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台静农《中国文学史》
  台静农《中国文学史》,乃未完稿,系根据他生前手稿整理出版。迫于高压,此书终于金元两朝。当年台湾白色恐怖,台先生不敢引鲁迅一语,但字里行间皆有鲁迅,论先秦、魏晋多承自先生。不过,台湾有台静农亦台湾一幸,他主持台大中文系多年,培养了大批优秀弟子。我有幸曾聆听其中两位演讲,无论人德、学养,皆令人钦服。一位是林文月,翻译《源氏物语》,谈及先生,几欲泪下。一位已忘却姓名,香港某大学教授,讲唐诗中的颜色词,极好。  相似文献   

2.
台静农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多元的人物,他在文学、教育、书艺方面都有不凡的造诣.这位“新文学的燃灯人”早年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搜集与研究,以乡土文学代表现身于中国新文坛.文学创作为台静农奠定了中国文学史讲师的基础,他先后在北平、厦门、青岛、白沙、台湾等多所高校任教.青年时代的台静农曾三遭牢狱之灾,中年之后渡海赴台,蜗居台湾40余年不归故园.台静农是鲁迅的门人和挚友,但晚年不提鲁迅,不谈“五四”,淡出文坛,凸显出一个身经丧乱热血之士的复杂人格.  相似文献   

3.
启功先生(1912.7.26—2005.6.30)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是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同时,启功先生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为北京师范大学拟订并亲笔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他立身治学处世的生动写照,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成为教育之栋梁。2012年7月,为纪念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以"百年启功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为主题的纪念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在会上,启功先生的高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仁珪先生以先师为例,讲述了如何向启先生学习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4.
台静农的小说《地之子》在选材和创作手法上都是师承鲁迅,呈现出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较高水平,同时又在批判与悲悯、理性与感性低徊矛盾以及悲情色彩两个方面体现出五四时代台静农的个人风格。台湾期间的散文集《龙坡杂文》笔力老到、内容博大丰富,融时代悲辛与知识品格于一体,有五四精神之风。本文在阐述《地之子》和《龙坡杂文》艺术特色基础上,分析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倾向、精神品格,探讨魏晋精神对台静农创作和人生选择的影响,以及二者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美好无价     
<正>敬爱的启功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十周年了。为了弘扬启功精神,传承启功文化,2014年金秋十月,我们一行二人到北京拜见启功先生的家人章景怀先生及启功先生生前的几位好友,感谢他们对赤峰启功书院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感谢他们对《山河》的诚挚关爱。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地行驶着。望着一路层林尽染五颜六色的美景,听着欢快悠  相似文献   

6.
启功先生与赵朴初先生有几十年的交往,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启老在童年时就皈依佛教,一生正言正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朴老自青年时期即参加红十字会的工作,扶生救死,奔走四方,直到担任佛教协会会长。二位老人慈眉善目,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关心和尊重别人。他们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同时也都担任国家领导职务,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启功对朴老十分尊重和敬仰。朴老也非常尊重启老,有许多公益活动,都邀请启老共同参加。他们在交往中,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台静农在台湾后半生的文化活动与早年截然不同,但依然体现出鲜明的"五四"传统,这与其早年在北大国学门求学时受到的学术、教学风气的熏陶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段经历不仅培养了台静农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更对其现代治学眼光、自由宽容教风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并深刻体现在其执掌台湾大学中文系期间的学术研究、系务规划以及诗文创作中,构成"五四"精神在战后台湾的一种流脉.  相似文献   

8.
《深圳晚报》报道:今年是启功先生百年诞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启功全集》20卷精装本在北京首发,纪念中华文化"国宝"的"启功遗墨"展也在国家博物馆开幕,130多幅启功先生的代表作品在一周展期内呈现。《启功全集》系统汇集了50多年间出版的启功先生的各种  相似文献   

9.
“学艺之精超、鹰扬宇内、誉满海外”(陈启智语)的启功先生,竟也有惶惶然毕恭毕敬接受老师耳提面命的时候。更想不到,史学大师陈垣先生──这位与启功以世交垫底、谊为师长的为师之道,竟是这么睿智和质朴。启功,这位1933年21岁时由祖父的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手持其作业本介绍给陈垣的学生,从此有幸在陈垣先生门下问学求教。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大概是天下所有以为人师者立业立志者的衷心所向,陈垣先生也许看在傅增湘的面子上、看在与启功一家谊为世交的情份上,也许更重要的是看在启功是一位可造之才的缘故上──因为他对启功的作…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30日凌晨,著名学者、书画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去世了,享年93岁.7月20日凌晨,著名童话作家、编辑出版家严文井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并不熟悉启功和严文井,有些人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因此,两位老先生的去世,远不及和他们前后离去的电影演员古月和小品演员高秀敏那样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11.
台静农传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台静农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原名台传严,字伯简,除用台静农、静农发表著述外,尚有青曲、青辰、孔嘉、静者等笔名。先后出版的编、著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地之子》、《建塔者》、《台静农短篇小说集》、《台静农教授的书法》等。一九○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农历),台静农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一个尚属殷实的家庭。祖父幼时失去双亲,成为孤儿,曾流浪皖北,被人收为养子。成人后,不忍  相似文献   

12.
<正>"启功教师奖"以北京师范大学已故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命名,以此弘扬启功先生所倡导和践行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精神。"启功教师奖"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光明日报社联合发起设立、面向全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奖项,旨在引导广大教师在全国县以下(含  相似文献   

13.
与罗杨先生闲聊是一种享受,与罗杨先生聊书法更是一种学习。对说罗杨先生的书法过去有启功先生的东西,现在变化很大的评述,他说:我原来在国家文物局工作,最早跟一位老先生学隶书。后来国家文物局请启功先生来编《中国美术大全》,我在参加名  相似文献   

14.
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中,台静农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他和鲁迅同是“未名社”成员,又是鲁迅的学生,同鲁迅过从甚密,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作于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在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选入四篇小说的作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鲁迅自己,一个是陈炜谟,另一个就是台静农。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视。本文拟从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建塔者>是台静农经历了国民党军阀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之后带着"苦痛着"的心所写的作品.通过分析<建塔者>的意义,可看出台静农是位信仰共产主义执着追求革命的青年作家.从台静农所参加的一系列上级党组织安排的活动看,笔者认为,台静农曾是中共地下党员.  相似文献   

16.
台静农是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乡土小说善于营造死亡意象。本文就台静农小说中死亡意象的表现和台静农为何专注此种意象的营造,进行探求与剖析。  相似文献   

17.
正1984年,我到学校内部的报纸兼职,访问过多位那时学校的老辈学人,如陆宗达、黄药眠、钟敬文等先生。次年,我留校继续报纸的工作。应该就是这时期前后,我第一次来到启功先生的浮光掠影楼。印象深刻的是,进门和出门,启功先生都是到门口迎接和相送。说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时候改革促进文明,我刚刚习惯用问好和陌生人打招呼,而启功先生又是我心中好奇又敬仰的老先生。先生有礼加平等的态度,以一个懵懂学生或刚留校青年的身份来体会,是一次惊讶的受教。  相似文献   

18.
凡见过启功先生的人都知道,与其接触,无不为其幽默风趣的话语所感染,启老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哪里。启老的幽默出于天性,毫无做作。如同相声演出的“现挂”,妙趣横生,语惊四座。五年前的一天,我见启老,建议他练气功,以延年益寿。先生说:“气功?不,我练启功得了。”一句话引得满屋人大笑。一次,一位气功师给他发气,问他有何感觉,先生知道气功师等待的不外乎是“酸麻热胀”之类的词,但他却认真地说:“我感到一只大手摁在我的膝盖上……”听者无不大笑。有一位年轻人曾请启功鉴定一幅画,进而卖个好价钱。启功看到画之后说:“这画是真的。”年…  相似文献   

19.
正台静农是谁?他本姓"澹台",是个复姓,有数方印章即刻"澹台静农";原名"传严",20年代初改名"静农"。台湾人一般都知道这是一位大教授。他是1946年10月15日抵达台北的,受聘于台湾大学国文系,直到1973年退休。当时文学院长叫钱歌川,中文系主任叫魏建功,学生还一个都没有。1947年开始招生,后来台静农继魏建功、乔大壮之后担任中文系主任,长达二十七年,培养了许多知名学者、作家,比如林文月、施  相似文献   

20.
启功(1912—2005年),字元白,又作元伯,满族,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 启功先生自幼受到严格的启蒙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熏陶,曾随戴姜福先生学习古典文学,随贾羲民、吴镜汀两位先生学习书画,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学未毕业辍学后,他刻苦自学而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