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听力障碍幼儿情绪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自编的儿童情绪理解测验考察了听障幼儿外部情绪理解、内部情绪理解和反思情绪理解三个维度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听障幼儿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和提示物理解水平低于健昕幼儿,其外部情绪理解整体水平发展较低;(2)听障幼儿愿望理解和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能力不如健听幼儿,对信念的理解和健听幼儿没有差别,其对内部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低于健听幼儿;(3)听障幼儿对情绪调节和情绪原因的理解低于健听幼儿,对混合情绪和道德情绪的理解和健听幼儿不存在显著差异,其反思情绪的理解水平低于健听幼儿.  相似文献   

2.
姜白石词在南宋词坛上自成一家,其美学境界表现在:一是情随景迁、心与物合。所写景象都是入于其限而深于其心。所咏之物都具有清幽而开阔的气象。二是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在常人创作技法之外独避蹊径,既重形的描写,更重神的捕捉。三是健笔写情,情娇情柔。即取生活中轻盈、柔和、清丽之意象,进行艺术描摹,以表现其抒情的娇美与柔丽。  相似文献   

3.
龙赋     
河清海晏,物阜人健。方辞兔岁,又接龙年。溯悠远之史乘,览壮丽之山川。无如百年以降,群魔蹁跹。兵革水旱,黎庶熬煎。时日曷丧,谁解倒悬?赖有豪杰.挽澜回天。远瞩奠宏图之基,高瞻开新  相似文献   

4.
曾巩"尚意"的诗学思想根底于"六经",以表现其醇儒的人格胸次和修养践行境界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一种冥搜狂思的观物致思方式。曾巩从儒者心性和人格意趣的表达出发,重意不废文而尚自然畅达,是北宋"尚意"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冥搜博取,追求理致,因意的高古和人格的傲兀而表现出高古莽苍、磊嵬雄放的诗境;其清幽闲旷处,亦有清健平实之风。其诗学思想为宋调的形成开辟了另一种道路。  相似文献   

5.
宇宙是充满生命的"活"的世界,道是生命的本原.道有"无物"和"有物"两种状态,有"无物"之道和"有物"之道两种形态.道的无物状态、无物之道是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的"根"或"母".道的无物状态、无物之道生出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生出天地和万物.在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生出天地万物时,是先生出天地,然后在天地的协助下再生出万物.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是最初的生命,并且,其生命是无限的,而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所生出的天地和万物,其生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先秦哲人完成了“宗天之道——实体之道——成物之道”的小螺旋形上升的圆圈运动,并阐释了“成物”的几个基本关键——其形态特质是“成象”,其构成方式是“相杂”,其创制规律是“美”。这些都源于“理”,并表现为“理”的具体化和物态化。所谓“成物之文”的理,实乃是道——艺双向互转的逻辑运动之枢机  相似文献   

7.
"感物"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涵义主要是创作主体之"心"受"物"之感发而动,成为文艺创作的动因."感物"说源远流长,从先秦直到清代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脉络,其发端在于《礼记·乐记》的"凡音之起,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论述。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中达到了高峰。"感物"之"物",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亦非某个具体事物的指称,而是一个高度抽象、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物"非并指事物的内质,而侧重于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样态,也即"物色"。它有着很强的动态性和生命感,同时使艺术创作有了不得不发的自然风貌.  相似文献   

8.
对大多数人来说,健力美运动是一个陌生的运动项目。人们知道有健美运动,然而却对健力美运动知之不多,不过它确实存在,而且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健力美运动是举重运动与健美运动的前身,这两项运动都是在健力美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项目的运动员都采用了健力美的训练方法进行刻苦训练,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不断增强,为他们的成绩保持高水平提供了后劲。健力美运动又叫力量举,它包括深蹲、卧推、提拉三项。许多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山水诗文作品,笔力清健,"幽峭"是历来诗论家对他风格的评价,而其贬谪时期,为文追慕楚骚,借山水寄托幽怨之情,"骚怨之幽"成为其特色。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台湾地区“健保法”规定了补充保险费制度,其被质疑仅是为了扩大健保基金量,无视中低收入户等特殊境遇者,有“违宪”之嫌.补充保险费制度招致“违宪”争议,与其基础行为的“脆弱合宪性”有关,但补充保险费制度尚未断裂该“脆弱合宪性”链条,仍具有“合宪性”.  相似文献   

11.
唐代晚望诗是指文人傍晚观望自然景物有感而发的诗作,内容以伤秋、咏怀、自叹、山水为主。晚望诗与山水画的构造和艺术美感具有相似性,并表现为"无我之境"的自然美和"有我之境"的艺术美。晚望诗体现唐代文人自然观趋向成熟,并表现为客观自然物化于诗人内心世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佛家自然观与我国诗学美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家自然观对自然形象及精神的推崇,影响了诗歌创作中描画自然的自觉,促进了诗论中情景的探讨与解决,情景关系的明了又使更高级的概念意境得以发展和完善。同时,这种创作和评论倾向又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崇尚自然美的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3.
北宋诗人郭祥正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其山水景观题咏诗创作数量众多,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安徽、江西、湖南、河南、福建、广东等地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尤其侧重描写安徽宣城与当涂两地风光。山水景观诗创作与诗人当时所处的地理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从时间意象、自然风景、飞鸟意象方面探讨陈子昂《感遇诗》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革新。一个是在为生命忧,一个是在替社会悲,这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得很明显。  相似文献   

15.
岳阳楼融岳州古城、洞庭湖、君山为一体,自然风光秀丽,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宋词中描写岳阳楼的作品有近百首,其忧时爱国、休闲娱乐、归隐田园等主题与传统的闺怨题材大不相同,风格也呈现出清逸旷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晁公遡诗歌在关注现实的同时,注重追求一种宁静闲适、清新淡然的生活情调和雄浑豪健下纤巧细腻之美。另外,晁诗长于将宋调的特质杂糅在唐音之中表现出来,诗中取象多沾溉晚唐诗风,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对"唐音"的回归,表现有二:一是其古体诗模拟晚唐诗人描写乱离之感;二是其律绝写景记游刻画生动、传神,且诗中往往多清丽之句,有清淡闲...  相似文献   

17.
"吴中四士"及吴越诗人群体创作的诗歌,大多以吴越山水为题材,相对齐梁山水诗来说,吴越山水诗体现出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不仅选取日常景物入诗,而且,人的主观情"兴"主动融入山水,这是山水诗表现艺术的一大飞跃,为山水诗在盛唐的全面繁荣做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山水诗以闲逸清丽取胜,但也历来被批评为有“玄言尾巴”,实际上,谢灵运诗歌的“卒章玄思”是一种玄理性抒情,其主旨即在于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引起情感的抒发和玄理的体悟。本文从诗人身世经历、玄学思潮及诗歌发展过程三方面探讨谢诗玄理性抒情的成因,并评价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白生于盛唐道风炽盛之世,深受道文化的影响。他一生漫游天下,周览名山大川,留下大量山水诗作。这些多姿多彩的山水诗作,既与其个人桌性、际遇相关,更孕育于时代的道文化氛围。本文主要从李白山水诗的自由精神和宇宙境界浅析其道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从史诗品格、风俗画等多方面着笔改变了她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一种新的视角关注着历史风云变化下的"世俗烟火",挖掘人性中的大美,关注人民的内在道德和智慧完成了她在艺术和思想上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