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隐含了一种体裁,我们权且称之为"孔子对话"。从《论语》到《庄子》,"孔子对话"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亦即从作为对象被回忆、记录、复现,到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用于导向已经先行存在的结论。可以说,《庄子》中的"孔子对话"是对《论语》的戏仿,《声无哀乐论》也是这种戏仿体的变体:在这两个文本中,"孔子对话"是一种论证的策略。然而,"孔子对话"的最初形态并没有消失,《世说新语》类的笔记,诗话,以及宋代新儒家的语录和禅宗的语录、公案、参话头,都与对交谈对话场景的记录与复现有关,并在文本中保存了《论语》的客观记忆。可见,作为"孔子对话"原始文本的《论语》内蕴着以上两条发展线索,它们都是对《论语》的创造性发挥。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2,(10):53
"以德报怨"一直被视为宽容、仁爱的大义之举而被力加倡扬。很多人以为"以德报怨"出自《论语》,为孔子提出并主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德报怨"确实见载于《论语·宪问》,但原文如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说一个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子说,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么以什么报德呢?显然,  相似文献   

3.
"和而不同"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论语·子路》中这样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一体但能容纳不同观点,小人强求步调一致而排斥任何不同意见。"和"有融合、调和、和谐等含义,"同"是相同、一致、同一等意思,两词的现代词义相近,但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它们的涵义完全不同。孔子之前,西周末至春秋有过两次"和同"之辨,基本厘清了"和"与"同"  相似文献   

4.
《论语》"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章自古存有疑义,主要有干肉说、束发说和约束修身说三种学说。纵观各家解读,康有为《论语注》诠释比较接近孔子原意,但仍有商榷之处。此章意思应为:孔子说:"自觉自愿地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积极向上,这样的人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相似文献   

5.
《论语》"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章自古存有疑义,主要有干肉说、束发说和约束修身说三种学说。纵观各家解读,康有为《论语注》诠释比较接近孔子原意,但仍有商榷之处。此章意思应为:孔子说:"自觉自愿地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积极向上,这样的人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相似文献   

6.
学“论语”     
读完了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便是将孔子的《论语》细致地读了一遍原文且听南老先生作了讲述。读中,再烦的心境也会平静下来。读罢,才知人生的真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孔老夫子概括了去,收集了去,才知道为什么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品味到了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编完《四库全书》后的感慨:要说的话古人都为我们说完了,我们再说早已没有了新意。《论语》给定我们的启示是,做学问、做官都当先作人。与西方杜威"教育就是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11):44-49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提出"有教无类"的同时,指出人的天赋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对待教育对象上应有一定差别。孔子在《论语·雍也》篇明确说: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内容记载得十分清楚:“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所教的文,就是诗、书、礼、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行和忠、信都是德的范围。孔子因人施教,曾有不少具体的内容,但《论语》中从来没有关于六艺教学的记载。六艺是《周礼》规定的奴隶主子弟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说:“养国子则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先进》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求、仲由请教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件事马上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对冉求说:"听到了马上去做(闻斯行诸)。"而对仲由却说:"听到了为何要马上去做呢(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何对同一问题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为人懦弱,所以鼓励他;仲由处事急躁,所以约束他)。" 孔子这种"进之"、"退之"的做法,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因为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抓住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采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一批驳一鼓励,并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见《论语·先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每一个老师亦应三思进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2.
正李雷东在《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论子何以"在齐闻韶"》一文中写道,西周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礼乐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语》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孔子"在齐闻韶"的记载,而这一事件与春秋吋期的社会阶层变动、春秋赋诗以及文化融合等均有关联。孔子提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选择了周代的文化,而摒弃了其他文化形态。《墨子·兼爱下》说:"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替之犹以水救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一本关于伦理道德的书。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相似文献   

14.
历代学者对《论语》中曾皙言志的理解存在分歧,先后出现了祓除说、雩祭说、为师说、游春说,太平社会说等。但是,结合孔子"评志"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叹"吾与点也"的原因其实是曾皙言中了其矛盾心理,从另一侧面也看出孔子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2008,(Z1):87-88
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如果你想做个好人,那你就应该从孝敬父母、敬爱家人做起。今天是《论语》讲堂开学,首先讲孔子的孝悌之道。  相似文献   

16.
夫子“与点”之叹主要有三解 :其一 ,孔子“善点之言 ,欲以雩祭调和阴阳” ;其二 ,“孔子与点 ,盖与圣人之志同 ,便是尧舜气象” ;其三 ,孔子与点 ,善其独知时也。以《论语》证之 ,一说有违孔子的天道观 ,二说不符合孔子大同理想的最高追求和现实中的实际目标。只有第三种说法符合孔子进退行止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实乃孔子真意  相似文献   

17.
研究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构架即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构架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  相似文献   

18.
刘永绪 《山东教育》2012,(11):16-17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论语》是研究孔子最可信赖的依据,其中的许多言论时至今日仍然被世人奉为至理。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么,孔子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继承了什么?当前,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铺天盖地而来,一股新的教育实验正在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们不禁要问,"新教育"真的很"新"吗?几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已经过时了?翻开《新教育》,翻开《论语》,会很容易地发现,新教育的学理基础在《论语》里早已提出,只不过我们又重新捡回来罢了。  相似文献   

19.
《论语》的《公冶长》与《卫灵公》中,孔子与子贡有过两次对话,其中孔子的言论明显是相互冲突的。对这一冲突的分析与解释,有助于理解《论语》的根本要义——忠恕之道,并进一步引起对孔子思想中"为我"与"为人"矛盾的探讨。通过研究孔子的言语矛盾及背后的思想矛盾,不仅可以加深对于《论语》思想主旨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洞察中国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痛苦与悲剧。  相似文献   

20.
"性相近"之性在《论语》原本中是"生"还是"性",关系到对孔子是否具有人性论的直接判断。从汉末至今,传世本均显示为"性相近",出土于定州的西汉墓葬竹简《论语》则显示为"生相近"。《论语》言性仅二见。《论语》原本中极可能展示的是"生相近",而不是"性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