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在教学中尝试用分层分步法进行“读一读、写一写”的基础训练和拓展练习。第一步:按不同标准把课后所列词语进行分类。可将所有词语根据词性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还可分为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类,写人的词语又可分为写外貌、写神态、写动作、写心理等。能够正确分类的基础是正确理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自选一个标准分类。第二步:从“读一读,写一写”中挑出若干个词语(通常是三五个)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可随意安排词语顺序,语句通顺、流畅即可。在所选用词语下加着重号,并在括号内注音、解释。第三步: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规定用挑…  相似文献   

2.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一册《九个炊事员》这篇回忆录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对战士非常关心,就是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想法改善生活。”句中,“千方百计”意为“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办法”(参见《现代汉语词典》);显然,它与“想法”用在一起修饰谓语动词“改善”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根据文意,这两个词语应删去一个,使语言更为简练。为了突出他对战士关心的程度,最好保留“千方百计”,把“想法”删掉。  相似文献   

3.
在“主+谓+宾”的结构中,及物动词后面接宾语时,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法有所区别。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注意:一、具有“夺取”意义的动词在汉语中凡是被夺取的目标应该是“物”,而英语中则要说“人”,在被夺取的物品之前加上一个介词“of”,构成一个介词短语,放在“人”的后面。例如:1.Someonerobbedherofhermoney.有人抢了她的钱。2.Thekingstrippedhimofallhisfreedom.国王剥夺了他们一切自由。3.Thesoldiersclearedthecityoftheenemies.战士们把城里的敌人一扫而光。二、具有“供给”意义的动词在英语中,不能直接把所供给的“物”作为宾语,…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动词多数都能带宾语,故及物动词很多,不及物动词相当少。有些动词可以及物,也可以不及物,如“笑”(他·笑了.——他·笑谁?);“飞”(鸟·飞了,——·飞檐走壁);“睡”(大家都·睡了,——·睡木床),都是两面性的。区分及物、不及物很必要,有助于说明动词的造句规律:不及物动词单独做谓语就站得住脚,如:我们·胜·利了,敌人·失·败了。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就不行,如:我·打了,你·看了,要说,我打球了,你看书了。因此,造句时要注意一个动词是否必须带宾语,“我们的行动·惊·慌了敌人”就是错的,错把不及物动词用成了及物动词。英语及物动…  相似文献   

5.
歧义是指在语义交际中的词语的字面意义失常,或者有两种以上的字面意义。综合起来,我认为句子产生歧义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词语的多义性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句子:①我今年还欠款5000元,明年就好多了。②天津贸易部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秋冬货物。③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以上三句中的“还”“向”“起来”这三个词,都不仅仅是这些词的本义了,如第①句中“还”在这里我们既可以念“huán”,作动词用,又可以念“hái”,作副词用;第②句中的“向”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词语,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向华北、东北调拨…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听了三位老师教《飞夺泸定桥》。在读讲“攻天险”这一部分时,教师都要求学生抠重点词语,但教法各不相同。第一位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后,把描写二连战士夺桥的动词圈划出来。学生答问中,五个动词  相似文献   

7.
教学《黄继光》一文时 ,我发现文中有两个词特别有意思 ,值得推敲。“战士的屡次突击 ,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此句中一个“压”字 ,不仅反映了敌人的这个火力点阻挡了我军的进攻 ,而且还说明当时敌人气势咄咄逼人 ,也为后来黄继光主动请战 ,顽强战斗留下伏笔。“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 ,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这儿的一个“叫”字 ,极形象地写出敌人垂死挣扎的疯狂 ,反进攻的气焰嚣张 ,为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作了铺垫。我想 :平时我们只要多留心 ,引导学生品词 ,定能使他们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 ,在认识事物上得到启…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反“围剿”中写下的一些打油诗,辛辣地讽刺了敌人“围剿”失败的惨状,表达了红军战士取得作战胜利的喜悦之情。 1930年12月30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全歼张辉瓒率领的敌18师9000余人。战斗结束以后,红军战士在万功山的一片油花林中,发现了一个胖乎乎的家伙,他上身紧裹着一件士兵的棉衣,下穿的黄哔叽裤还来  相似文献   

9.
迈克的房间     
“我希望这屋子所有的废物都爬到你床上去,把你的肉撕下去,让你变成骷髅。”“真恶心,妈。”“一到门口就看见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让我讨厌。”“那你就别进来。”“等你爸回家再说。”“唔,那么他就可以和我一起开心了。”迈克最后厌倦地说。谢天谢地(显然有些言过其实),母亲“砰”地把门关上。他喋喋不休地训人,惹得迈克心烦。“比礼拜天南方的传道士还折磨人。”父亲总这样说。那是他的房间,她干吗操心这房间什么样?她又用不着住在里面,看它,赞颂它,或收拾它。啊,对了,“Levi”牌贴身衣要爬上床去,把他的脑浆吸干。或更有甚者,他的袜子…  相似文献   

10.
偶听一位年轻教师苦诉这样一件事:我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讲的正起劲,突然一名全盲生站起来插嘴道:“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就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焦味,而敌人却没有闻到呢?”当时,面对他的“突然袭击”我真的有些手忙脚乱,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  相似文献   

11.
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一位教师板书课题后用醒目的红粉笔在“错”字下面画了一道横线问:“这句话是方志敏同志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小段,并板书了重点词语。接着教师又在“错”字下面画了第二道横线,问:“为什么说敌人想‘错’了呢?”随着教师的指点,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并回答问题。黑板上出现了描写敌人第一次搜身的两个动词和两组表示结果的关联诃语。最后教师又在“错”字下面画了第三道横浅,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边划边议描写敌人第二次搜身的动词和方志敏同志痛斥敌人的言语、神态,  相似文献   

12.
精彩句段     
我从来都把每一颗棋子看作一个勇猛无比的“战士”,而我则是一个所向无敌的“将领”。我带领他们“南征北战”,使用各种各样的计谋,争夺“领土”,消灭“敌人”。每当看见“敌人”被消灭、我方的领土扩大时,我心里便涌出一种无名的兴奋感;每当我方“士兵”“阵亡”,我便十分伤心、难过。刚开始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许多语法书认为,“把”字句就是用介词“把”或“将”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的前边,以强调动作的结果(也有的说是强调动词的受事)的一种句式。①其基本格局是:S+[把N]+V/VP②在谈到运用“把”字句时,许多语法书都说要受一定条件的限制。这“一定条件”的第一条就是:“把”字句里的动词必须是表示强烈(具体)动作行为、能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这个动词在意念上要能管得着“把”字后边的词语,并含有对它加以处置或施加影响的意味。③例如:“武松把老虎打死了”、“你把房间收拾一下”、“你把这些材料整理整理”,其中…  相似文献   

14.
良心     
战争发生时,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一个敌人。”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辩论、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让学生了解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是怎样保卫祖国四化建设的,学校请来今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受到嘉奖的一位解放军同志,向学生讲述了解放军战士为保卫祖国疆土不受侵犯,十五位战士反击越寇一个营,两位受伤战士打死二十七个敌人,一位战士牵制十几个敌人等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解放军同志还向学生介绍了炮兵战士怎样运用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测量计算好炮兵的射距离,把炮弹准确地打到敌人阵地上……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九七九年二月我边防部队在对越南侵略者的自卫反击战中,英雄爆破手陶绍文奋不顾身炸毁敌人暗堡,壮烈牺牲的事迹。全文有六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是说在我边防部队对越南侵略者进行自卫反击战时,敌人的最后一个暗堡封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从“激烈”、“新的冲锋”、“战士们象猛虎一般”、“冲过一道道战壕”、“摧毁一个个暗堡”、“疯狂”、“封住”等词语和句子,说明了我边防战士的英勇和敌人的凶恶,从而突出了战斗  相似文献   

18.
是动词重叠,还是借动词为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踢一踢”、“看了一看”、“看他一看”、“摸了摸”、“摸了一摸”,都是动词重叠的形式,不同意把后一个“踢、看、摸”看成是借用的量词。通过举例,具体分析,提出动词重叠和借动词为量词有4个区别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用词的精当和熨帖,其中动词的运用更是“炼字”的主要对象,用好了动词,情感、形象和韵味尽出。汉语言丰富多彩,表示动作的词语也是灿若繁星,而且同义、近义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作者在运用动词之时,为什么选择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这些动词之间细微的差别正是作者的匠心之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换词赏析,不失为品呷语言的有效途径,这在不少名师课堂上都有所体现,王崧舟老师教学《荷花》一课中的动词“冒”就是一个经典。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看待课堂上的学生“插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老师正有条不紊地讲解着《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位男生突然站起来插嘴:“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的焦味,而敌人没有闻到呢?”面对学生思维的跳跃、灵感的泉涌,这位老师竟反而板起面孔一声怒吼:“闭嘴,上课要专心听讲”。吓得该生直打哆嗦,以致后来这位老师的板书将“挪动”错写成“挪云”时全班五十多人竟无一人再敢“插嘴”指错。当然,这是过去的常见情形。而在当前的课改中,类似的情形并未销声匿迹,仍值得认真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