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称谓,要言之,就是对人的称呼。本文拟对《左传》中的妇女称谓(其中大部分是贵族妇女的称谓)作一梳理。 先述女性泛称。《左传》中用于女性泛称的有“女”(或作“女子”)、“妇”二词。桓十八年《传》:“女有家,男有室”,僖二十四年《传》:  相似文献   

2.
张雁 《语文知识》2000,(6):29-29
从前的演员是没有“领衔主演”这种称谓的,而如今,“领衔主演”的字样频频出现在电影电视剧的片头。“领衔主演”应该有几位呢?我们不妨看一下几部电影电视剧:电影《男妇女主任》、《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中“领衔主演”  相似文献   

3.
智力冲浪     
河边洗碗有一妇女在河边洗刷一大摞碗,一个过路人问她:“怎么刷这么多碗?”她回答:“家里来客人了。”过路人又问:“家里来了多少客人?”妇女笑着答道:“2个人给一碗饭,3个人给一碗鸡蛋羹,4个人给一碗肉,一共要用65只碗,你算算我们家来了多少客人。”  相似文献   

4.
阿民 《学语文》2003,(5):46-46
性别歧视实质是对女性的歧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人的重男轻女思想自然反映在汉语的语词中。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妇孺皆知” ,认为妇女的认知仅与儿童相当 ,这个成语从创造到使用都说明汉人在骨子里就是将妇女看得低于男人一等。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亲属称谓中。亲属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性称谓和女性称谓的不对称。在相同条件下 ,男性称谓通常比较细致 ,女性称谓通常比较粗疏。如“伯伯、叔叔、姑姑”一组词 ,都是称呼参照者上一辈的、父方的、旁系亲属 ,但男性按照…  相似文献   

5.
古代人名,一不小心,就会读错。收集到一处,稍稍看看,也收获不小,你也来试试,如何? 曹大家,其中“家”读gu(姑),不读家庭的“家”。东汉班昭,续修《汉书》,“大家”是古代对有学问的妇女的尊称。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妇女一直处于一种被歧视的地位,近些年来已有明显的改善。语言总是反映社会,社会的变化也会在语言上有所体现。通过汉英语言在“字词”、“称谓”、“俗语”三个方面的变化来看妇女地位的变化对汉英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华小栓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名主人公.他身患“痨病”。正是由于他的“痨病”,不但紧密连接了小说中两户人家——惨淡经营着茶馆的华家和为民众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夏瑜夏家,而且使得鲁迅先生能够充分展开生动而富有深刻涵义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8.
住在哪一层     
周五,我的同学孙思佳邀请我们几个好朋友星期日去她家玩。今天一大早,我和王雪凡就来到了孙思佳家的楼下。我迫不及待地问:“孙思佳家住在哪一层?”“哎呀,她忘告诉我们了!”“那可怎么办呀?我们又不知道她家的电话!”我心急地说道。“有了!”王雪凡高兴地说:“你看,这座楼一共有4层,孙思佳不是一直跟我们说‘我家楼上的狗深更半夜一直叫,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或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见到对古代帝王在史书的记载上,在课本中,在年表里,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如有的称“××帝”;有的称“××祖”、“××宗”,有的又直称其年号等等。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称谓呢?它是怎样来的?有什么内容含义?弄清这些称谓的来源和区别,对我们学习或讲授中国古代史,是会有帮助的。本文就其不同称谓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历史必修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提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还引用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是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那么,雅典妇女的具体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工作者众,而冠之以“家”者少。较之文学界、艺术界中作家、画家、歌唱家之称谓.基础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着实有些过于谨慎:一提教育家就仰面向天.似乎此“家”只应天上有!  相似文献   

12.
华小栓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名主人公,他身患“痨病”。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痨病”,不但紧密连接了小说中两户人家——惨淡经营着茶馆的华家和为民众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夏瑜夏家,而且使得鲁迅先生能够充分展开生动而富有深刻涵义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3.
《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对“大人”的释义,古今注家罕有得其要领者。王逸注谓“大人”乃“贵戚也”;五臣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①王注是望文生训;五臣之言又语焉不详。先秦、两汉,大人为妇女之尊称。《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末,记叙高渐离故事,于“家大人召使前击筑”句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三层楼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富翁在一天外出时,看到另外一富翁有座漂亮的三层楼房,尤其喜爱楼房的第三层。回到家里,便叫来匠人为他盖一座像那富翁家第三层楼一样的房子。某日,匠人正为此在地面砌石垒基时,富翁见了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你不是要我们给你盖座三层楼房吗?现在我们正为三层楼房砌地基。”匠人回答道。富翁赶忙摇头说:“不!我要的是第三层,不要下面两层。”“哪有不建一二层会有第三层的房子呢?我们不会建造这种三层楼,你去另请高明吧?”匠人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相似文献   

15.
活痨子     
<正>“活痨子”是我们老家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闲不住、干活上瘾的人。我妈就被村子里的人叫作“活痨子”。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没有见她闲过。她是我们家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到现在也是如此。为了这个家,我妈可以说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从来见不得家里人闲着,谁闲着她心里就不舒服,就想骂人,我爸就没少挨我妈的骂。我们兄妹三个,从小跟着她受苦受累干活,没有邻居家孩子们那样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6.
和你在一起     
我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随着岁月的更迭(dié),“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则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pín)率(lǜ)最高的称谓。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与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从小到大,除了父母,和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了。9月1…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18.
“怎么这个月又少了200元?老实说,你把钱用哪了?”家和在房间里正被一道难题卡了壳,突然听到妈妈怒不可遏的声音。停了一会儿,隔壁房间传来爸爸低低的声音:“那钱我捐给山区的孩子了。”“什么,捐了!你把咱们家这个月的伙食费捐出去了?你这该死的,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个家也捐出去?”这回妈妈更怒了。“山里的孩子穷,没钱上学!你怎么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呢?”爸爸有理地反问道。这回妈妈的怒气已一发而不可收:“哦?你有同情心,你伟大,要不是你这个当教师的穷,去年家明就不会……”妈妈哽咽了一会,又说道,“这个月煤气、米、油和盐全没了!今晚已无…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称谓是模糊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在其存在的特定时期,为了区分不同的年代、地域、性质和掌权者,产生了国家称谓即国名。因此,国家可以灭失,而其称谓却可青史永存。苏联解体后谈及解体前的苏联称“前苏联”,我认为这是模糊的认识。其模糊性有以下几个表现: 第一,把国家称谓和国家看作是同一历史概念。 历史上同一称谓的国家形式存在时间最长的罗马帝国不过千把年,短的如巴黎公社只两个月,可它们的称谓可以万万年。我国夏、商、周、秦、汉、唐,众多古国朝代早已灭亡,可称谓永传,没谁改叫“前夏朝”、“前唐朝”等。日本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称“大  相似文献   

20.
那一天,焦点访谈播出了一条新闻:一个妇女为了家,铤而走险去贩卖毒品,抓获后被执行枪决。于是,我和父母便产生了分歧:父亲可怜那妇女身上的家庭重担,而我却坚持说,妇女不顾别人只顾自己,罪大恶极,我还反驳了一句:“你可怜她,你怎么不为这个家去贩毒呢?”这一句话激恼了父亲,他“忽”地扇了我一把掌,顿时,我的半边脸变得又红又肿。我紧攥着拳头,不让眼泪流出来,我相信我当时的表情肯定充满了无奈的愤怒,父亲也失去了理智,拍着桌子吼道:“……出去……你给我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