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想思维训练浅谈陈林花一、从不同角度联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基础,敏捷的思维是联想的前提。通过不同角度的联想,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灵活地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男...  相似文献   

2.
邵生贵  柳少华 《物理教学》2010,(2):33-34,4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前提。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引发联想,培养想象思维;注意变式训练,培养发散思维;重视知识经验,培养直觉思维;打破常规.培养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结合相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学会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所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重要的。一、培养联想思维"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与之有关的乙事物的思维方式。丰富的联想,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是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前提。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联想,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甲、乙两人有  相似文献   

4.
客观事物是彼此联系的。联想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联想中思维,可使联想成为理解的发展和辅助;在思维中联想,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想到有关资料,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灵活。有利于把知识学会、记牢和活用。 一、关系联想 结合化学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开辟关系联想的做法有: 1.从位置、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联想。当要回忆某一元素的原子结构时,  相似文献   

5.
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联想性、发散性、思辨性、独立性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从而启发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联想思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如在计算“ 6÷ 334+ 415× 6”这道题时,联想思维不同的学生解题的方法各有不同:联想思维贫乏的学生只能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解答,而联想思维丰富的学生,他们会联想到已有的知识使计算尽量地简便。   由此可以看出,联想思维是学生创造性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联想思维的途径有:   1.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迁移联想。数学知识系统性强,新知识是从旧知识中引申和发展而来的,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当出示“ 1.5÷ 0.3”时,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整理知识体系,加以灵活运用,从而产生联想,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一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诱导学生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点、线、面的综合和升华,明确其共性和个性,探究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使认识不断充实、不断发展、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8.
勤联想,思维广;多联想,思维深。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是开拓思维,促进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一定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利用相关知识,培养相似联想在中学生物学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是相近的或相关的,有对比性或因果关系的特点.施教利用这一特点,运用生物学知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纵横联系,联想对比,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追求同异的根源和规律.无论对学习新知识,对巩固已学知识,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联想对比脊椎动物血循环系统,鱼纲的血循环系统,心脏有一心房和一心室.只有一条血循环途径。联想两栖纲银鱼…  相似文献   

9.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丰富知识和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因此,物理教学应在做好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1.自觉联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自觉的联想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多种联系,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例如,有一块砖长、宽、高分别为24cm、12cm、6cm,其质量为2.5kg,把它:①平放;②侧放;③竖放在水平地面上,问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分别为多大,并由此让学生联想:①要想增大压强可以采用什么方法?②要想减小压强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这种联想能使学生合理取…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教学应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数学教学不应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联想、迁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一、联想是一种发散式思维,是发明创造的一个重要思维方法联想是由一个对象想到另一个对象,由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思维不是孤立的思维形式,它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多种思维相互作用进行的。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知识与创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升华,多方面需要知识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从思想、创新兴趣、心理品质等各方面培养。指导学生面对平平常常的事物进行各种联想,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经过创新教学,培养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2.
联想是指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巴甫洛夫认为:“一切教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式.”本文试图阐释联想对于数学教学的重大意义。以及教学中运用“联想”这一心理现象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去获取与之相关的新的知识、经验的途径,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联想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物同时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联系,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联想中思维,可使联想成为理解的发展和辅助;在思维中联想,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灵活,同时有利于把知识学会、记牢和活用。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思维不是孤立的思维形式.它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多种思维相互作用进行的。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知识与创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升华.多方面需要知识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从思想、创新兴趣、心理品质等各方面培养。指导学生面对平平常常的事物进行各种联想,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经过创新教学.培养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思维训练、引导积累、评价鼓励等方式去实现。本人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供同仁参考。一、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其一是训练触发思维。一是向学生介绍触发思维的知识和一般规律,如怎样展开联想。  相似文献   

16.
余彩霓 《快乐阅读》2011,(21):93-94
有联想才有创新。联想思维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都可充分运用。联想思维同时具有多种存在形式。利用联想思维能灵活多样地使所学知识产生密切联系,开拓学生思路,提高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潜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联想是创造思维经常使用的一种连动思维方式,是培养创造性心智机能的一种思维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是非一般思考的延伸。一个人如果不会联想,他的知识不仅是零碎的、孤立的,而且也是有限的。一个老师不会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就很难教会学生写好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联想是指由一种心理过程引起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联想是思维的火花。加强思维联想,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高解题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联想思维,让学生在科学的联想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相似文献   

19.
联想是由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系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是回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唤起的是存在于大脑中的表象的再现。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思路或加大思维深度,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下面举例浅谈我的做法。1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新知识的引进,有这样两种情况,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伸、拓展。新旧知识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整合。而联想是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自然教学中许多概念、规律可以从旧知识引出…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回忆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在解答物理问题时,所需要的物理概念、规律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往往是通过联想而获得的。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应该是物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培养类比联想能力解题前先弄清题意,然后由问题所描述的情境诱发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思索、回忆和联想,这就叫作类比联想。比如,通过问题给定的几个已知条件想起某个物理公式;或通过问题中的提问方式或图形而联想到原来做过的某个同类习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