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游园不值     
不值:指没有遇到园子的主人。屐(jī):一种木头鞋,鞋底有齿,可以防滑。小扣:“扣”通“叩”,意思是轻轻地敲。游园不值@叶绍翁!宋  相似文献   

2.
《叔向贺贫》中“而离桓之罪”的“离”字,课本注“同”‘(忄羅)’,遭到。”这个注释把“离”的通假字“罹”与“(忄羅)”混为一谈。“(忄羅)”的读音为luǒ。《辞海》未收此字。《辞源》收入此字,未作具体注释。可见它在古代汉语里,极其少见单独使用。“罹”的读音为lí。它是“离”的通假字,在古代汉语里,其义之一是遭遇,作为动词使用于诗文中。如《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和张衡《思玄赋》:“循法度而离殃”中的“离”,都是遭遇的意思。又如《尚书·洪范》:“不罹于咎”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河北罹袁氏之难”中的“罹”,也都是遭遇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课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通假字是用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本字和借字在意思上没有联系。中学生对于古音几乎没有了解,因此通假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通假字语文课本并没有明确指出。对课文中的通假字进行梳理,可以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五课《老师,您好》中有这样一句赞美老师的话“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幼苗。”笔者认为这里“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幼苗”中的“撒”字改为“洒”似乎更为妥当。“撒”和“洒”虽然都有“分散地落下”和“使分散落下”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一定的区别。《现代汉语词典》以“洒”的解释是“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如:扫地的时候先洒些水。也就是说“洒”一般指的是喷洒液体。像这样的意思古已有之,又如苏辙的《齐州祈雨雪文》中“唯神出入造化,呼招风云,播洒甘露,膏润下土。…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五课《老师,您好》中有这样一句赞美老师的话:“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幼苗。”笔者认为这里“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幼苗”中的“撒”字改为“洒”似乎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6.
“以夷款夷”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本第 10页上有一注解 ,将魏源《海国图志·序》中的“以夷款夷”解释成“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笔者认为这里的“款”不能解释成“接待” ,而应通“叩” ,可以解释成“敲”或“击”。现将意见阐述如下 ,以就教于方家。首先 ,“款”字解释成“叩”、“敲”、“击”是一种常见用法。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实用汉字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5年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897页上都不乏其例。《吕氏春秋·爱士》中有“夜款门而谒”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款关请见” ,唐朝诗人孟浩然有“有客款柴扉 ,白云巢居子”…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句,其中的“尊”字,课本注解为“通‘樽’”。其他参考书,也有这样注的。如山东师专教学法校际教研组1982年6月编的《语文教材研究》第384页注解(13),刘允声、彭格人合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语文课本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276页注解⑨第。也有直接把“尊”与“樽”归到“通假字”中的。如上述《古诗文译注》(见该书第342页“通假字”第66条),再如《中学古汉题基础练习》(见该书第66页“同音假借”的练习语。吴祖兴等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1981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二册《古代寓言三则》中的《滥竽充数》中有“廪食”一语,课本对它的注解是:“由官府给以粮米。”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课本在释字时,却把“廪”字注为“米仓”,这就不够妥当。“廪食”的“食”字无疑是“粮食、粮米”的意思。固然“廪”字也有“米仓”的意义,但是,无论是把“廪食”看作一个词,还是一个词组,“廪”字作为“米仓”的意义是很难同作为“粮米”的意义的“食”字结合起来的。实际上“廪”字就是“供  相似文献   

9.
初中课本第三册87页在给成语“惟妙惟肖”释义时,将“惟”注为“特别”。这是不对的。我查阅过《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都没有见到这样的解释。“惟”可以作副词用,但不作“特别”讲,而是“唯独”、“只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1.
丁汉浩 《语文知识》2004,(12):10-10
通假字。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作“通假”或“古音通假”。“通”的意思是通用.“假”的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二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14.
初中第五册《革命烈士诗三首狱中诗》“故人生死各千秋”的“千秋”两字,课本、教学参考书和《革命烈士诗抄》,均解释为“不朽”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卫风·氓》有一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靡室劳矣”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家里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479页)的注释为“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没有,室劳,家务劳动”。“靡”、“家”、“劳”的解释无多大区别,两个注释的意思却截然相反。此句该作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干将莫邪》(别名《三王墓》)第二段有“莫邪子名赤,比后壮”句,课本在“赤”字后断句,将“比”字注释为“及,等到”;语文出版社《教师用书》将此句翻译为“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后来长大了”。早在1990年上学期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就选有此文,其断句及注释与这次语文版课本相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第五册)的译文没有将“比”(等到)的意思翻出,译成“莫邪(生了个儿子),叫做赤,赤长大成人后”。当年,笔者与各位同仁一样,按照课本和参考书来执教,因“比”字确有“等到”之意,故也能讲通。但这次教语文版新教材,备课时,总是感到此句中的“比”字多余,人教版参考书没有将“比”译出同样讲得通,说明“后”字已含有“比”(等到)的意思。这样看来,此句无“比”字语意照样很通畅,且还简练些。那么,作者为何要在句中多加一个“比”字?干宝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大师,难道他就不讲究作品语言的简洁吗?带着以上疑惑,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做了一番考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原来莫邪之子名“赤比”,而不是名“赤”。据有关文献《,干将莫邪》所叙故事在早于《搜神记》的曹丕的《列异传》(一作张华撰)一书中就有记...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六五年有人作过一个小统计:从初一到高三的十二册语文课本中共有古通假字和异读字112个,出现198次,编者加注的有127字次,都注作“×同×”,余下的71字次,编者未加注,大概是留给教师讲课时加注的。(见《文字改革》1965年第10期第7页)这个统计值得我们重视。最近,我把部编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课文浏览了一遍,发现通假字和古今异读时确实不少。例如: 反通“返”。如“反归取之”。(《郑人买履》)  相似文献   

18.
《两小儿辩日》一文,最后一句话是“孰为汝多知乎”。对其中的“为”字,课本注解的是“为,以为、认为”。(见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一册注②)笔者认为,这样解释缺少根据,实属臆断,在此,“为”应看作“谓”的通假字,也就是现代汉语“说”的意思才较合适。理由如下: 第一,“为”释作“认为”使同一条注解中的翻译和解词互相矛盾: 注解中先把“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谁说你多智慧呢”,显而易见,这是把“为”翻译成“说”了。但随后又解释说:“为,以为、认为。”那么,这个“为”到底是应解释成“说”  相似文献   

19.
《游园不值》一诗,从表意来看,诗人似乎说他没有进入园里,没见到要访的人,后人也多是这样理解的,但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全对。一、“十扣柴扉”有“一”开此诗原题《游小园不值》,“小扣”一句原为“十扣柴扉九不开”。诗人若真是“不值”,为什么还要留这“一”开?所以,我认为诗人是在暗示:“门”还是开了。二、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这满园春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冲动,然而园中景色众多,一两句诗岂能渲染尽致。于是,诗人跳出俗套,剪去“满园春色”的主体部分,只选“苍苔”、“小扣柴扉”和出墙的“红杏”做创作素材,这也是诗家常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首鼠两端”一词,课本注为:“也作‘首施两端’,比喻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决。首鼠,首施,都是首尾的意思。”此注意思是对的,但应删去“比喻”二字,因这里不是用的比喻义。由张寿康审定、水利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词语集释》(以下简称《词语集释》)高中第四册注为:“指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进退无据,瞻前顾后,疑虑不决的样子。”将“首鼠两端”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