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蛇与间谍     
中国文化中,蛇是“小龙”。21世纪以“蛇年”开篇,它与20世纪末年的“龙年”应属“一脉相承”。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蛇与间谍似乎有些关联。蛇的种类极多,有着庞大的“家族”。而间谍遍布世界,也有“门类”之分。然而,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属性——不择手段地去获取猎物。例如,在科教电影中,我们可以见到:蛇在树梢耐心等候飞鸟的降临,当目标就在眼前时,蛇以其缓慢的速度悄悄接近目标,最后的出击很少失误。这与间谍在窃密过程中的巧妙设计和靠迂回或逼近来贴近目标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中,蛇总与秘密相伴,而…  相似文献   

2.
在《圣经》中,“蛇”有关记载与种类较多。在中文版《圣经》中,较多以“蛇”“虺”(中国古书上,或称蝮蛇一类毒蛇,或泛称小蛇,或指蜥蜴类动物等)或“毒蛇”等记载,其种类不够明确。而在英文版《圣经》中,有Snake(为蛇、爬行动物)、Serpent(为大蛇、毒蛇)、Adder(为宽蛇)、Asp(为阿斯普蛇)、Viper(为蝰蛇)等。  相似文献   

3.
在印度,舞蛇是一项传统娱乐项目,表演舞蛇也是许多印度人赖以谋生的手段。舞蛇中的“主角”——眼镜蛇在印度有着崇高的地位,印度每年都会举办“毒蛇节”以敬奉眼镜蛇。  相似文献   

4.
献蛇迎宾突尼斯诗斐米德人遇到客人来访时,主人定会献出两条蛇装在客人的口袋里,以表示对客人的盛情欢迎之意。这两条蛇一黑一红,黑蛇是友好的象征,红蛇为欢乐的象征。虽说这种迎宾方式使大多数国家的客人都会感到恐惧,但客人还必须“入乡随俗”,不能表示出有厌恶之感,而且还应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向主人表示谢意和高兴,否则主人会认为你不实诚,甚至还会产生反感。喀麦隆西部撒可尼拉族人最隆重的迎宾礼节更为奇特。当贵宾临门时,主人就会毕恭毕敬地献上一条活蛇环绕到客人的脖子上,以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和忠心的祝愿。骆驼迎宾骆…  相似文献   

5.
命名、中国女性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 《寻根》2005,(6):36-41
张天翼先生有一则小小的寓言曰:一条心地很好的蛇抓到一只麻雀,想要把她一口吞掉,于心又不忍。于是把她盘得紧紧的,谆谆善诱地劝她服从命运,还劝她拿出牺牲精神来献身于他。讲完之后,才客客气气要动手吞吃,并且说:“你看,我不像别的蛇那样不讲理,我和他们是毫无共同之点的。”  相似文献   

6.
蛇的真面目     
蛇的真面目闫玉敏编译因此就用敏感的腹部“倾听”地面的振动。蛇的眼睛像显微镜一样聚焦微调至很近的距离;夜里寻食的蛇,眼睛像猫眼一样,瞳孔垂立。蛇的舌头既是异常敏锐的“手”———用来准确地触摸它碰到的每一件陌生物体,又是一种高级嗅觉器官。精巧的叉形舌尖从...  相似文献   

7.
张树国 《寻根》2000,(6):28-32
凤凰是在中国上古文化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凤凰:祥瑞的象征 凤凰为祥瑞的观念,可以说历史悠久。在《尚书·益稷》中,当大舜时代治平政和、九功维叙之后,这时颂声作,“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国语·周语》中叙述周族兴盛的祥瑞,有“周之兴也, 鸣于岐山。之语。在《诗经·大雅.卷阿》中也有对凤凰的歌颂。诗中“丹凤朝阳”的意象鲜明而生动,借凤凰与群鸟齐飞比翼来宣扬君乐臣和、共致太平之理。凤为群鸟之长,《大戴礼·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禽经》云:“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诗人应用这一典…  相似文献   

8.
坦桑尼亚的耍蛇艺人李有观译耍蛇,是坦桑尼亚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技艺。来自苏库马族的耍蛇艺人被人称为“巴耶耶”。在节奏铿锵、和谐动听的鼓乐伴奏下,巴耶耶挥舞毒蛇,动作惊险。那些碗口粗细的大蟒和细如嫩竹的小蛇在耍蛇艺人的指点下,点头弯腰,左盘右旋,翩翩...  相似文献   

9.
被人们称为“中国西部龙”的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化是长江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息在金沙江流域的各族人民不仅创造和保存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化,而且都认同是“龙的传人”,有着悠久的龙崇拜(包括蛇、鱼、马等灵物崇拜)的传统习俗。金沙江流域自古盛产黄金,所以又被称为“中国西部金龙”。同属于古蜀明不同阶段的三星堆遗址与金沙村遗址先后出土了极其丰富的黄金器物。过去,其来源被认为是一个谜。深入开展金沙江化研究,也许能为解开“黄金来源之谜”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数千年前,当建筑金字塔的石块还在山谷里沉睡时,一个男人在东亚大陆上奔跑着。他置身的地方,可能是大江东逝的平原,可能是瘴霭氤氲的沼泽,可能是蛇虫密布的林莽……总之,这些都不重要了。我们看见他的脚步越来越踉跄,仿佛有根无形的绳索不断地绊在脚下。让他摔跤。他在这场搏斗中耗尽最后一丝气力,西边的太阳垂到山尖上,男人的眼里燃烧着求生的渴望:“我曾尝过数百种植物了,”  相似文献   

11.
印度人与蛇     
提起蛇,人们总会毛骨悚然,胆颤心惊.可是在印度,蛇却无比神圣,受到人们尊敬,还是娱乐活动中的宠物.在印度,各城市的大街小巷、林荫道旁、公园里和庙会上,都可以听到要蛇人吹奏的欢快乐曲声,看见耍蛇人驱使眼镜蛇“跳舞”的技艺.这的确是印度独有的一景.耍蛇人被称为“街头艺人”,他们大多独来独往,终生与蛇相依为命,靠耍蛇糊口.耍蛇人一般喂养一条眼镜蛇,但也有少数驯蛇能手同时拥有蟒蛇和蝮蛇等多条蛇.蛇被分别装在一个浅浅的圆形竹篮  相似文献   

12.
赵明 《华夏文化》2012,(1):29-31
2012年是中国的龙年。“龙”是汉民族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而虚构出来的动物形象。《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的出现,一开始往往与水有关,龙在商代是卜问天气晴雨状况的重要事物,  相似文献   

13.
段守虹 《世界文化》2013,(11):56-56,F0003,F0004
羽蛇神庙的精妙计算 在墨西哥东北部留存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中,有一座以羽蛇神“库库尔坎”命名的金字塔。“库库尔坎”在玛雅语意为“带羽毛的蛇神”,是玛雅人所崇拜的神,是风调雨顺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天津东临渤海,北枕燕山,有“九河下梢天津卫”之称,是中国北方的重镇,“河海要冲”,“畿辅门户”之称足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而今漫步直沽寨,仍可以寻觅当年白帆点点、漕运繁忙之盛景。  相似文献   

15.
蜀的称谓从语源学上分析“蜀”字的好几种企图一直都存在着障碍。“蜀”在用于表示四川和四川人之前,可能已经有了其他意思。字典把“蜀”归类干表意的“虫”部之下,这种形状的“蜀”,所见最早的一例是在大约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甲骨文中。。甚至在更早以前,有一个字除了没有“虫”旁外,其余部分基本上与“蜀”相同。这个字的上部因袭了“蜀”字,表示一目。一种语源学上的见解对其所认定的“目”给予了大量关注,却轻视了“虫”字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最初的蜀具有人种和地理学的内涵,而这些象形文字的构成成分看来彼此间并不一致,难…  相似文献   

16.
“五毒”彩衣解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毒”彩衣解秘袁政煜"五毒"彩衣为大红布料剪裁成的背心(马夹)。对襟、琵琶扣、黑布锒边。五毒图案为五色丝线所绣,做工精良,造型古朴雅拙,形象生动.创意明朗。这五毒是:蛇虺、蝎子、蜈蚣、壁虎、蟾蜍(亦有用蜥蝎、蜘蛛、黄蜂、马陆代之)。据说人们身着这种...  相似文献   

17.
蛇村     
在埃及首都开罗市郊的大金字塔附近,有一个“蛇村”。这个村庄以其“人蛇共处”特色.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埃及最富裕的村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的海洋里,未来和过去永远是人类求知的两大方向。在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中,从古至今、自东到西,各个民族都对自己遥远的过去进行追忆。对于人类最早的住宅形式,经春秋时代教育家孔子整理的经典著作《易经&;#183;系辞传》上写道:“太古之世,穴居野处,禽兽逼人,有巢氏作,叫民构木为巢,而穴居之俗渐脱。食鸟兽之肉及草木之实,未有火化,至害卫生,燧人氏作,叫民钻木取火,而茹毛饮血之俗渐脱。”  相似文献   

19.
黄浩 《东方文化》2002,(5):98-100
“马是动物场之灵,有祥和吉利之兆。”当马年新春到来之际,几乎所有电视屏幕、报刊广告以及亲朋道贺,都无不带上一个“马”字:“龙马精神”、“万马奔腾”、“马到功成”!为何中国之马在大众心目中有如此高之声誉?翻翻书本,细加品味,大概是因为马在其漫长的历史成长过程中,与人们的生活、家庭乃至国家,都是这样,马文化得以在中国大地兴起、成长和传播、发展。天长日久,终于在人们心灵里播下不可磨灭的种子,在文园艺苑开出一朵朵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集中代表了中国在新世纪所确定的人才观、自然观、社会观和科学观。“科学发展观”虽然是于2003年才提出的发展观,但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原型;中国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表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源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