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当代多民族的文学花园里,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用执着的创作构建着本民族文化,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精神守护者。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是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印度女性文学书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书写的权利到现代女性意识和话语权力,这个过程是印度女性重新审视历史、现实和自我的过程。以历时性的角度,结合女性作家的作品分析每一个历史阶段印度女性文学书写的特点,印度女性文学历经的"沙门"时代女性文学书写的开端、南印度桑伽姆时期的发展、19世纪民族独立斗争的艰难书写和20世纪女性文学书写的繁荣,每一个时期都表现出印度女性的话语意识,她们的文学书写集中表达了她们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3.
当代女性写作是一个流动的、不断生长的过程,以异质性的声音改写了传统的文学成规,为文学增添了新的因子。女性诗歌作为女性心灵的一种呈现,丰富了当代的诗坛。女诗人们以其鲜明的女性视角、独特的书写方式把她们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倾泄出来,在当代诗坛中竖起了自己的诗歌大旗。本文从两方面阐述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一是女性躯体写作的定位;二是女性视角的定位:男人、女人和世界。  相似文献   

4.
人才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特别是中东部地区差距拉大的最主要原因.少数民族女性高层次人才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群体,对她们的培养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她们可对本民族、本地区的综合发展起到带头作用,成为本民族成员的楷模,具有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对本地区的快速发展、和谐稳定起推动性作用,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少数民族诗歌,不难发现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立场到诗歌的主题意蕴,都显示出少数民族诗人群的诗歌文本所具有的接受效应,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历时性特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代真正的“女性诗歌”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女性意识作为书写中心。而“母亲”这个光荣的传统社会的角色在与当代女性意识相冲撞的过程中发生了流变。当代女性诗歌中母亲形象由崇高到被彻底解构的过程也是女性意识由朦胧到觉醒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80后满族青年女性诗人安然是北方人,南下求学之后,就一直生活于南方.这种从北到南的地理空间位移,生成了她个人关于民族文化、关于异乡生存的离散性审美.因为少数民族的族性身份、身居现代城市当中的离散体验,以及本身的女性身份和哲学专业背景,安然青年阶段的诗歌创作,表现出较强的超出年龄阶段的成熟意味与文化性叙事特征.安然作为近...  相似文献   

8.
关纪新与戈朝金合著的<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一部很有分量的著述,它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文学的身份界定、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双语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与多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深入探讨.以当下视野重新审视并延展其理论思考,对于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持续性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及社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影响到西北地区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影响到少数民族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影响到对少数民族下一代的教育。制约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影响,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的历史影响,少数民族封闭心理的制约,女性自卑心理的影响。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社会化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从深层次上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及社会化发展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西少数民族绝大部分生活在大石山区、农村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各个方面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自然景观、人文活动和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最亮丽的风景线,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发展的意义重大。因此,必须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批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分支,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现状是:处于边缘地位,处于自我话语失真即自我失语境况,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明显滞后。要寻求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新发展,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应具有较强的吸纳力,形成一个兼收并取的开放体系,吸收当代汉文学批评的理论精神,加以消化,与之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建设当代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还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5,(4):25-28
少数民族文学表达的审美维度是民族诗性、民族品性及族群记忆。本文对裕固族诗人赵光龙的诗歌进行了探析,指出少数民族诗歌的民族性表达及其转型,民族诗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古典表达方式,民族性和现代性融合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学步入世界文学的版图。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9,(3):81-85
地域空间书写是西部少数民族文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特征。从藏族女作家益希卓玛的长篇儿童小说《清晨》,可看到绚丽多彩的草原风光、鲜活的藏族语言、具有现代气息的藏族人物、理想状态下的民族情怀等带有藏族风情的地域空间文化特征,作品通过对西部草原、文化、情感、意识等的空间书写,揭示了民族生活的普遍性意义,构建了富有民族本性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必须确立和构建科学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充分尊重和肯定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实际性存在。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长期互动、共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史的融合途径都参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和主流文学史相互融通的路径,并且在价值层面对少数民族文学史构建合理性进行评判,对最终通达多元汇通的多民族文学史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在继承和吸收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经验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关注自身的少数族裔身份,在诗作中注意突出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表达对于自身民族生存状况的焦虑与争取政治权利的追求成为当下台湾原住民诗人们的共同创作倾向.除此之外,人生终极关怀等自我意识的萌发与成长、回归原生态民族身份与融入现代都市生活的悖论企盼,以及将现代派诗歌技巧渗入传统民谣的文体创新等也显示了他们独特的现代诗写作智慧.  相似文献   

16.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键词成为参考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看作是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诞生阶段,陈英雄、曾月娥等作家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时代。进入1980年代,以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发表大量作品,从此迎来了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重返部落,回归传统,文化寻根成为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郑重选择,代表作家有夏曼.蓝波安、亚荣隆.撒可努等。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诗歌以其特殊的视角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对土家族诗人冉仲景的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民族性和地域性对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影响。冉仲景是目前少数民族诗人中一直把民族和地域作为诗歌叙述背景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始终扎根于他所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反映了他对少数民族特质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中国少数民族女作家以民族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写出了大量具有文化寻根倾向的文学作品,她们的作品既有民族性的体验,同时又有女性的话语表达。本文将以藏族女作家央珍、梅卓为例,她们多元化的身份,使其自觉深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本原,从女性的视角反思民族宗教、重构民族历史,用文学为民族文化记忆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往往不很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学的书写。主要原因是:人们没有一致的认同感,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归属问题尚没有明确的定论;少数民族文学一直处于劣势,人们已经习惯了对其书写之轻的状态;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学还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  相似文献   

20.
当代汉语诗歌在“艨胧诗”、“第三代诗人”和“70后”等不同阶段,在女性经验的书写上,大致经历了一个崛起与深化的过程。而当下最活跃的“70后”女诗人,她们的写作在反抗既存文学秩序之外,呈现出多种姿态,更是汉语诗坛值得关注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