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仲永是我国宋时的一位“神童”,传说他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于是,他父亲爱之如宝,常带他外出,令其题词作诗,邑人常“以钱币乞之”。这样,仲永停止了学习,苦于表演乞钱,终于失去了才智。好端端的一个“神童”,由于没有培养教育,过早地夭折了,是很可惜的,所以王安石作《伤仲永》以启后人。卡门,是外国的一位“神童”,1881年生于匈牙利。据说他6岁的时候,哥哥要他算15×15是多少,谁知他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答案准确无误。哥哥不信,又让他算924×826是多少,他仍是连头也不抬一抬就算出来了。这一下…  相似文献   

2.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在为仲永惋惜的同时,不禁要想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毁了仲永?很多人都认为错在仲永的父亲,整天带儿子到处去赋诗,不让儿子读书,从而毁了仲永。但是我觉得,固然他的父亲负有一定责任,但更多的是仲永自己毁了自己。他的父亲虽然不让他读书,但他可以自己读,凭他的天赋异能,聪明才智,但自学根本不是难事,可是仲永却沉浸在大人们的赞美之词之中,不懂得进取。同时,长大的仲永肯定发觉自己的天才慢慢泯灭了,但他却没有好好利用“后天”来弥补,而是渐渐被埋没在人海之中……如果一定寻找其泯然众人的原因的话,理由只有一点:仲永…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从“伤”说起《伤仲永》,题目中的“伤”字应该怎样理解?通常都将“伤”理解为“哀伤、惋惜”之意,认为《伤仲永》一文,旨在为方仲永的不务学而哀伤、惋惜!但观《伤仲永》全文,却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叙事为主,辅之以议论。所以,我认为,题目中的“伤”应该理解为“伤害”,意即“遭到伤  相似文献   

6.
两个学生在一起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关系。甲说:“爱迪生试验过1000种以上的材料,最后才找到钨丝,认为那是最理想的电灯泡的灯丝。他说:‘900多次试验的失败,对我并不是损失。依我的看法,那900多次的失败,让我知道有900多种材料是不适合拿来做灯丝的。’没有那900多次的失败,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因此,失败是成功之母。”乙说:“那不一定。宋朝的方仲永,5岁就能写诗,且写得非常好,全乡的人都觉得他是奇才,因此许多人通过给钱物等方式求仲永做诗。他的父亲从此就领着仲永去向同乡人求取钱财,不再让他学习了。到20岁左右时,仲永的才气消失殆尽,平庸得与周围普通人毫无二致。我看,成功倒是失败之母。”对甲乙两人的不同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呢?  相似文献   

7.
说“乞”     
人教版初中课文《伤仲永》中有这样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中“乞”字,课文注为“求”。这是通行的意思,读作qǐ。然而令人费解:拿钱币求什么呢?难道仲永的诗已然可以卖稿酬了吗?其诗固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要出钱,邑人大抵是不会情愿的吧,而且下文的“不使学”也就不能完全落实了。其实,这里的“乞”应释为“给予”,读作qì。《辞海》《辞源》都收这个义项。据此就能明了上文含义:邑人惊异于仲永的才能,逐渐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亲,有的还送点钱币;其目的则或示褒奖,或图势利,而父亲也正“利…  相似文献   

8.
《伤仲永》(新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一文,以“伤”嵌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方仲永的哀伤之情。纵观全文,却没有一句发表见解、抒发情感的句子,更没有一个“哀”或“伤”之类的文字。那么,“伤”从何来呢?1.寓“伤”于叙方仲永的不幸经历是一场悲剧。虽然作者只平淡地客观地叙述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经历,但是这是展示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令人伤悲的事,又何需繁文缛节宣泄悲愤?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王安石《伤仲永》这篇文言时,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就设计出“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责任”这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一学生说:“父亲应该负责任。是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另一学生即刻反驳说:“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又一学生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就是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就势让学生们接着讨论:“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1.
宋代王安石曾写过一个小故事《伤仲永》,说一个叫仲永的孩子,聪颖过人,才气纵横,受到邻里乡亲的赞许,父母自然也倍加娇宠。结果,待到长大时,仲永却“泯然众人矣”。原本是何等“超人”,长大后却沦为一般  相似文献   

12.
《伤仲永》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乞”课本注释为“求”,而“币”未加注解,参考书将这一句译为“有的人还送钱给他们”,“币”也未作解释。“币”,《新华字  相似文献   

13.
1.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戍卒中常常相互交谈,都用手指着或用眼看着陈胜。(原文是写戍卒“买鱼烹食”时一种动作反应,不可能“常常”这样,原来文言中“往往”可译为“到处”。)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同邑的人认为他是奇才,稍稍把他父亲当做宾客接待,有人还用钱币求他。(“稍稍”古义是“渐渐”,译文以今代古。“乞”在这里是“给与”,译文选错了义项)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当官吃肉的人谋划这件事,你何必补充纠正呢?  相似文献   

14.
教学偶得     
《伤仲永》开篇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相似文献   

15.
仲永的不幸     
宋代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家。5岁的时候,仲永无师自通地开始写诗,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个个称奇。从此,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当场出题要仲永作诗,仲永不论什么题目都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宋一代名相王安石,不仅是政治革新的旗手、思想深邃的大家,更是耳熟能详的文学家。因还家路过仲永家乡,在舅父家听说“世隶耕”的仲永家有5岁神童仲永之趣事,便记挂胸间,并常作探听。当得知仲永“泯然众人”的消息后,作为相天下之事、匡帝业之兴、选贤任能的高官显贵,不禁对天长叹,欣然秉笔,将仲永由神童到众人的变化过程记于字间,传于后世,成为后人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鉴石,谓之意味深长,警示作用不绝于天地间矣。  相似文献   

17.
美好的未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千古良相"诸葛亮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意思是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短短12个字,令我毕生难忘.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伤仲永》中,少年方仲永天资聪颖,被当地称为"神童".可是他的父亲在仲永身上发现了财路,每天都带他去邻居家作诗卖艺,不让他学习,渐渐地被当作造钱工具的仲永沦落成一个普通人,令人惋惜.  相似文献   

18.
《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为了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写下名篇《伤仲永》,故事中的主人公方仲永5岁便能作诗,被邻里乡亲称为神童,但后来,有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便放松了学习,结果十四五岁时,便默默无闻,再无佳作。作者因此作文深表惋惜。如今,仲永的奇才已不再是神话,越来越多学龄前儿  相似文献   

20.
一、联系法。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联系课文的历史背景,联系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条理,弄清全文大意。比如,《伤仲永})中“父利其然也”一句,如不联系上下文及文章标题中的“伤”,就很可能将它译为:“父亲利用他(仲永)这样的(本事)”,也可能译为:“父亲获利应该是这样的。”根据该文的中心,这句话应该译为“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二、归纳法。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把有关字词的用法按一定的类别归类。比如,《捕蛇者说》中的“而”字,就可以将它作如下归类:1.黑质而白章(表并列)2.而吾以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