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位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干事向我诉苦,说他两个月内。先后给编辑部投了十几篇稿件,而且打了不下于10个要求“照顾”的电话,没想到连一篇稿都没发表。随后.他又给编辑寄去一些特产,没过多久被退回来,稿件还是一篇没刊用。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两年来,已被采用稿件130余篇。在写作实践中,我摸索到提高稿件采用率的四个因素: 一是抓住报道“点子”。如抓住了报道的“点子”,稿件可谓成功了一半。比如近年来,企业竞争激烈,我乡某企业的厂长由于能力有限被精简下来了,他很苦恼,说面子丢尽了。我便抓住这个“点子”,写了篇评论《丢官未必丢面子》,很快在《徐州日报》上发表。二是舍得“割爱”。一些同志写文章,因绞尽  相似文献   

3.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每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细心地听取被采写者的意见。我曾采访过一位助理工程师,用微机控制百吨锅炉节约原煤的事。写稿时我为他加上了一段“闪光”的话,文章发表后,他感慨地对我说:“本来这是篇好文章,可你加上这样一段我没说过的话,就显得多余了”。我十分尴尬。至今想来,都是一件憾事。打那以后,我坚持每写完一篇新闻稿,都要让被采写者亲自看一看。再有就是不能强人所难。去年夏天,我采访了我厂一位优秀青年工程师。他谈到,我迷上了革新,竟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一位爱好业余写作的好友写了一篇稿件。我阅后,认为稿件有些松散,文字不够洗练,字迹比较潦草,建议他再反复修改后(?)写一遍,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嗨!下那么大功夫干啥,反正编辑还要把关。”闻之,我不禁为他这种马虎态度而遗憾! 诚然,通讯员寄往新闻单位的稿件被采用时,碥辑是要修枝剪蔓、精雕细刻,严格“把关”的。但是,作为通讯员将“矛盾”都交到编辑部,是很不足取的。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  相似文献   

6.
杨捷同志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选集出版前夕,他带着终审的“清样”约我为它写序。我感到欣慰,也觉得不安。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为我省一个又一个优秀中青年记者脱颖而出,为他们的作品一本又一本结集出版,感到由衷高兴。令我不安的是,新华社社长穆青为杨捷新闻作品选集题词:“记者的报告”,著名记者海棱为杨捷同志题词:“人民记者”,这些名流、权威的笔迹,无论是对杨捷的作品,抑或人品,都做了高度评价。再让我步其后尘,提笔作序,实感为难。但是,读着那一篇篇激情横溢,文字清新、朴实、优美的作品,却使我思绪绵绵,心潮浪  相似文献   

7.
说来惭愧,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并不是我苦思冥想写出的文章,而是别人替我“代挂”的名。然而,却是这“挂名”的第一篇使我义无反顾地踏上“爬格子”这条道路。刚当报道员那阵子,对一切事都感到新鲜,往往是一天投出四五篇稿件。只图数量而不求质量,到头来投出的稿件都是“泥牛入海”。后来,我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彻底弄清通讯、消息、报告文学与一般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概念,写出的文章也不急于发了。  相似文献   

8.
难忘的工作总结上月底,播音组开会总结了5月下旬的工作,每个人都写了《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送编辑部主任温济泽同志看后,今天退回来了。温济泽同志患有很重的肺病,经常发烧到39度以上仍然坚持工作。有时医生不得不“命令”他休息几天,但有重要会议他还带病参加,有重要稿件他还亲自审改。他是我们的领导,参加革命的时间早,年龄又比我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朱必义印象     
前不久,在“怎样办好新疆日报”的大讨论发言中,举了朱必义的例子,说他是一个埋头苦干的执著的充满敬业精神的“写稿机器”,还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新闻稿”这样只在某种意义上达意的话形容他。我公布了他去年的工作成绩:采写了108篇新闻作品,平均每周两篇还多点,其中半数为深度报道或通讯,近四分之一在编辑部评为好稿或表扬稿;此外还编辑了10来万文字的新闻稿,组了11个版面。我有点儿感叹地说:如今像这样高产而优质的记者是越来越少了! 没有想到,与会者都很注意地听我讲这个例子,并且由此更广泛地引出了关于人才、价值、机制等一连串的话题。一位编辑当即问我:写一篇介绍朱必义同志的文字如何?我含含糊糊答应下来,过后想了想,觉着记者写记者,正儿八经采访他,他会很别扭,说不定给你一句“拉倒吧!”新疆日报每年都要从编辑部抽记者下乡驻站。  相似文献   

11.
1987年盛夏,我从宝鸡回陕西日报社。一天天黑,我看见王安民和爱人在院子乘凉,他在一架竹躺椅上仰躺着,爱人手单拿着把竹扇,陪着王安民说话。我亲热地唤了声:“民兄!”他抓住我伸出的手,握得很紧。我问他:“最近身体好吗?”他苦笑了一下,说:“腰疼,没上班。”见到老友,他很高兴,黑亮的眼睛望着我。看得出他病得很寂寞,很心急。听有的同志对我说,报社为照顾他的身体,让他一天只上半天班。我知道他的秉性,勤于工作,认真负责。他的字写得很好。他编的稿件,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清抄的,标点符号都标得很准。他的字写得很小,很是匀溜,看他的稿子,那真是一种书法艺术的享受。他的书籍也多,特別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著作,比我们的一批年轻编辑记者多。我对医学是外行,听他简单说了病痛,我也分析不出个子卯。我说:“你甭急,好好看病。”正说话间,由报社刚调到省教育厅工作的杨建国同志也来了。王安民和杨建国是好友,亦是同学,两人玩笑了一阵儿“野话”,我同杨建国便和他告別了。临走,他又一次握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经常给新闻单位投稿,每次都贴足邮票。听说投稿可以不贴邮票,可我又不敢不贴,怕被退回来误事。请问是有这样的规定吗? 张忠义张忠义同志: 对你提出的给新闻单位投稿是否贴邮票问题答复如下: 按邮章规定,寄给报刊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稿件作收件人总付邮费邮件交寄,封面上应当注明“稿件”字样,不许夹寄信函。邮局接受这类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朱景和同志在《电视研究》1991年第6期发表题为《谈纪实性与戏剧性不可相容性》的文章指出:纪实性与戏剧性不能相容。文章说:提出“纪实性电视剧”和“电视报道剧”这个品种名称的同志,主要根据是几部比较成功的现代生活题材电视剧。文章指出:这些作品的取材途径和社会效果是一回事,它们的属性名称是另一回事。问题在于“戏剧”  相似文献   

14.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工作时,急于想让稿件上广播,登报刊,不能正确对待退稿。接到退回来的稿件,就往烂纸地里一扔,认为自己写的稿子,给退回来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去年五月初,我采写了一篇反映一些农户乱占土地盖房子、滥用耕地建砖窑的稿件,寄给《徐州日报》,没几天就给退回来了,我又分别投给电台和报刊,结果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不过《新华日报》编辑部在退稿中附了一个便条:“希望你能从更深的角度去挖、去写,如报道地方政府是如何采取措  相似文献   

15.
秦牧同志有篇短文《校雠之难》,是讲校对工作的重要性的。他提出:“总编辑起于校对”,说:“假如说‘宰相起于州郡,将帅起于卒伍’,那么,我想,说‘总编辑起于校对’也未尝不可。”这个看法极有道理。各报社每年都要添些新人。他们新来乍到,一切生疏,从何处入门、起步?干校对是个好办法。校对每天要校阅大量稿件,什么样体裁的文章都有。看得多了,对各类新闻作品的写法,只要留心比较,就能摸到些“诀窍”;如果  相似文献   

16.
许多小说作者,很不愿意听到人说“你写的那个主人公,好象在什么作品中见过。”许多作画的人,也很厌恶别人说他的作品是“比着葫芦画的瓢”。记者采写的稿件呢,同样怕别人说和某篇报道雷同,提的问题、写作手法,好象是从哪里“套”来的。当然,模仿也是一种学习。但太热中于这种学习,就妨害创新。现在,各种报纸,大家都在摸索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7.
离休老干部茹捷军,今年被开封市新闻通讯员协会吸收为会员。老茹同志,解放初期就开始给几家报刊和电台写稿。一九八零年离休后,他“离而不休”,认真读书,调查研究,写出了许多新闻稿件和其它文章。他写的《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曾投给六七家报刊虽都退回来了,但他看到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文学家,一篇文章一连被十五家出版社退回,仍投给第十六家出版社,终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部队的业余报道员,爱好影评写作.入伍三年来,写影评稿件不下五十篇,却都石沉大海.我曾为此苦恼过,怨恨过,并发誓今后再不写影评了.看了《新闻与写作》“影评漫笔”的文章,我找到了影评稿件不被采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影片看得不透,没有抓住其评论要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我写影评稿的信心又大了.部队看了电影《希望这不是真的》以后,我便试着写了一篇观后感《记取“失火”的教训》,寄给《电影宣  相似文献   

19.
“他姓牛,也真象一头牛”.凡是和正阳县委原通讯组长牛林同志接触过的人,大都这样说.不过,有的说他象“老黄牛”,也有的说他是头“老犟牛”。(一) 在牛林的工作成绩档案上,有这么一段记载:连续六年被评为驻马店地区新闻工作模范,五次荣获县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1984年被河南日报授予模范通讯员称号。几年来,每年平均发表稿件145篇,其中有近20篇稿件荣获省、地级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20.
前年,我到广州时,曾向一位办文艺期刊的朋友提及一个藏怀已久的问题:“据说原《佛山文艺》副主编戊戟的武侠小说在广东读者群中很有影响,有一家期刊试着不发他的作品,结果这一期刊物就很难卖出去,有没有这回事?”朋友答:“戊戟的武侠小说在广东很有影响,这是大家公认的,最近他还荣获了广东通俗文学奖呢!但说不发他的作品,文艺刊物就发不出去,倒没有这回事。不过,戊戟的武侠小说,带活了包括《佛山文艺》在内的广东几家文艺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