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藏敦煌文献收录《黄帝明堂经》碎片五个.该文将五个残片进行了缀合整理,并将缀合后的写卷与传世医籍《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以及今人黄龙祥辑校本《黄帝明堂经辑校》对勘,就写卷与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肯定了写卷作为《黄帝明堂经》早期传之一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整理了敦煌遗书中的汉文和古藏文《六门陀罗尼经》。对全部文献梳理后发现,现存敦煌遗书中此经有两个汉译本。其中,汉文甲本为玄奘译本,与传世本内容一致;乙本译者不详,是根据藏译本译出,与玄奘本出入较大。而敦煌遗书中的古藏文《六门陀罗尼经》亦存两个版本,通过与现行的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比较,现行德格本可能是在这两个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也就是说,敦煌本《六门陀罗尼经》中的汉译本存在传世本没有收录的新版本,古藏文的两个版本亦与传世本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依据敦煌文献和艺术资料,结合考古资料及传世文献,对药师佛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情况作梳理探讨,指出药师佛消灾除病、延年益寿等满足众生现世利益的特点,对信众的吸引力很大,这是药师信仰在中土流行的主要原因。敦煌民众的药师信仰主要表现在:1、抄写读诵《药师经》;2、供奉药师像,包括画像、塑像、刺绣像等;3、燃灯造五色神幡;4、药师净土变;5、药师会等。  相似文献   

4.
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燕妮 《家教指南》2005,(3):99-104
毗沙门天王信仰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盛行的佛教民间信仰之一.本文主要依据敦煌文献和艺术资料,结合考古资料及传世文献,对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情况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场秀句》是唐五代民间流传的启蒙教材,可惜是书在传世典籍中已散逸,幸赖敦煌文献得以部分保存。从敦煌本《文场秀句》的情况来看,是书虽采用了类书的编撰体例,然尚有其独特之处。《文场秀句》“事文兼采”的体例与《编珠》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考察敦煌本《文场秀句》的“事文兼采”体例,探讨“事文兼采”体例的来源与发展,从而更好地认识其在类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与相关书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97年10月10日,日本友人青山庆示先生带着家藏的八件敦煌写卷来到了敦煌文献的故乡─—莫高窟,将这8件文物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经专家考察鉴定,青山示庆先生所捐赠的8件写卷均为敦煌藏经洞出上文献,它们的年代自北魏至五代。其内容有佛教典籍、历日、酒帐,其中有一件《佛图棠(澄)所化经》,当是北魏时期流传于民间的佛教传贴(图版22)。一《佛图澄所化经》校释《佛阁澄所化经》现还未发现有传世本,敦煌文献中仅此一卷。《佛图澄所化经》青山示庆原编号为3—C,敦煌研究院新编号为785。卷高27cm,宽17cm,共抄写文字11行,首尾完整…  相似文献   

7.
后汉秦嘉徐淑诗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俄藏敦煌文献》敦煌号第 12 2 13号《后汉秦嘉徐淑夫妇报答书》校释 ,并结合传世文献 ,较全面地考订了后汉秦嘉、徐淑夫妇的事迹及他们的传世诗文 ,从而肯定了俄藏敦煌号第 12 2 13号文书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择取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所引《三国志》内容与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有异文者共7则为例,略作考辨,以证敦煌写本校勘传世文献之功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传世文献与敦煌写本宅经和敦煌历日注的分析对比,认为敦煌写本宅经中阴阳宅的修造吉日是依天道运行而定的,而其修造忌日是据太岁出游而定的.  相似文献   

10.
正陈于柱著《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整理研究》2016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发病书》是中古稀见典籍,十多件敦煌写本《发病书》残卷的发现,弥补了中古传世文献之不足,为解决《发病书》在历史上的存在与流行提供了有力证据,有助于保存并丰富唐宋时代的文献典籍,并为中古医疗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素材。《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整理研究》分为文献《整理篇》和《研究篇》两部分。《整理篇》对流散于中外各收藏机构的敦煌写本《发病书》逐一进行录文、校注,尤其注重对不同收藏单位敦煌术数书残卷之间的  相似文献   

11.
《太公家教》是敦煌文献中写本最多的家教类蒙书,一直以来深受关注,论著篇章多达数十种.其内容为梳理经典要义并改写成琅琅上口的韵语短句,同时集录当时社会流行的足以发人深省的谚语,展现雅俗融合的"格言谚语体"特色.因其易于接受、便于口传、利于记忆因而广泛流传,影响久远.本文特从《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文词教林》《新集文词九经抄》等变文、蒙书的援引以及在《太公家教》基础上改写创作的通俗训诫诗一卷本《王梵志诗》入手,考见其在敦煌社会的接受与影响.又从吐鲁番文书及吐蕃文《太公家教》写本残卷、唐代长沙窑瓷器遗存所见的字句题词及典籍记述等,亦可考知其在敦煌以外的流传与影响的情况;说明此蒙书具有传承性、变异性与集体性的特色,彰显出传统蒙书的社会价值及其对中国俗文化的意义,也开阔童蒙文化研究的另一视野.  相似文献   

12.
继战国之后,汉代又一次兴起"上书"热潮,《汉书》、《后汉书》等多记载汉代奏议的写作、编纂与流传情况。本文主要依据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大致梳理了汉代奏议文献的保存概况与流传原因,以期对汉代文史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无常经》全称《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在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中都有保存,英藏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残叶,俄藏黑水城文献和敦煌文献存有汉文本。英藏、俄藏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刊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此经典的版本和流传提供了依据。对英国国家图书馆藏Or.12380-3700aRV (K.K.II.0258.m)、Or.12380-3700b(K.K.II.0258.m)和Or.12380-3700bRV(K.K.II.0258.m)西夏文《无常经》残叶进行释读、版式考定和内容重新缀合,比较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汉文本的差异,并考察了此经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敦煌写本《普曜经》共10号。文章以敦煌写本为中心探究《普曜经》翻译来源及翻译完成后的流传情况。通过比较敦煌写本与三国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可证《普曜经》部分篇章系《太子瑞应本起经》之“翻版”。从写本到刻本,《普曜经》语言经历复杂变化,通过考察异文推测南方系统诸刻本与敦煌写本最相近,中原系统刻本相似度最低,这个差异与其底本来源不同有密切关系。南方系统内部诸刻本《普曜经》有较明显的分野。  相似文献   

15.
敦煌吐鲁番两地共出土六种《三国志》古写本,其中少数字形的辨认还存在问题。通过研究出土《三国志》古写本中的四例疑难字形,可以为《三国志》等传世文献整理以及出土魏晋文献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献中有不少类书卷子.这些类书写卷既有传世类书的早期抄本,也有久已失传的珍籍秘本,具有较高的文献校勘价值.敦煌文献发现100多年后的今天,敦煌类书的文献校勘价值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敦煌本<励忠节抄>为例,探讨了敦煌类书在古书校勘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迄今所见,敦煌遗书医学残卷至少在60卷以上,加上佛经等卷中散见的医学内容,总计近百卷。这是祖国医学的一批瑰宝,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前人系统整理者不多,《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以下简称《总目》)介绍欠详或缺目。今就笔者研究所及,分为医经、针灸、本草、医方四类考析如下,并提出定名意见。一医经医经残卷有10余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脉经》的片断及《玄感脉经》,《明堂五脏论》、《五脏论》和《平脉略例》等。P.3481卷,首尾残缺,高27厘米,共存13行,183字。墨笔抄写,字形略扁,隶味  相似文献   

18.
段文杰先生有关佛教石窟壁画研究,结合传世典籍图文互证的研究观念与方法,对我在敦煌文献的研究多所启发。敦煌文献与文物的发现,开阔了研究视野,而出土文献、文物与图像,结合传世文献典籍的综合考察,开创了近代学术研究的新局面。敦煌研究中图文互证研究法的开展便是重要的例子,也显示了敦煌佛教叙事图文整合研究的意义。段文杰先生可说是结合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艺术力图反映文物、文献、图像等多重证据研究风潮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9.
《道教文化研究》第13辑是由陈鼓应先生领衔的《道家文化研究》编委会与姜伯勤先生为首的中山大学敦煌学研究室合作的结晶。全辑共收论文15篇,敦煌文献录校1篇,译文1篇。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组:(1)对敦煌道教文献与敦煌道教历史等情况的总说,(2)对敦煌道书中的《南华经》、《化胡经》、《变化经》等几种有代表性经典的探索,(3)对敦煌道书中以灵宝经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升玄经》、《本际经》等为中心的重要经典的全新研究。以下试分组介绍。第一组文章共有3篇,分别是:苏晋仁《敦煌道教逸书略说》苏先生积多年之力,搜集、…  相似文献   

20.
张侬 《家教指南》2001,(2):147-153
本文全面介绍了敦煌遗书中的《灸经图》、《新集备急灸经》、《明堂五脏论》、《脉经》、《吐蕃藏文针灸图》、《吐蕃藏文灸法残卷》等针灸类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