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顺直临时省议会法》是顺直临时省议会于1912年7月议决通过的直隶地方议会法,该法采用了立法权高于行政权的分权模式。但直隶都督认为议会权力过大,拒不公布施行。议会与都督围绕《顺直法》展开了较量。1913年4月,北京政府公布了全国统一的《省议会暂行法》,大大削减了议会的权力。《顺直临时省议会法》之争表面上是法律问题,实际是政治问题法律化的体现,是民初由集权向分权政制转型初期,新生的利益集团与传统的既得利益集团在权力和利益再分配中的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2.
1912年8月,顺直临时省议会议决,对都督张锡銮提出弹劾.弹劾的主要原因是张锡銮侵犯省议会的权限,以行政权代替立法权,独断专行.从弹劾的结果来看,袁世凯政府表面尊重议会的弹劾权,派员调查并将张锡銮调离,但是随后委派的新都督冯国璋仍为袁系之人.议会在与都督的权力争逐中,最终由于行政权力的高压以失败而告终.双方围绕弹劾案的较量,实际上是由集权向分权政制转型初期,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政治博弈.不良的政治生态环境、行政权力的高压控制是新生的议会民主政治面临的主要困境.从弹劾张锡銮案可以透视出民国初年直隶政治生态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1921-1924年间顺直省议会内部断断续续的省区分合之争,表面上是议会内部直隶省与京兆、热河、察哈尔三特区之间的纷争,实际上是当时军阀之争、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在议会中的反映。分合之争折射出近代直隶地方代议机关所处的复杂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奉天临时省议会进行政府部门财政核查时,发现盐运使周肇祥冒支公款问题,引出周挪用公款、私设账目、僭越司法、强占民妇、贿买差缺等一系列违法逾规行径。围绕周肇祥案,奉天临时省议会展开了一场控诉与反控诉的博弈。在奉天临时省议会力争之下,周肇祥最终被迫引退并离开奉天。这场议员与官僚的政治冲突中,民主派获得政治胜利,上演了民初地方议员与官员政治博弈中罕见一幕。奉天临时省议会弹劾周肇祥案是研究民初议会与政府关系在地方层级运作一个重要案例,揭示了民初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真实一面。  相似文献   

5.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的顶层制度设计均为“三权分立”,北洋军阀凭籍武力将其颠覆蜕变为军阀政治体制.但在地方省级,省议会与省长公署一样作为合法机构一直存续着,各个省份各自进行了2-5届数目不同的省议会选举,并且省议会的参政议政活动断续地举行.其中东三省、浙江省等省议会活动与民国北京政府存在时间相始终.省议会选举及机构的存续对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6.
从清末顺直谘议局到民国顺直省议会,直隶省议员的工资呈增加趋势.从当时工资水平来看,远高于一般工人及农民,说明议员处于社会中上层.但是议员的工资低于行政官员的工资水平,又说明作为地方立法机关的顺直省议会,在地方权力结构的地位仍低于行政机关.由于财政枯竭,议员的薪水到后期往往长时期拖欠,致使议会的会务难以正常维持,成为近代直隶议会衰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清末顺直咨议局到民国顺直省议会,直隶省议员的工资呈增加趋势。从当时工资水平来看,远高于一般工人及农民,说明议员处于社会中上层。但是议员的工资低于行政官员的工资水平,又说明作为地方立法机关的顺直省议会,在地方权力结构的地位仍低于行政机关。由于财政枯竭,议员的薪水到后期往往长时期拖欠,致使议会的会务难以正常维持,成为近代直隶议会衰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顺直省议会存在期问,关心省计民生,广泛参与剿匪活动.或鼓励民众揭发匿匪殃民的地方官;或针对当时具体情形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或积极劝阻各派军阀勿起战祸,等等,在民初直隶剿匪运动史上留下了足迹.  相似文献   

9.
沈晓敏 《历史教学》2004,(10):15-21
袁世凯上台后,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己任,与各省议会在适用和解释法律、权力归属等重大问题上发生激烈争执.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能循着理性合法的途径解决,各省议会无论有无法理依据的支持,有权必争,导致精力分散,未能正常发挥地方议会的职能.中央政府则利用强势地位以命令代替法律直至解散省议会,与民主共和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0.
顺直省议会是辛亥革命后,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由民选产生的直隶省地方民意代表机关。对其进行考察发现,其民意代表职能呈现不断削弱趋势,最终由"民意代表"蜕变为"官方代言人"。军阀混战的不利政治环境、内部派系之争、经费不足、议员的堕落是制约民意代表职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辽宁省会计管理条例>与<会计法>的比较,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辽宁省会计管理条例>与<会计法>的差异,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公权力行使要受到《政务处分法》的监督和惩戒。实施《政务处分法》有利于强化招生考试机构内控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当前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开展政务处分存在现实困难。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落实《政务处分法》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招生考试机构实际,构建有效的监督与惩戒机制,做到对招考公权力监督全覆盖。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之际,各省咨议局应运而生。河南咨议局在抚署官员的筹办和各地绅民的配合下,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1909年到1911年短短两年中,经过前期的设立筹办处,选举咨议局议员,到正式开会,讨论各方议案。中间又发起了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最后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消散。作为近代河南的民主尝试,这一小步的作用不能小看。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各省、市、自治区的村委会选举法规都对村委会选举的选民登记问题作了规定。这些规定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少差异之处,本文试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对其作一比较与评析:一是精神病人的登记问题;二是外出村民的登记问题;三是户口不在本村村民的登记问题。本文认为,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与具有选民资格不是一回事情;选举权不可由他人代为行使;不予选民登记和不列入选民名单与不计入选民人数是有区别的;现行的省级村委会选举法规在选民登记问题的规定上存在着一些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广西省临时参议会与省政府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其原因是:由于省临时参议会和省政府对于省临时参议会的性质、职权的认识不统一;省政府对省临时参议会的决议案实施不力加剧了双方的冲突;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李任仁与省政府主席黄旭初在学理、政见、利益上的一系列矛盾,构成了民意机关与政府机关对立的深层原因。冲突的存在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民意机关的省临时参议会制度尽管从表面上已经建立,但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政府技术效率缘起政府效率,是能够用硬指标量化的政府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构造政府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能够用于测度2001-2009年间中国大陆省级地方政府技术效率。测度结果表明:在整体层面上,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的高技术效率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政府行政职能部门精简和高效工资投入;在省域层面上,中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技术效率始终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在区域层面上,中国大部分省级政府技术效率有所提高,比较而言,东中部地区的政府技术效率相对较高且相差不大,西部地区则相对很低。  相似文献   

17.
法律职业教育时法治的最根本的、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实现对法科学生这一准法律人群体的法律信仰培植.法律职业教育的法律认知机制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法律批判精神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法律理性化,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外在条件;而法律职业教育为相信和怀疑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激发信仰意识,提供信仰目标和依据,则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18.
提学使司是废除科举后设立的管理省域教育的行政部门。1906年,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为推进新式教育付出了种种努力:组织全省会议,广泛吸纳民意;强化督学督政,注重指导商讨;依靠官绅民众,推广教育普及;多措并举,整顿中学与经费;奖惩分明,激发办学积极性。从而探索出一条管理省域教育的成功路子,取得了突出成就。究其原因:直隶总督大力支持提学使司工作;提学使司领导协调能力强,能妥善处理官绅关系;提学使司重视立法与监督,注重兴学考成。当前,推进省域教育管理改革,需要以史为鉴,搭建民主议事平台与决策机制,加强各方合作;加强省级统筹,建立省级部门联动机制;重视省级教育管理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省级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强化省级教育监督,重视办学考核与问责。  相似文献   

19.
郭呈才 《历史教学》2006,1(12):22-27
"临时国民会议"和解方案一经提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便识破了袁世凯独揽政治重建权的真实意图,灵活又不失原则地坚持基于自身召集"临时国民会议",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共和代议制度.在考辨史实基础上,本文纠正了在近代史学界长期盛行的两个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20.
研究乡土情结对贾平凹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是其乡土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美学特征之一。形成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的因素包括秦文化熏染、“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三个方面。它们构成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支点,促使他爆发出一系列创作灵感.取得巨大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