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考察中学生父母以及同伴依恋的特点,并探索三者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本文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对527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同伴的依恋程度最高,其次是母亲依恋,最低为父亲依恋;高一年级学生对父母和同伴的依恋程度最高;女生对同伴依恋的程度较男生更高,而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没有性别差异;同伴依恋受到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的双重影响,与父母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学生也倾向于具有较好的同伴依恋关系;母亲和同伴依恋对学生的积极适应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对消极适应具有直接负向影响;父亲依恋对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的影响要通过同伴依恋来发生,母亲依恋对社会适应的总效应最大,既可直接预测社会适应,也能通过同伴依恋发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旅游者所依恋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旅游地的管理启示正逐渐成为旅游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场所依恋"形成的逻辑基础着手,提出了旅游者所依恋的形成机制:旅游者通过偶然性和意向性学习,习得了关于场所(旅游地)的信息,在个人价值系统判断的基础上形成一阶依恋。旅游者到场所开展旅游活动后,所产生的情感依恋和行为依恋,合称为二阶依恋。同时,也可能产生依恋转移,依恋转移会削弱甚至消退一阶依恋。根据旅游者场所依恋的形成机制,从符号消费、场所神圣化等角度进行了详细讨论,进而分析了提升旅游者场所依恋水平的一般技术线路。  相似文献   

3.
周细兰 《学周刊C版》2019,(6):188-189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青少年依恋问卷"为测量工具对983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青少年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青少年的依恋水平越好,其学业成绩就越好。(2)父亲依恋、母亲依恋能显著预测学业成绩,而同伴依恋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学习自我调节问卷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对619名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中学生依恋质量总体较好,不同来源的依恋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亲子依恋能有效预测同伴依恋;中学生以自我决定学习动机为主,其依恋与自我决定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依恋质量越高,自我决定学习动机的自主性水平越高;不同来源依恋对中学生自我决定学习动机具有预测作用,父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对自我决定学习动机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依恋对个体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依恋涵义的演化入手,介绍了依恋研究的国内外概况,并分别探讨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依恋的影响因素以及依恋对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等几个问题,最后提出目前依恋研究中存在的争议,试图从整体上对依恋研究有一个明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生命全程的现象,依恋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但近半个世纪的依恋研究文献却相对鲜有儿童中期依恋的深入分析。与婴幼儿时期相比,儿童中期的依恋呈现出依恋行为频率、引发条件、依恋对象范围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给这个阶段的依恋研究带来诸多挑战,最后介绍了儿童中期依恋测量的现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及与社会支持和抑郁水平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在某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成人依恋类型(AAS)、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社会支持群体中的安全型依恋个体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非安全型依恋类型(均p<0.05),低社会支持群体中的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高社会支持和中社会支持个体的数量(均p<0.05),先占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少于高支持和中支持人群(均p<0.05);无抑郁人群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非安全类型的依恋(均p<0.05),重度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均p<0.05),轻、中度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个体均显著多于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均p<0.05),且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均显著多于拒绝型依恋(均p<0.05)。研究结论高社会支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者较多,低社会支持人群中恐惧型依恋者较多;无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类型多于非安全依恋类型,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较多见...  相似文献   

8.
依恋是促进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自从依恋概念提出之始,心理学家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目前对成人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婚恋依恋以及依恋与工作的关系上面.该文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形成亲子依恋,而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鲍尔贝进行依恋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有大量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使人们了解了依恋的概念以及依恋形成的标志,并将依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依恋不仅提高了  相似文献   

10.
依恋是儿童内在的心理安全需求,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其发展。父母抚养质量、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与社会环境均对依恋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依恋质量,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应保证抚养质量,创造与孩子共处的机会,顺应儿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教育,家园合作共同完成儿童由亲子依恋向师幼依恋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依恋类型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我国.孩子在0~3岁期间和妈妈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有四种类型:安全依恋型、淡漠依恋型、缠人依恋型和混乱依恋型。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喜欢与妈妈接触,但不需要紧随妈妈身边;他们喜欢活动、却不要妈妈参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依恋与冒险行为的关系,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尊量表以及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对2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冒险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尊皆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冒险行为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同伴依恋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回避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在依恋焦虑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红 《文教资料》2014,(9):95-96
根据儿童早期的依恋性质可以预测其以后行为发展的“性向假设”.本文将依恋理论划分为早期依恋理论和成人依恋理论,并对这两类依恋理论进行回顾和评析,最后就依恋理论中的争议问题做阐述.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西方依恋理论研究的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90年代依恋理论研究的争论;单一与多重依恋,陌生情境中“气质”与“母婴关系”的作用,母亲、父亲依恋的效果。依恋具有跨代传递性。依恋存在于同伴关系之中,对友谊会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何进军 《教育导刊》2014,(10):34-37
采用依恋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和学业成就问卷调查了566名城乡初中生,考察了初中生依恋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探讨了学习投入在依恋与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初中生依恋与学业成就呈正相关,父母依恋与同伴依恋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习投入在依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具有明显的部分中介效应或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依恋     
树叶依恋着树枝 鲜花依恋着绿草 森林依恋着大地 我们依恋着你们  相似文献   

17.
亲人的丧失意味着依恋关系的中断。丧亲者的依恋类型影响悲伤辅导的效果,本文阐释了依恋的理论背景、依恋类型、内部工作模型、有关依恋的临床应用的论述和实证研究,为悲伤辅导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依恋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早期的依恋会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到成年后的依恋模式,进而影响成人的婚恋行为.本文介绍了成人依恋和婚恋的联系以及依恋影响婚恋行为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依恋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早期的依恋会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到成年后的依恋模式,进而影响成人的婚恋行为。本文介绍了成人依恋和婚恋的联系以及依恋影响婚恋行为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四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学生为被试,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不论是家庭依恋还是朋友依恋在青少年群体中依然可以分为四个类型;青少年依恋风格分布的稳定性与文化和个体自身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紧密相联;家庭依恋与朋友依恋两种不同的依恋关系在风格上存在着迁移性,但异变因素仍然存在;初三年级(大约16岁)是青少年阶段依恋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