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25-130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学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良好现象,把文化视角介入地域文学研究,可以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视野,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地域文学现象,促进地域文学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5,(9):61-67
地域文学研究近些年来颇为学人所瞩目。其本身是一个传统的话题,自《尚书》以来即有对中华各地域自然及人文风貌的描述。近现代,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学人也多倾注心力。地域文学研究的视角不独为文学研究者所嗜好,在相关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的领域,地域文化也显示了新兴的生命力。立足于地域文学的研究,对21世纪前后的相关论述整理汇评,从地域文学之源、地域文学研究由都邑向地域方向的转移、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旧两个研究思路等角度对文献予以论述,以期在新的理论包围中认清自己的文学研究本位。  相似文献   

4.
河洛文化与当代河洛文学研究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河洛文学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沉潜着河洛地域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特质.以河洛文化为视阈研究当代河洛文学,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象和风格特色,绘制补充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完整地图.河洛王都历史、伊洛理学、道教文化是揭示当代河洛文学文化身份的重要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继承传统、融会新知,将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分别从文学发展程度的地域差异、各类文体的地域异同、文学题材与风格的地域特色、文学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某个特定地域文学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特定地域环境下文学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丰富了我们对文学史的认识,对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把握也更加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不乏基于地域视角的对三峡文学所进行的探讨与认知;进入1980年代,伴随三峡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从地域文化视角切入三峡文学的研究开始勃兴,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三峡文学,对于彰显长江三峡在中国文学版图中的重要地位、探寻中国文学历史同一性与区域多样性的统合规律、确证中国文学自我身份、沟通三峡文学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学之间的关系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地理学角度看,宁都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宁都客家文学有悠久的历史,创作成果丰富,客家文学品质纯净,出现四次创作高峰,并呈现独特的客家文学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地域文学方面较为突出,而地域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在我国的地域文学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以楚文化代表的湘文学。湘文学中所表现的忧患意识是作家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与其生存环境相吻合,使得这种忧患意识更为深层。刚烈民魂,主要产生于楚人的尚武精神。因而,湘作家在楚文化的背景之下,建构自己的艺术风格,使得湘文学在地域文学中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地域性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和属性,它由地域生活和地域文化造就,在作品的题材、主题乃至形式诸因素中均有表现。由于地域性的广泛存在,造就了某一地区的地域风格。研究内蒙古文学的地域性及地域风格创造,对繁荣内蒙古文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域与家族视野中展开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路经、新方法。作家创作往往受其“文化根性”的影响,而“文化根性”的形成,不但与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文明在地化影响有关,也与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与地方民情习尚有关。家族同样也与“文化根性”相系,家族的家风、家学、家脉对作家创作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地域和家族对文学的影响在江南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江南”是文学研究中特具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历史的、线性的研究,对于地域的、立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有朝此方向发展的趋向,但所做的工作仍然不够,尤其是对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更少.而文学发展到清代,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域特征突然显豁起来,尤其是以在清代处于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区为代表.文章试图以江南地区为主,探讨了清代文学地域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地方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意义最突出地表现在有利于发挥独特地域优势从而提升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以及有利于发掘地方文化从而能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两大方面。地方文学研究要取得优秀成果,发挥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学科发展,学术创新是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而做到四个"结合",践行三个"途径",则是实现学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从研究洞庭的地域文学意蕴入手,对有关洞庭、西湖、彭蠡、太湖的历代文献及文学作品进行整理爬梳,提炼出洞庭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寻找它作为地域文化沉淀映射成地域文学特征的过程与意蕴,归纳洞庭以及文学地理学中以自然人文景观为视点的文学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对“文学地域(地理)学”的研究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杨义呼吁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吴福辉勾勒出“京海冲突构造”,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多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近些年来,都市文学的崛起又已然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大陆文学最为绮丽耀眼的一道风景,并且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辉煌前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亚地域文学的概念入手,简要论述了三亚地域文学的特点以及三亚地域文学在旅游文化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冯肖华教授的新著《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是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理论著述。构建了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新框架,揭示了陕西历史文化渊源与地缘文学的互文关系,描述了陕西地缘文学的本体形态,提出了重构陕西地缘文学新格局。首次构建了一种新的地域理论新框架,有着研究方法、研究思维上的新视野;在方法论上引申和拓展了陕西文学研究的诸多地域学空间。结构体例严密、论域视野宏阔;古今贯通,相互印证,研究内容有质的纵深感;阐述了陕西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干文学与宁夏回族文学的共同主旨是儒家文化传承和民族信仰表达.口语文学主要书写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在反映社会生活与民族心理的同时,文学的教化功能得以充分彰显,昭示的是新旧文化并存的现象,体现的是集体精神、诚信品格、进取意识和以农为本思想.书面文学主要表现的是回族信仰.东干书面文学借助月亮意象(信仰之月与自然之月兼而有之)完成的民族性建构,汉文化色彩较为明显,这是用以区别中亚地区穆斯林的标志之一;宁夏回族书面文学通过月亮意象(以信仰之月为主,以新月为主,以自然之月为辅)实现的民族性建构,伊斯兰文化色彩更为浓郁,这是用以区分中国主流文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地域文学是围绕黑龙江的地域存在所发生的文学活动,现代性是黑龙江地域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渤海文明的消亡是黑龙江文学的一次断裂,真正意义上的黑龙江现代性文学的发生是在20世纪初期,其背景是黑龙江进入了全球化视野以及现代传播手段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文化、文学全球化涵义界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 ,为了从总体上科学地认识、正确地理解文化、文学全球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 ,为了研究其他相关问题 ,特别是研究和制定文化、文学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也为了在文化、文学全球化一个最基本、最重要、难度较大的前沿问题上表明中国学界的观点 ,与西方学界对话 ,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我国学界对文化、文学全球化的涵义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认为文化、文学的全球化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文学的交流、对话以及价值共识和共享。这就正确地解决了文化、文学全球化的涵义问题 ,对充分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文学 ,促进人类的文化、文学共同发展和繁荣 ,建构科学的全球化理论 ,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变迁中。“大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与特点,同时也就孕育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富有特色的朴茂粗犷的“大洼文化”。置于燕赵文化圈内的大洼文化深受燕赵之风熏染,形成与燕赵文化内核同质同构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鲜明的体现着燕赵风骨。独特的“大洼文化”是“大洼文学”形成的生活源泉,“大洼文化”滋养了作家们的诗性品格。“大洼文学”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继“荷花淀派”文学和“大运河文学”之后,沦州文学板块乃至整个河北文学板块中的重要一支。随着黄骅经济的发展,作家作品的不断成熟,“大洼文学”在逐步走向繁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