旗帜”。近年来,新闻时评作为新闻评论中的一个受欢迎的特殊载体,活跃在媒体上。它以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赢得了渎者。时评的影响范围扩展后,其导向作用不可忽视。时评运用得好,对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大有裨益。反之,有害的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时评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但学界、业界并未对新闻时评的内涵在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中作一个具体的认定,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得以解决.笔者认为,新闻时评是一种兼有文体意义的类的概念,它包含了社论、短评、小言论、思想评论等新闻评论文体,是一种相对精短,具有强烈新闻性和时效性的评论类型,并具有个性化的写作规范.  相似文献   

8.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如今。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却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2004年,笔者尝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时评专栏“茶楼闲谈”。  相似文献   

9.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  相似文献   

1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一种时尚在媒体出现,那就是以时评身份登场的新闻评论版面,其在媒体的发展态势,用诗人岑参的这一千古名句来形容,实在是恰如其分。应该说,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近年来,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风靡媒体。《新京报》、《广州日报》、《青岛早报》、《珠江晚报》……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既有各级党报,也有都市报,全国众多媒体以各自的方式开办了时评类版块,且这些版块大都处于二、三版等十分重要的位置。令人鼓舞的是,时评类稿件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其影响力也愈…  相似文献   

11.
李鹏 《青年记者》2003,(8):37-37
在党报新闻评论的园地中,时评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朵奇葩。时评,顾名思义,因时而评,就事阐发,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或流行的观点进行的评论。它以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针砭时弊、尖锐泼辣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2.
时评复兴的重要原因在于新闻传播者在与"他人"所联结的体系的交往中自我意识的觉醒。时评复兴不仅仅是一种体裁的复兴,更是新闻评论理念的回归。时评以标志性的名称宣告当代新闻评论的重要转型。时评的发展走向应该是解释性时评,因为解释性时评的客观化形式更加符合观念传播过程的内在规律。解释性时评需要结合具体事例的原因、影响、后果,事情发展的方向、趋势、意义等方面,作为解释、分析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3.
王兰 《新闻记者》2007,(3):44-45
时评要有新闻性强的由头评论是新闻的衍生物,是对新闻的进一步拓展,所评论的新闻本身是否可读及可拓展,对时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时评由头的新闻性强,受众的关注度高,评论的读者相对来说也会较多。而且比较而言,在评论之中,时评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一些,这也是时评从其它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关于“时评”的讨论与研究文章不时见诸报端。这些讨论与研究文章主要探讨当前新闻媒体的“时评”实践问题,少有探究“时评”的历史。即便是研究“时评”历史的文章,也大都是追溯到1904年6月创刊的《时报》为止,鲜有往更早处考察。由于对“时评”的历史缺乏充分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许多人将“时评”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评论文体,甚至认为“时评”是新世纪才兴起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时评”栏目的确立作为一个线索 ,考察了我们早期新闻评论的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辨析了这种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到来的职业化写作 ,是如何逐渐脱离传统的言论形式 ,形成自己的形式特征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时评版编辑,笔者发现,虽然一天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时评二三百篇,但一稿多投和就某一新闻扎堆评论的现象严重,好多稿件既与本地关联度不大,又没有什么新观点,认知角度和写作手法也比较陈旧老套。而我们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许多读者对“不着边际”、“不关痛痒”、“不分场合”的评论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主管评论工作的总编辑也认为,《宁波日报》的时评,如果游离于宁波之外再好也只能是写得好,但时评不是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有用”。再就是,媒体热衷于新鲜话题,抢先发表“最新”新闻的相关评论,而对于“较旧”新闻…  相似文献   

17.
简言之,新闻时评就是对时事新闻的评述、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新闻时评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那么,其与传统的新闻评论在性质上究竟有何区别?在写作或编辑新闻时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其性质与界限?应该说,尽管时评的实践发展很快,但有关上述类似问题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这是导致当前新闻时评写作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从事新闻时评工作的思考和体会,特写此文,以就教于同仁。主客观相统一是正确认识新闻时评性质的关键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性状和特征,所谓新闻时评的性质是指新闻时评区别于传统新…  相似文献   

18.
蒋晨 《记者摇篮》2008,(12):66-67
随着时评版面在各家平面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新闻评论这一特殊体裁在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对于新闻评论的作用,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句名言:评论是“报纸的心脏”这一比喻生动地表达出新闻评论在媒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济时评的出现,是近年来时评文体的一大突破,它大大拓宽了时评的评论领域。经济时评与人们的经济工作、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经济时评呈现出一种“学术化”、“理论化”、“贵族化”的倾向,亦即显得过于“硬化”,比较难以达到通俗化、平民化和贴近性的目的。那么,  相似文献   

20.
陆士宇 《新闻世界》2013,(10):157-158
在众多的新闻评论栏目中,《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栏目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栏目,也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时评栏目。本文主要从选题,写作等几个方面探讨“青年话题”栏目的特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