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西江千户苗寨的非遗旅游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从无到有的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加强苗寨“非遗”吊脚楼保护,做好“非遗+”文章,西江千户苗寨不断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将浓厚的苗族文化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习俗逐渐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工具,有力推动了苗寨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只有深刻认识非遗旅游本身具有的“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三层依次递进的核心逻辑,我们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深度融合要求的非遗旅游产品,并通过深度融合的非遗旅游向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正>山西是长城资源大省,也是非遗资源大省。千百年来,在超过3000公里的长城脚下,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它们代代相传,是传承长城文化的记忆符号,也是激发长城活力的动力源泉。非遗资源是长城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元素和文化形式,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开展好长城沿线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展示长城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独特的地理环境、美丽的山水风光、纯朴的客家风俗、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无一不蕴藏着兴国山歌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无穷潜力。2023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强调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非遗与旅游融合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从而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由此可见,“非遗”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借鉴他国相关的经验教训,不失我们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  相似文献   

6.
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为体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丰富性并展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研究的方式及其成果,突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信息化时代与新技术的结合与应用,日前,以展示“非遗”数字化成果为主题的《感受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创意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1999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彭年教授的新著《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一书,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从书的一个项目,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不仅探讨了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起源、发展轨迹、历史特点和构成机制,而且对秦汉统一国家、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从汉族的形成、封建制的确立和伦理型文化的建构等方面,论证了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地位。全书20万字,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言简意…  相似文献   

8.
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黄帝陵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继往开来的庄严圣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缅怀黄帝功德,发掘黄帝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精神,承传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今的民俗,一部分是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民俗,但更多的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民俗是透视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闪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华.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全国有56个民族,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俗事象色彩纷呈,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历史悠久,流传广远.在此,我就宗教信仰、祭祀礼仪、节日集会等粗略勾划几笔.远古普遍流行原始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后来,每个民族根据各自的经济文化条件,逐渐产生了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科学并具开创性地展开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非遗现有传承方式展开分析,论述了"非遗教育传承"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PDCD"非遗教育传承模式,对其构成的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解析,希望以此为非遗教育传承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断想常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而且孕育了无...  相似文献   

12.
苏帆 《寻根》2023,(1):44-46
<正>一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浦北县“跳岭头”,是钦州地区壮、汉两族文化融合、和谐共生的产物,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广西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浦北地区除春节外最为盛大的节日,其习俗之庞杂,受众之广大,“岭头节”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浦北县“跳岭头”被确认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而后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或称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的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而成的文明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理论思维。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  相似文献   

14.
蔡勤禹 《寻根》2013,(3):30-32
民国时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时期,敬老尊贤风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现代元素。今天我们重温民国时期的敬老尊贤风尚,不仅是要继承这种优良传统,更是要借鉴和发展它,为今天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华夏文化》2013,(4):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应“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非遗”专家作为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参与群体,发挥着指导、咨询、检查、监督等作用.本文对“非遗”专家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担当的角色,以及具体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实际,对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和巨大的促进作用,丰富了世界文化,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文明之一。现代社会,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8.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可是近年来.传统节日在国人的生活中渐渐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追求真善美徐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优秀的科学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的综合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吸收了大量的兄弟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其价值导向是追求真善美。自古以来,人类在认识世...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现代化追求与非遗保护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应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否都要一视同仁地加以发扬光大?如果有扬弃有侧重,那么甄别去舍的标准何在?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我国非遗保护的根本立场与核心理念,从法律角度理顺了非遗保护与社会发展、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与'传承性"原则.对中国政府来说,非遗保护的目的绝非是要复活一个农耕时代的古老中国,以全面复兴所有逝去的文化传统,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努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中国当下及未来的积极意义,为中华民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恒久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