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合画冰嬉图》(局部)清张为邦、姚文瀚合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合画冰嬉图》,也称《冰嬉图》,是一幅展现清代冰上表演活动的宫廷绘画。画面中,"善走冰"的能手们各展神通,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风采斐然,与当下冬季奥运会的部分比赛项目颇有同样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名画闹"双胞",亦是常事;但最著名的莫过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两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其中一卷题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通称《无用师卷》。另一卷"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  相似文献   

3.
冯立 《华夏文化》2002,(4):41-43
中国山水画的出现,历史久远,它真正成为独立画科的年代约在东晋到南朝期间。虽然描绘山水形象的画远在西周就已经出现,但在整个造型艺术领域里,当时绘画与装饰区别不大,仍属工艺美术的范围。汉代山水画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4.
由于道教与山水画在艺术思想上有天然的联系,历史上许多高道皆为山水画名家。诚清道人对道有独特的领悟,又长期浸润在青城山,他能从山水中感悟到独特的生命体验,故其画作让人有人在画中,人在道中之感。在诚清道人笔下,一山一水皆有道意。  相似文献   

5.
藏冰考     
《寻根》2017,(6)
<正>《左传》说:"《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藏冰的有关制度和举措在《诗经·豳风·七月》的最后有明白的表述。其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凌阴,就是藏冰的地方。这四句诗是说:夏历十二月采冰,一月藏冰,二月举行一个开冰仪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三)。可见,藏冰渊源古老,但后世相关文献并不多,藏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相似文献   

6.
正1.顧應陽(生年)明正德丙子(1516)元日,顧清作《丙子元日示雲孫,時其弟應芝將晬,陽、寅、辰錄四兄弟在松》詩,第三首云:"陽孫今日已成童,諸弟荆花共一叢。"(《東江家藏集》卷十三)"陽孫"即顧應陽,"成童"即年屆十五歲。又顧清《先妣封孺人陸氏墓志》:"先妣……卒以弘治壬戌十二月十日,……曾孫,男一,應陽,女一,俱幼。"(《東江家藏集》卷三十)可知顧應陽生在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且在十二月十日之前。萬民英《三命通會》卷八"六  相似文献   

7.
正《萝轩变古笺谱》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又按题材分为若干主题。上卷包括画诗20幅、筠篮12幅、飞白12幅、博物8幅、折赠12幅、琱玉12幅、斗草16幅、杂稿2幅。所谓画诗,就是以诗入画。其题目是摘取南朝及唐人描绘江南盛景的五言诗句,据此绘刻成笺纸。如"塔影入云藏"一幅,画面居中,以淡墨画山石、树木、古塔,以拱花表现白云缭绕。用来绘制笺纸的这句诗出自明代  相似文献   

8.
作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项目的《山不厌高·徐龙森山水画展》将10幅巨幅中国山水画与布鲁塞尔司法官硕大的西方古典建筑空间结合一起,向欧洲观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与神奇。根据徐龙森的介绍。此10幅画中,有8幅高超10.7米,宽超8.7米,创作时须靠升降车,绘画时全凭意念和感觉。  相似文献   

9.
喻建十 《世界文化》2012,(3):59-61,58
为山水画者,当以五代、北宋诸家为旨归。其间佳构,多呈磅礴恢宏、静谧超然之境界。或曰此为"无我之境"。此无我,非真无我,乃舍个人即时性之小我,得具历时性之大我也。自汉儒董仲舒为"天人合一"立论,后人多趋从之,为画者尤喜此语。  相似文献   

10.
宝元作品     
宝元,号野云、散人、三源色,北京市人,首师大美术学院研究生,从师戴林、吴静波、徐北汀先生,现为艺术学院国画教授。宝元首创中国色彩山水画,使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增添新的色彩和神韵,结束了千年水墨山水随类赋彩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山水画理论《笔法记》是人们研究六朝至五代时期山水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文献。其作者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生于唐朝末年,约卒于五代后唐年间,主要活动于公元9世纪至10世纪上半叶,“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是我国五代后梁时期的著名画家、理论家。荆浩的《笔法记》假托在神钲山遇一老翁,  相似文献   

12.
此山陰祁氏澹生堂抄本《兩浙古今著作考》十五册,祁承爍著。未刊稿本也。《千頃堂書目》卷十有祁承爍《諸史藝文鈔》三十卷,又《兩浙著作考》四十六卷一條,諸家著錄,僅見有此。《澹生堂全集》,崇禎刊二十一卷本,自涉園陶氏流出,後歸北平圖書館。藏園傅增湘曾記其卷十二“戊午曆”中有輯《兩浙著作考》,半載而成之語,是此書輯於萬曆四十六年也。其書湮沉三百餘年,世無知者,而今一旦更出,豈非快事。余初聞石麒見告,有澹生堂抄本一部出於杭市,書为殘帙,而索直奇  相似文献   

13.
《中外文化交流》2006,(9):77-80
首届中国陶艺新秀作品展,《质变的年代——佩奇基金欧洲当代艺术收藏展》在上海,UNMASK’S 2002-2006作品展,新锐版画家联展,《梁洁华艺术展》在上海,民间画家受邀卢浮宫画展,陈危冰田园山水画作品展,奥地利建筑艺术展。[编按]  相似文献   

14.
金秋十月,武汉市迎来第六届城运会和第八届全国艺术节。为了配合"一会一节"的成功举行,武汉博物馆经过多日的精心准备,联袂推出《清宫遗珍——南京博物院藏清宫文物特展》和《卢浮宫馆藏版画——法国版画400年》展,异彩纷呈,为江城人民献上了一道独特的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5.
正《十竹斋笺谱》(卷二)内容第二卷包括龙种笺九种,胜览笺八种,入林笺十种,无华笺、凤子笺、折赠笺各八种,墨友笺十种,雅玩笺、如兰笺各八种。"龙种笺"图案与《萝轩变古笺谱》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萝轩变古笺谱》纯为拱花印制,而《十竹斋笺谱》则施以颜色,且添加背景。这一方面说明龙种是明末笺画的主要题材,另一方面也说明胡正言和吴发祥在制笺上有着某些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称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今属上海市)。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有《容台文集》九卷、诗集四卷,别集四卷,与《画禅室随笔》、《筠轩清秘录》、《学科考略》等并行于世,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鉴赏家兼书画理论家。  相似文献   

17.
宋志坚 《寻根》2010,(2):82-85
<正>鲁迅辑录的古籍,历时最长费力最多的是《嵇康集》(共10卷),篇幅可与《嵇康集》相当的则是《沈下贤文集》(又称《沈下贤集》)。《沈下贤文集》共12卷,第一卷为赋与诗,收赋三题、诗18首;第二、三、四卷为杂著,《异梦录》、《秦梦记》和《湘中怨》这几篇传奇文,分别收在卷二、卷四之中;第五、六卷为杂记,大多是为他人所作之"厅记";第七、八卷为"书",  相似文献   

18.
赵承中 《寻根》2008,(4):96-102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书始末》(以下简称《两案始末》),不分卷,一度为“旧雨草堂”主人所有,今藏国家图书馆。它不载于明末以来官私书目,罕见流传。自上世纪80年代末被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3册,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后,这部“养在深闺”的史部文献才开始为人们所知晓。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2月12日,《乡间画记——青岛市博物馆藏山东地区民间木版年画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由武汉博物馆与青岛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木版年画93件,分"拜神祈福""戏出传说""民生写真""花鸟山水"四大部分。展品除了展现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年画,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历癸巳新春佳节之际,当代中国杰出画家樊洲《韵律山水》展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省中国美术会美术馆举行了剪彩典礼。该展作品将山水画这种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于西方观众面前,使他们在律动的线条、笔墨的意蕴中,深刻体会到行云流水般的中国文化魅力。很多外国观众惊叹第一次看懂了中国山水画。樊洲是韵律山水画的开创者,他极具个性的绘画,体现了博大玄妙的中国精神。著名评论家彭德曾这样评论其艺术:“樊洲山水画分三型,皆具人文意味:一是寓意山水,二是书写山水,三是乐律山水。其中,寓意山水和以行书笔法入画的书写山水,具有明显中国意味,与传统山水画保持文脉联系的同时,又在表现方式上与后者迥异。而以乐律入画的乐律山水,则既体现文脉又超越文脉,使得那些即使不谙中国文化的欧美画家也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