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午第二节没课,我走进四年级一班教室。这是一堂语文课,田老师正上新课《猎人海力布》。教室里没有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甚至连幻灯机也没有:身材魁武的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行清秀的粉笔字:《猎人海力布》。在学生读课题后,田老师开始提问:“想不想知道海力布?”“想知道他的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讲了自己学习的要求。老师简述文体后告诉学生,文章会告诉我们。学生读文。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编现行高中语文第四册《科学的春天》一文提到过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编者把“头悬梁,锥刺股”解释为:“战国时苏秦刻苦读书的故事。他把头发系在梁上,用锥刺股,克服疲劳,坚持学习。”这说法是不确切的。苏秦苦读在古书上只有“锥刺股”的记载。《战国策·秦策一》写道:“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至于“头悬梁”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送”的由头:在去年的《语文报》上,我们刊登了一份《语文世界·红A版》“快乐大赠送”的启事。内容很简单:只要老师们提供一个“教师资格证”的复印件,我们将会赠送老师们半年的《语文世界·红A版》。启事登出之后,老师们将信将疑———真的有这么好的事?但近千名老师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寄来了“教师资格证”的复印件,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也由学校开了证明寄来。我们为这些老师们寄出了我们的《语文世界·红A版》,并在寄了三期以后,又给老师们寄了一封信,表达了我们愿意和他们真诚交友的愿望,并诚恳地向他们征求办…  相似文献   

4.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把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沉入水中,再往上提,直提出水面,看看有什么发现。   一、谈话导入,共商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捞铁牛》一课。第一段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话是什么 ?   (学生回答后,齐读:“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呢 ?   生:和尚是怎样让水把铁牛送回来的 ?   生:他为什么要这样捞 ?   师:好,我们就来探究这两个问题。老师有一个要求,学完这一课,同学们回去后要把这…  相似文献   

5.
刘家国 《云南教育》2005,(14):35-36
课堂上,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插曲”:“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老师,我还想补充。…‘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这使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尴尬。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理解的课堂,教师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纲要》伴你走向“而立”之年徐庄王同学:老师,我们几个同学讨论了一个问题: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纲要》与我们中学生有什么特殊关系,我们想跟老师交流交流看法。老师:那太好了,我也正想对你们提一个问题呢:伴随你们走向“而立”之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中...  相似文献   

7.
一天,一位小学生对我说道:“我们老师好不公平哦!”我问道:“为什么呢?”孩子说:“我们老师罚这次成绩考得较差的同学去扫地,他们本来就没有学习好,扫了地就更没有时间去复习了啊,还怎么学习得好呢!”在我们老师看来,通过惩罚来教育学生是再正确而平常不过的了。但是幼小的学生心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师生心理的巨大反差怎能不使我们的教育结果低效,甚至是适得其反呢?  相似文献   

8.
案例一:口头评价——公开课上,成绩较差的欧红同学举手回答了问题。老师说:“回答得好,你真能干!”接着转向大家:“今天的学习,大家表现不错,老师提的问题就连平时成绩最差的欧红同学都回答对了,让我们用掌声向他表示鼓励。”  相似文献   

9.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难点和疑惑不解的地方。这时,我们就去请教老师,但是,老师不在怎么办?有些问题老师也解答不了,又怎么办?我们就可以去请教另一位“老师”——工具书。我们中学生手头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能解决一些常见的字、词、成语的问题,但它远远满足不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要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  相似文献   

10.
任洪老师执教的《一天的食物》一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是想办法让学生乐于做“记录活动”。如:“今天的早餐大家吃得很丰富……你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怎么交流呢?”“对于记录.老师有几点要求。第,要求真实,科学家最讲究实事求足,我们不是比谁吃得多,也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光荣。第二,不要漏下.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相似文献   

11.
问号是聪明人的拐杖,是聪明人取得成功的好帮手。老师经常说:“如果想成功,就要学会对自己提问题。问得越多,你懂得的也就越多;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那么到最后会一无所获。”人总会有缺陷的,离开拐杖,走起路来就会感到困难,而问号就是我们的拐杖。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要把“为什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这样,你才会学得主动,才会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听了《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执教老师问:“同学们认识钱吗?钱的单位有哪些?”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当然,多数学生回答的是“元、角、分”,但有的学生却说还有“毛”,话音刚落,同学们哈哈大笑,连多数听课的老师,也以为可笑。授课老师立即纠正:“毛”就是“角”,不能说“毛”,只能说“角”。课后,听课老师一片哗然。“角”能不能说成“毛”?老师们竟然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联想到:1995年我带领学生参加了一次数学竞赛,考试内容是看电视答题,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全国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其中有…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弄清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并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梅花魂》。请一位同学读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节课我们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   生:要知道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 ?   生:要搞清楚课文开头和结尾这样写的作用,还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说得很好 !老师现在归纳一下本…  相似文献   

14.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5.
王建 《教育文汇》2004,(2):40-42
每位老师、班主任在工作中都会遇到批评学生的情况,但如何批评得恰到好处,既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又不伤及学生自尊,则大有讲究。不久前,有的老师来信询问有没有操作性强的经验、做法可供学习、借鉴。为此,我们编发了《老师,你会批评学生吗?》一文,旨在为解决批评学生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写了《“减负”杂感》以后,感到言犹未尽,似乎还有一些话要说,于是就有了《再议“减负”》这篇东西。这里想重点议一议如何“减负”这个问题。我赞赏一住朋友的一种说法:“减负”不是四则运算。意思是清楚的,“减负”不是简单的加一点什么,减一点什么的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减负”的要旨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我们的学生。此话怎讲?实际上,负担重的本质是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包办代替得太多了。老师把学习的内容分解成若干  相似文献   

17.
何谓“体验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估一估、走一走、看一看、称一称、算一算,实际体验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后者肯定优于前者。这说明:“体验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笔者曾有幸在宁波市万里学校听过金莹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感受很深。这节课,金老师在先分类揭示课题,用三角尺示范画角,让学生初步直观感…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02,(Z3)
浦南中学寄给我一本校刊,其中有不少是中学生的习作,翻看时,被一个新奇古怪的题目吸引住了:《“作文”救了作文命》。到底写些什么呀?我急切地看了下去,原来写的是这样一件事:读六年级时,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开学没几天,老师就布置我们写一篇题为《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我平时最讨厌的就是写作文,想了半天还写不出什么。后来灵机一动:“老师不是还不了解我们吗?抄一篇,老师未必看得出。”于是,趁中午回家,就抄了一篇交差。第二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他劈头就问:“这是你自己写的吗?”我鼓足勇气点点头。“不错!写得真不错!”老师高兴地说。我暗暗高兴,好,没被老师发现。可是,老师还要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作文。  相似文献   

19.
元旦前两天,班里传出一条轰动性消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新年晚会上,班主任老师要和一名同学同台朗诵她的散文《那夜的烛光》。”《那夜的烛光》早在我们班传诵着,同学们不止一次地被那充满浪漫色彩的气氛所打动。老师会邀请她的哪一个“宠儿”呢?我们猜测着,议论着:是班长,还是团支书,还是……一万个没想到,老师竟然选中了我这口齿不伶俐的女孩。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不是开玩笑吧!可我分明从老师的眼睛里读出了鼓励与期待。接下来便是紧张的排练。午饭后,黄昏时,我和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老师经常给我纠正读音,我也时不…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怎样在课堂答问和交流中贯彻这些要求呢?江苏某市某中学初三甲班师生课堂讨论《智子疑邻》(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实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教给我们一些方法。一、围绕中心,由本文理解到接通课外积累。赵老师:读了《智子疑邻》,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呢?有什么想法呢?怎样古为今用呢?学生甲:《智子疑邻》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如果凭感情的好恶去看人看物,就会出偏差,事实上,寓言中的“其子”未必“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