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一本名叫《聊吧》的杂志逐渐被广大读者熟知,并且发行量节节上升,该杂志何以一鸣惊人,编辑部特邀请从事杂志出版多年的老编辑介绍其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2.
姚凤林 《出版参考》2006,(10X):22-22
2005年一本名叫《聊吧》的杂志逐渐被广大读者熟知,并且发行量节节上升。该杂志何以一鸣惊人,编辑部特邀请从事杂志出版多年的老编辑介绍其成功之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李莉 《记者摇篮》2010,(3):22-23
海阔天空,在“聊”中挖掘新闻 凭借经验,在“聊”中策划新闻 出谋划策,在“聊”中预见新闻  相似文献   

4.
计划生育方面的稿子难写,尤其是正面宣传计划生育的稿子更难写。但是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又必须经常报道。怎样把新闻写得有深度、有趣味,使读者愿读,这对记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新华社播发的《义堂村19名妇女不要二胎娃》和《与川姑聊生娃》(见1989年12月4日、7日新华社新闻稿),可谓计划生育报道的成功尝试。这两篇稿子都是从正面反映农民生育观念的变化的,前者是通过新闻事例来说明这一变化,而后者是通过闲聊式采访搜集素材,反映同一主题。“义堂村有90个独女户可以生育二胎,但生育指标下去没几天,竟有19名妇女找到这里,退回了二胎生育指标。”在90户中,19户只是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5.
王远 《记者摇篮》2006,(6):16-16
很多人在给记者定义时,除了课本上的解释外,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就是“杂家”。但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我觉得“杂家”已经无法满足报纸和读者的需求。而如何成为一个“专家”,如何变成一条战线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应是记者之本。我的新闻龄只有6年,但有一半的时间却是在与教育新闻打交道,“专家”记者在这一战线的报道中尤为重要。作为行家挖出线索教育新闻的内容涉猎很广,仅仅是一个高招的政策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这就要求记者必须了解甚至熟悉其中的变化,采写出的新闻才不会出现纰漏。我觉得要想成为战线上的…  相似文献   

6.
票友聊记     
小时候,电视上一放古装戏曲,调皮捣蛋的我便安坐不动了,入神看着.其实听不大懂,但大约能看明白,凭借想象.那时喜欢看戏,不过是自己渴望做古代人,很羡慕他们长袍大袖,行动起来衣服飘然如飞,我幻想中神仙的样子.  相似文献   

7.
聊侃档案     
在久远漫长的原始社会,古猿人群狩猎有了富裕,为了加强对储藏事物的记忆,用石块或树枝留下标记,在石壁上击打印记,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活动的需求,又在龟壳和兽骨上刻下形象划痕,这些都是人类最早的档案雏形.为了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需要,又用不同的形象划痕代表不同的物品和用意,配之以不同的发音,随之演变成了最早的甲骨文字.可以说,有了人类便有了档案,有了档案才有了文字.……  相似文献   

8.
一聊到底     
吴征是个喜欢在网络上寻求刺激的人,他觉得生活乏味而无聊,所以每天有十几个钟头都是在网上度过。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感觉:让隐藏于内心的躁动完全释放出来的感觉,一成不变的生活使他想要发泄,痛痛快快、彻彻底底地释放出来。吴征正值旺年,现在除去必要的上班、吃饭、睡觉,他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交给了聊天室,那里是他不折不扣的春天。他现在的生活很有规律,特别是网上的生活。基本上是划分为整齐的四个阶段:早上一上班,在查收邮件的空档,他手痒痒得还不忘去聊天室里露一脸;中午光明正大的午休时间,那恨不得饭都不吃,叭上一口,就在那块  相似文献   

9.
无聊之聊     
我特别讨厌旁听男人聊天,因为基本上他们一开口我就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了。久违的老友忽然邀约一同晚餐,长长的一声哀叹“哎!”我就知道,准有好事。果然,他升职加薪了。之后便会有长篇大论为那句“哎”做诠释:公司同等级别的职位最高可拿到多少,加的这点钱还不够每月出国公干的国际长途费,虽然听起来升职值得庆贺,可是也意味着未来可供发展的空间更小了……面对着一桌久未升职晋级、薪水原地踏步、护照长期空白的老友,这个男人的哀怨真是让大家心中愤愤。  相似文献   

10.
小顾聊绘画     
内容简介《小顾聊绘画》系列脱胎自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的"小顾聊绘画"系列长微博,顾爷以一个艺术爱好者的身份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九位世界顶级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口味独特的男神卡拉瓦乔,艺术"新东方"创办人伦勃朗,站在"风口浪尖"的神童透纳(是真的站在风口浪尖哦~),  相似文献   

11.
陈志峰是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主持人。在见到陈志峰之前,我就曾听别人说过他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的弟子,而且还当过影视演员,所以当一见到陈志峰,我就忍不住先要问他:“表演与主持到底有何异同?” 对于这样一个已是老生常谈,而且似乎让很多主持人反感的问题,陈志峰当时的回答多少让我有些出乎意料。“表演对主持非常有好处。表演对我主持节目有非常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语言的节奏和内心的节奏把握上,表演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相似文献   

12.
从农业会计专业的中专生,到发表数篇专业论文的江苏威特公司首席信息官,王甲佳的八年CIO之路可以用"传奇"二字来概括。但王甲佳却将这些事情归结为"我这个CIO是为了'接轨',方便工作,事实上也只是一个专项工作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3.
常见记者采访时,带上采访机或采访本郑重其事要求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我认为这样做很容易使被采访者思想紧张,有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不易挖掘出来。使采访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能和被采访者互通思想,采用聊天的形式把他引向你所要了解的问题,就会收集到真实、感人的素材。劳模丁春棠是个销售能手,他  相似文献   

14.
我的办公室又窄又挤。大约12平方米的面积里,摆上办公桌、文件柜、书橱、沙发、床,空隙大概仅能容纳4个人了。许多市报的总编辑看了都承认:“我的办公室至少比你大一倍!”并不是经济日报“穷”到再挤出一间房子的力量都没有。报社主管行政的同志,多次劝说我扩充一下,“这并不是摆阔气,而是工作需要。”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是我婉辞了。更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高风亮  相似文献   

15.
有聊才读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无聊才读书”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句时髦用语。这话是不是古已有之 ,我不清楚 ,只知道鲁迅的《赠邬其山》诗中就有这么一句 ,全诗是这样的 :   廿年居上海 ,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 ,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 ,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 ,南无阿弥陀。诗是 1931年鲁迅写给他的好朋友内山完造先生(即邬其山 )的 ,从诗的内容看 ,所谓“有病不求药 ,无聊才读书” ,显然是一种揶揄之词 ,当不得真。可是现在竟作为一种主张流行开来 ,实在匪夷所思。是人们的误读 ,还是“后现代”的什么把戏 ?先听听他们的解…  相似文献   

16.
我的办公室又窄又挤。大约12平方米的面积里,摆上办公桌、文件柜、书橱、沙发、床,空隙大概仅能容纳4个人了。许多市报的总编辑看了都承认:“我的办公室至少比你大一倍!”并不是经济日报“穷”到再挤出一间房子的力量都没有。报社主管行政的同志,多次劝说我扩充一下,“这并不是摆阔气,而是工作需要。”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是我婉辞了。  相似文献   

17.
前天,网上有位老师给我发私信,称我的微博里把“罗天大醮”误作“罗天大蘸”了。可惜我翻找那条微博一时没有找见,1900条,湮没不彰了。我只好新发一条予以更正。  相似文献   

18.
聊《金秋》     
我经常引以为乐的是,读物"朋友"很多,诸如<作家>、<收获>、<随笔>,各种报纸等等.但"贴身"的不很多.<金秋>却是从创刊到当下没有一期离开过我,这倒没有别的原由,只是第一,过去,在一个楼上办公,也时不时地约我写点稿子,很熟.  相似文献   

19.
俞颂华是中国新闻业老一辈的大家,三十年代主当时发行量最大的《申报》笔政,创办《申报月刊》,为业内外人士所推崇。抗日战争初上海陷落敌手后,拒绝敌伪的诱胁,避居香港执业,节操亦堪矜式,这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退休到来,老人不再属于单位;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老人也不再属于孩子;到哪里去寻找社会归属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