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克利福德·格尔兹阐释人类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尔兹是符号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的创立者,其阐释人类学目的,是要求人类学应该借助社会话语对文化作符号形式的“理解”,应该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出发,以文化持有者的概念和语言去构筑其世界,进而达到阐释其社会心理、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审美观。他的阐释人类学不仅体现在对认识论意义的弘扬和阐发上,而且也体现在对文化符号的破译和对文化行为的“深描”上。特别是他对田野工作中“emic/etic”的新的认知以及他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对其含义的扩展,为今天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提供了一种视野和模本。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论研究与人类学的研究都是关于人的科学研究 ;一百多年以来 ,人类学研究所铸就的相对成熟的学术传统 ,特别是它的“整体性视角”、“田野作业”的方法原则、“交叉文化分析”及其“文化普同论” ,以及它关于“全球化”的解说与研究等 ,反映了人类学对人类现实的密切关注和与时俱进等特征 ,可以成为我们教育理论创新的“他山之石”。本文既论及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也联系和分析了当今中国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走向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内容。19世纪文化人类学中的“传播学派”,首先把传播作为人类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传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吸收着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营养。然而,由于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存在着许多隔膜,对于传播这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的本质研究,迄今没有太大的作为。当今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媒介革命,又向传播学和文化人类学提出了新的理论挑战。传播学家已经意识到,传播学必须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重新审视人类传播现象。这已成为传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人类学是由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相嫁接而成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吸纳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研究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多重交叉的密切联系,但是两门学科的学科背景、学术视野、研究对象、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为研究的主题,对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一切问题进行研究,它侧重于对人类文化的描述,以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审美人类学以人类精神文化中的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文化的整体出发来研究存活于民间的"活态的"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多元方法的并用,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5.
自民国初年东西文化论战后,关于东西方文明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一战爆发后,欧洲文明在战争中遭受较大冲击,使当时国人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新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李大钊考察东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运用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较为独特的东西文明观。受此文明观影响,李大钊驳斥日本人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新亚细亚主义”,还将“调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其中,并积极倡导“第三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观为其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对其民族观与种族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生态学研究反映了人类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学科发展的交叉性.文化的生态学研究既适用于对“简单村落社会”以及“细小的饮食民俗”等文化现象做出分析,也可以用于对诸如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的阐释.随着跨文化比较的深入,文化的生态学研究向着“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民族生态学”两个途径演进.文化的生态学研究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它有助于人们在多层次的时空上明白文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不丹中西部的门巴人作了文化人类学的社区研究,通过对其独特的历史、生产、生活、文化等特征的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的考察,得出不丹中西部门巴人具有“守护者”身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为喜马拉雅山文化群体的对比研究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8.
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现象,已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对它进行研究和探索,也让全世界的人都为它而倾倒.本文就从它的表象入手,运用民族音乐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和研究方法,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学辨析     
民族学在欧洲大陆、前苏联和中国均为独立学科,与英国社会人类学和美国文化人类学也都属于同等性质的学科。在形式与生成逻辑上,民族志与民族学的关系要优先于民族学与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关系,且是它们形成与发展的共同源头和动力。中国民族学是一个以民族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理论上对所有民族及其各个方面都要研究,实际上已形成独立的研究特色与传统,同时又与时俱进,注重汲取国外有益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实现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0.
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主要讲述了人类学的兴起,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将文学与人类学联合起来考察,为文化的文学研究拓宽了更多的可能性。叶舒宪提到在文化趋同时代,求异思维的重要性,因此地方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原始文化等被提出来以保持人类思想之“异”,而“求异”思想的存在不仅仅受到文化趋同的大背景影响,同时也是对工具理性的反叛。  相似文献   

11.
影视人类学研究影视媒介是记录和传承以及研究人类文化方面的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其作品一般称为人类学片。人类学片是在人类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达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形成的成果形象化的表述。基于此,探析人类学片结构的方法能否成为研究方法,进而得出结论:人类学片的结构是研究者对文化视象的安排、组合,人类学片运用的结构的方法也就是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对黑衣壮进行审美人类学研究时,研究者应该从其关于神的文化考察分析出发,也就是从其神话机制的考察分析出发,全面深入地把握其文化的内在制导因素及其结构整体,如此才能更好地揭示其中的审美和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而特殊的规律。在具体的审美人类学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中,神话机制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神话机制比较方法的具体运用,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简单地讲,民族学属于文化学系。“人类”这个词语很宽泛,人类学又分为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产生于西方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民族学(Ethnology)最初被翻译成“人种学”、“民种学”等。在1903年清朝学部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将“人种学”列为大学的课程。民族学在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逐渐得到发展,至全国解放前夕,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中,都设立了人类学或民族学系。在西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学校的边政系中,也重点开设民族学的课程。后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80…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人类学以人性教化、人性培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性培育”与“文化”都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鲁迅等先贤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是“具体人性”的改造,它为我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刻洞察和思想资料。提高国民素质承续和包容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它和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放在一块,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鲜活的“本土理念”。我国的教育人类学不能走排斥“田野工作”方法的德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老路,而应将反映我国教育问题的“田野”之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作为人文课程的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民族是否存在先进与落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综合考察、审视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和民族关于“先进”和“落后”的属性,认为文化和民族的先进和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尚缺乏相应的、合适的评判标准,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贾克?玛奎是首次明确提出“审美人类学”这门学科并对之进行系统建构的人类学家。他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界定;他对审美经验进行了泛人类的考察,确定了美感沉思和非工具性形式在审美人类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他根据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与文化唯物主义,确定了生产技术、社会网络和观念构形作为审美人类学文化分析的三个基本要素的重要性;他成功地将美学研究引入到人类学视野中,对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借鉴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7.
较长时期以来,人类学研究的对象通常被认为是文化,而且主要是关于异邦或远方的民族志书写。这其实是不对的。至少很不全面。就其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情况来讲,人类学无论在起源、分布还是过程等方面都难以被限定于任何单一的定义之中。经过了“后殖民”及“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之后,即便在西方学界,人类学也发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是以研究文化现象为主的一门学科,如果将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那么法律人类学的出现就成为必然。人类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它的田野调查法对法律现象的探讨帮助是很大的。法律人类学关注法律文化制度为我们研究法律的文化形态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9.
曹刿生 《培训与研究》2007,24(3):97-99,102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侧重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只注意到本土文化的“负迁移”现象,而没有注意它的“正迁移”作用。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音乐人类学作为一种方法、思维、观念。作用并适用于人类任何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系统中的一员,涵盖于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大视野中;运用音乐人类学独特的文化视角对中国艺术歌曲进行解读,透视出其在中华重“意”文化背景下的“诗”、“乐”、“画”意境相融的本质特征;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本身也是一种中华文化审美的象征。中华民族音乐倾向于以“文”来化“乐”,即从表达诗词内容和歌词语言的音韵关系上决定音乐的形式。这一思维特征运用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就表现为“乐”与“诗”密切结合以使音乐与歌词切实、整体地共同刻画诗的意境与神韵.因此.意境的刻画与准确诠耘便成了中国艺柬歌曲轰洁曲妻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