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分析站点的公交可达性对郊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采用居民出行OD点可达范围内的站点线路数和平均等待时间作为站点可达性指标.基于出行时间与可达范围的相关性,将站点可达性构造为受出行时间约束的分段变量.以中国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建立了包含站点可达性指标的郊区出行方式选择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站点可达性越高,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可能性越大.出行方式的选择与家庭属性和个人特征密切相关,早晚高峰和出行距离对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影响不大.郊区和市区之间的出行相比,居民通常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在郊区内出行.研究结果可以为鼓励公交优先政策和郊区的交通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的意义主要在于引导城市人口布局及加强交通中心,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本文以西安市主城区地铁站点作为主要对象,基于GIS服务区范围分析、CostDistance成本距离分析方法分析评价西安市地铁站点可达性.结果表明:西安市地铁站点可达性以中心城区如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高新区域时间可达性在1~5 min之内,距离可达性在5 min之内,而其他区域由于线路和站点密度稀疏,时间和距离可达性相对较差,建议在现有地铁线路和站点设置基础上,应考虑在雁塔区南部、未央区西北部、灞桥区、西咸新区等区域增加地铁线路和站点,与现有线路组网,推动这些区域建设区域交通中心,引导人口布局,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情况,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建立了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分层logit模型.研究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城市土地利用特征以及出行属性等因素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同时,通过计算出行时间与出行费用的直接弹性和交叉弹性分析它们对出行方式选择的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非机动化的出行方式在居住可达性和就业可达性高的区域更加具有吸引力,小汽车拥有者更加偏向于选择小汽车出行;相对出行费用而言,选择公交与地铁的居民对出行时间更加敏感;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政策的有效结合有助于缓解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引起的交通拥堵水平.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湖南省现存的传统聚落为例,通过公路交通网络且借助 GIS 方法研究各地级市市辖区站点至各个传统聚落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1)各市辖区站点至传统聚落的平均加权出行时间处于1.738h-4.830h 之间,平均值为3.05h.各市辖区站点得可达性系数平均值为0.0259,极差为0.026.其中,高于可达性系数平均值的站点有53个,占42.4%,多数分布在湘东、湘北地区.(2)各市域至传统聚落的综合可达性水平大致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加的趋势,综合可达性水平最高的市域是吉首市,最低的是张家界市.(3)站点的服务范围、聚落点的分布情况、区域内道路密度对站点的可达性水平及市域的可达性水平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景区可达性是影响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景点的可达性不仅影响景区的游客数量,而且对于提高景区发展的均衡性和整体性,增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时间和距离是评价旅游景点可达性的最常用指标.以九华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因素作为衡量九华山风景区可达性的指标,建立九华山风景区可达性模型,通过计算在步行模式下各个景点的可达性数据,对九华山风景区的可达性提出优化对策.这些工作有利于九华山景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最直接的空间经济效益是缩短地区间的旅行时间,增强区域交通可达性.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选择2004和2011年两个年份在构建公路交通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节点全域可达性、日常可达性和区域平均可达性等指标对河南省不同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及改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从客观上论证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区域交通网络优化和城市空间组织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影响城市交通结构的主要因素,建立出行者属性与个体出行方式选择的合理关系模型.所有的出行者相关属性数据均由统计资料获得,方式选择数据由蚌埠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获得.应用非集计模型来建立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和出行属性与方式选择间的函数关系.建模结果表明: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与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和出行属性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甚微.非集计模型所推算的交通方式结构较为精确,可用于交通方式结构的预测.此外,所建模型亦能识别方式分担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交通方式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代数系统Maple,建立了公共交通(包括公汽、地铁等)出行线路选择问题的算法.针对200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题,对任意给定起始站点和目的站点以及乘客的选择模式,应用该算法得到了乘客需求的最佳换乘公交路线及所花的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游客出行行为机理并鼓励旅游公交的使用,实现乡村地区旅游需求与交通供给的动态平衡,基于出行链和出行方式选择分析了乡村游客的公交线路偏好.利用2021年于南京溧水采集的546份乡村旅游调查数据,标定了以出行链模式为上层、旅游方式选择为中层、公交路线偏好为下层的nested logit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出行方式选择会显著影响游客对包含特色乡村旅游景点的复杂出行链的选择,选择私家车的游客对公交路线偏好的反馈较为明显;阐述了游客的社会人口属性、旅游出行特征和公交出行意愿对模型3个选择层次的影响.最后,针对类似于南京溧水的地区提出了提高乡村旅游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种公交网络最佳出行路线选择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公交网络的扩展,选择合适的出行路线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一种以最短出行时间、最少换乘次数、最小出行费用为目标的公交路线选择算法.在北京公交网络的试算结果表明了该算法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量化比较四种不同出行方式的道路运行效率,为人们合理选择出行方式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城市道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由于轨道交通更适用于主干性运输,可达性相对较低,因此在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站点衔接问题。通过分析各种衔接方式特性,采用典型相关性的分析方法确定对于衔接比例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并加以综合考虑,再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市现有站点进行分类,在此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布局形态以及站点功能分类的因素,对其进行调整,最终可得出各个类型站点的衔接比例,从而为北京新修线路各站点的衔接规划给出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3.
共享汽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如何选择共享汽车运营模式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往返式、单程站点式和自由流动式三种模式的临界点变化幅度比较得出,自由流动式模式下,租赁收入只需要降低16%就能够实现企业的盈利.说明企业选择自由流动式作为运营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盈利,也表明对企业运营模式进行研究将有...  相似文献   

14.
以聊城市城市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网格分析功能,对步行、骑行及机动车出行等不同交通方式下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服务区域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步行方式下,只有不到1/3面积内的居民能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骑行方式下有将近1/4面积内的居民不能在15 min内享受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功能,而机动车出行方式下5 min内公园绿地可达性面积仅为35.619%,且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开发区和高新区城市公园分布相对不均衡.研究成果可为聊城市合理优化绿地空间结构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对出行目的地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选择枝个数的目的地小区分段抽样策略,该策略的应用减少了仿真的计算量.采用该抽样策略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出行者出行方式和目的地联合选择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出行方式和目的地的联合选择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出行者的行为选择.而且,联合选择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重力模型.因此,在分析出行者行为选择方面采用出行方式和目的地的联合选择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旨在提出一种大型活动期间交通管理措施制定的决策方法来引导游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转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阶段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动态作用机理及交通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基于目标导向的SP调查结果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异和上一阶段调查反馈,对下一阶段的交通管理措施进行相应调整,直至最终达到预定目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交通管理措施的不断调整,世博会期间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88.6%.外地游客更倾向于选择直达的出行方式,同行者属性对游客出行方式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方法可为未来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对城市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土地利用优化和交通系统优化满足了不断增加的交通需求,适应了出行行为的新特征.本文以武汉市道路网络规划为例,阐述在交通规划中如何使交通网络布局与交通承载力、可达性相适应,实现路网布局与交通的最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地铁站点客流换乘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铁站点客流的换乘特征是地铁交通衔接研究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2003年上海市地铁1号线、2号线和3号线(明珠线)典型站点客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客流换乘方式比例、换乘时间、出行目的、客流产生区域及地铁站点周围常规公交等情况及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上海市地铁的衔接换乘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人们对现有交通状况满意程度在下降.将出行人按照不同特征因素进行分类,分析人们在出行前对现有交通状况的评价、判断、选择交通方式的行为过程.基于出行满意度最大是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基本原则,并以全部人群的整体满意度最大为目标,构建了出行满意度模型.指出不同特征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满意度,交通规划和管理部门分析模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关系,可以通过采用一些行政政策、交通管理手段和改扩建措施等,影响人们对不同出行方式的满意程度,进而影响其出行决策过程,改变交通量在不同时段、不同交通方式中的分配,达到优化交通构成、交通顺畅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以山东省临沂市2019年可分配公租房房源为例,从公共交通、医疗设施、教育资源、商业设施和公园绿地5个方面分析其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各公租房的可达性不均衡,怡景绿洲小区综合可达性最高,达到0.472;西城花园小区最低,只有0.324,差距明显;各类设施之间的可达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商业设施的可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