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是古代一位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并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而现代文学史中,有一位在诗、文、翻译、评论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并在处世、创作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的作家--余光中.可从"静"与非"静"、"随物赋形"、以"气"驭文三方面着手,来分析余光中的苏轼情结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诗歌中有一百二十多首有序言,其诗序的实质就是直接以“文”的形式作为“诗”的一部分,就是“以文为诗”。苏轼的诗序内容丰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诗序与诗歌正文在内容、用韵、意蕴、风格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诗歌整体中,超越诗序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意义与审美风格才会呈现出来,诗序只有在诗歌整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功用的最大化。“文”成为“诗”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苏轼就这样以诗序的形式对“以文为诗”作出了发展。而苏轼笔下的诗序之所以有如此风貌,既根源于宋代的文化思潮,也是苏轼精神主体之彰显、内在素质自然流露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一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这样美好隽永的词文,一定要"美教",引导学生联系当时背景,结合自身实际,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来理解重点句段,让学生从文字中感悟,从吟诵中沉浸,悟理,生情,审美。而要贯彻以上教学思想,让课堂真正生成精彩,是要经过几番"磨"课的。  相似文献   

4.
曹丕的"文气说"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等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其独有的审美内涵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内在气质。"文气说"崇尚豪放之气,这与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在特定的时代,"文气说"冲击了儒家的中和之美,它的出现是文学批评多样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论苏轼主气     
学者们从"气"的角度谈论过苏轼本人及其艺术思想,但是对气与苏轼融合成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原因却总是闪烁其辞,隔靴搔痒,不能让人很是信服。苏轼与气的复杂融合状态,实际上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气对艺术生命的概括,尚气的文化背景,苏轼主气的襟抱性情以及气与苏轼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苏轼艺术创作的形神观主要是由"赋形""传神""意气"等组成,苏轼对神的观照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他突出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从气化形神到艺术形神动态转化过程中,苏轼以自身艺术创作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将"神"意化和韵味化。苏轼"文人画"主张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同时揭示了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是苏轼对"形"与"神"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9.
纵观苏轼和魏禧的策论文,魏禧的策论深受苏轼影响,魏禧继承与发展了苏轼的策论特色。苏轼身处宋朝危机四伏之际,魏禧则身陷国亡之期,他们的策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魏禧继承了苏轼策论"文以贯道,经世致用"之目的,据史立论,随机生发,翻新出奇,文笔纵横恣肆的风格特点。魏禧强调为文要"自成一家"、"识力超越",其爱国感情直露,更富战斗性,而且纵横捭阖,恣肆无忌,句法多奇拗曲折。  相似文献   

10.
诗和画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里,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在艺术探索的进程中,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论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文章以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为例,结合他的诗文创作与文论,管窥中国诗画间的"无形"之似:体现在豪放之气,抒情写意,比兴手法,天工与清新等方面的创作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韩愈碑志文在碑志类文体的发展演变历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创新意义,它革新了刘勰以蔡邕碑志文为审美典范的风格范式。其创新表现在艺术形式上体制多变、刻画生动,情感表现上爱憎分明、自然坦率以及以文倡儒、攘斥佛老的新文道观。韩愈碑志文开创的新的审美范式对于后世欧阳修、苏轼、茅坤及桐城派文论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审美本源即"生意",它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自然万物本身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二是主体自身蓬勃的生命精神;三是自然万物之生机与主体之精神相融互契所产生的生命体验及境界.苏轼的审美本源"生意"根源于其对"道"的独特理解:"道"具有不可言说性,因此苏轼以"易"来阐释"道";"生生之谓易",即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体现出来的无穷活力;"易"之运动变化的永恒性和绝对性使自然万物各具形态各有异彩,同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文与可、苏轼二人共同开创了"湖州竹派"。文与可操韵高洁,淡泊功名,一心读书作画,胸有成竹、形神兼备的墨竹画法令苏轼无限钦佩。高风亮节的文与可和内心纯净的苏轼彼此相知,互为知己,惺惺相惜。他们以诗文书画相交往,彼此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创造了无数个快乐的时刻,让日常的琐事充满了笑声,让生活变成一种享受,从而也铸就了二人之间永恒的友情。  相似文献   

14.
一宋仁宗嘉祐六年(1601),苏轼应制科试,写了《御试制科策》,引《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全面地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仔细考察苏轼的这篇制策,我们可以发现,它和王安石的变法,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在富国强兵这一点上,二者的意愿和指归是相同的。苏轼指出,北宋军队是“盗贼攻之而不能御,戎狄掠之而不能抗”,将不专兵,军纪松驰,兵士骄惰,已成积习。对此,苏轼提出改革的办法是“定军制”“倡勇敢”,  相似文献   

15.
张戒与诗味     
张戒是南宋论诗以味审美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认为诗而没有味,便无复可观.他对诗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他论诗以言志为本,又要求志文兼备;他要求诗歌味不可及,又要含蓄有度,写出一时情味;他推重曹植、杜甫以韵以气胜,强烈地批评苏轼以议论为诗、黄庭坚补缀奇字的不良风气等等,从而使他的诗歌审美理论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北宋文学的一位大家,其文学创作兼及诗、词、文等多方面。他的散文创作颇具特色,其中的亭台楼阁记更是彰显出苏轼的写作风格和人生经历。他的亭台楼阁记大多写于其外出任官时期或是被贬授予闲职时期,内容有表现人生哲理、有彰显高雅情趣、有表达政治理念。这些作品在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审美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历来对庄子美学研究甚多,近年来则普遍认为庄子哲学实为审美哲学,因为它特别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庄子之"游"谈起.在庄子看来,"游"乃是一种精神解放,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自由,即审美愉悦.可以说,庄子之"游"几乎遍及<庄子>全书.<庄子>一书的开篇即为<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的思想贯穿着庄子的全部神思.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的解读和探究,既有"气"独立出来进行哲学或是文学创作论上的溯源和分析,又有对文学创作之中养气的方法进行拓展性的挖掘。但从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基本价值立场和取向出发,《养气》篇则侧重于从文、赏文和为文的统一性上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以人为主体的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意趣,也就是一种"虚实"审美思想上的统一,亦人身体之本器(素心)与文道在审美层面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刘基<郁离子>一书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诸子的辩证思想,为我们构设了一个诡异奇幻而又充满哲理思辨的文学世界.刘基以辩证思维入文,全书"辩博奇诡",又"不失乎正",充分展示了奇正相生、理用相融、虚实结合、理明气昌等艺术审美特色,系有明一代"子书之第一流", 体现了中国文化以形见理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西陂类稿》是宋荦晚年自订其一生著作的总结集。以"西陂"为名约有三义:对故土的眷念、对苏轼的欣慕以及尊康熙之御书。《西陂类稿》编辑成书以后,共有六种版本相继出现:康熙五十年宋氏家刻本,康熙间宋至等补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光绪四年吴元炳重刻本,清抄本,民国6年宋氏重刊本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