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准确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是赏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的基础,因而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赏析是历年来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高考探析  相似文献   

2.
李淑华 《教学随笔》2014,(10):20218+218
小说的情节由围绕人物性格以及人物相互关系而展开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组成,它是小说塑造人物、揭示主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论是强化情节的小说还是淡化情节的小说都离不开情节。本文对《荷花淀》情节构思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小说情节有张有弛才能给读者心理上带来美感。小说家为了使小说情节张弛有序,经常采用插科打诨法、空位静场法、旁逸斜出法等。中学生掌握了小说的情节张弛变化的方法,对于阅读小说和尝试写作小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一般小说(指长、中、短篇小说,下同)的情节是通过叙述一系列具体事件而构成了情节的复杂性的话,那么,微型小说的情节则是通过叙述一个具体事件而构成了它情节的单一性。但是,微型小说情节的这种单一性并不意味着情节的单调和简朴。在极有限的艺术篇幅里,微型小说的情节同样需要激活读者欣赏兴趣和艺术感受,同样需要讲究一种小说美学提倡的“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上的变化和波澜相当集中地体现在微型小说情节的曲转上。然而,由于微型小说这种文体有着不同于其它一般小说的审美特征,这使得微型小说情  相似文献   

5.
大量非情节因素向小说文本的渗透,是现代小说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时至今日,尚未见到有人对小说的非情节因素作出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令人感到惊叹的是,早在明末清初的金圣叹,不但对小说的非情节因素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对它有着全面、充分的评点。他所提出的闲笔论,是有关非情节因素的系统理论。他不但把非情节因素看作小说艺术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而且对非情节因素的审美功用作了详细、充分的点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以情节取胜,完整的情节是小说必备的。一般来说,小说可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但是不少中外优秀小说并不具备完整的四部分,有的小说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尾,情节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模式,读透文本,关键在于能够利用情节去探究文本潜在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主要有整一性、因果关系、矛盾冲突这三个特征性要素。整一性要求情节必须具备首尾,因果关系是情节区别于故事的重要标志,情节曲折,不过是环环相扣之因而产生许多意外之果。矛盾冲突是情节的本质,也是因果关系发展的依据。情节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围绕矛盾冲突来演绎,小说才能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8.
小说情节论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但是,有人提出小说的“非情节化”,将成为我国今后小说发展的趋势。诚然,“非情节化”的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成为小说创作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但因此忽视或贬低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的创作倾向,却是不可取的。 情节,在小说中的地位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小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是关键。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改变情节法情节是小说的基础,有些小说就以情节取胜,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改变情节的切入点。《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其情节曲折多变,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续写故事,但我觉得这跟主旨已无关紧要,对理…  相似文献   

10.
情节、环境和人物是小说阅读的三个核心要素。其中,情节更是小说的主体和基础。教学时,教师需要从小说的文体特色出发,引领学生在把握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参透人物背后所蕴藏的密码。教师可以从动静之冲突、整体之冲突、个体之冲突、亲情之冲突等方面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设置情节的精妙,从而更好地提炼小说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中的小说作品,其情节教学是不应忽视的环节。情节,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情节描写。高尔基曾对情节作过这样的阐述:“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相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说,情节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小说教学是离不开讲情节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情节呢?概括起来,可有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  相似文献   

13.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由表现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有机组成。也就是说情节一般带有故事性,所以通常又称为故事情节。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吸引读者的直接动力,尤其对于富于幻想和好奇的中学生来说,情节的曲折动人,更是读者废寝忘食的原因,比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当然,仅仅满足于情节,那是低层次的欣赏。还应该认识到,情节是受现实生活制约的,它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透过情节,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反映人物的性格,所以往往情节又被认为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正确地把握小说的情节,对于认识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深刻领悟其艺术魅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小说单元教学中,对小说情节的欣  相似文献   

14.
许天佳 《教师》2012,(27):72-72
近年来,小说阅读成为高考中的常客,很多省份在考查现代文阅读的时候选择小说,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在进行小说阅读的时候,要读情节,读人物,读环境,如果把握住这样几个方面对于提高成绩是有用的。一、读情节把握好一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对于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考试中对于情节的考查,往往会设置这样几种题目:(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解题思路:根据小说情节理清结构,明确写了什么。如:(2009安徽)《董师傅游湖》,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解答这一道题目了解文章的情节即可,在对情节有效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就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15.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在小说中,情节相对人物来说有更大的虚构性,专以一个人为模特的小说比比皆是,但以一件实事作为小说整个情节的则不多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是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把与之相关的诸多事件综合起来进行塑造。小说的情节是因人而设的,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而透过这些情节又可反映人物的性格。在阅  相似文献   

16.
小说情节的传奇性,既指故事情节的虚幻新奇、纷繁复杂,又指情节设置的腾挪跌宕、摇曳多姿。中国古代小说中构设传奇性情节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巧设悬念,于延宕篇章中添"奇";二是构造巧合,于波澜起伏中显"奇";三是移花接木,于情节"移植"中设"奇";四是使用超现实手法,于虚无幻茫中生"奇"。传奇性情节的构设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占梦小说是唐代小说中的一个类型,专以梦象以及解释梦象以据此预示人未来的吉凶善恶为主要内容。根据其叙事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占梦和梦告两类。占梦小说除了可以单独作为小说故事之外,还可以在其他类型小说当中以占梦为核心建构小说情节,或者以此推动情节发展。这一情节建构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曲折起伏。  相似文献   

18.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情节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我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具体步骤一般都是抓住“三要素”这样设计的:一、了解分析情节结构;二、鉴赏人物形象;三、分析环境。一、分析情节结构情节是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具有矛盾冲突的具体事件组成,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就构成了情节。小说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19.
袁珍琴 《重庆师专学报》1999,18(3):65-67,70
本文探讨小说《绿卡》获得良好阅读效应的原因,论述了小说的悬念设置,人物性格表现,情节结构与主题深层内涵等各个方面,而认为小说 情节的新奇,突兀,变化与出人意外的穿插,是引起阅读兴味的主要手段,本文认为小说理论中“淡化情节”的主张,是直接导致社会兴味减退的主张,认为小说向:写实、回归,重视情节的艺术结构,是在社会群体中重建阅读效应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周元武 《语文天地》2015,(10):67-69
小说是一种拥有最大读者群的文学样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怎样阅读鉴赏小说是每一个小说爱好者,特别是中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阅读小说的步骤1.梳理概述故事情节准确概述故事情节是读懂一篇小说的基础,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概述情节是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情节不能疏漏,否则会影响对主旨的分析。概述情节时可以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