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异读不辨义的异读字,文章举例分析常用异读字中产生不辨义异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异读字读音的历史层次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对普通话中“龟”、“行”、“虹”、“度”、“熟”、“色”、“茄”等七个异读字性质和形成时代进行了考察,借以说明。普通话的异读字及其异读产生的历史时期不同,形成的原因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语音层次和复杂的话音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广韵》中反切声相同或相通、韵同、调不同的异读字共1694字,本文对这些字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平上去入四声之间的相转证明了古有四声别义;第二,我们推测,《广韵》异读中平去相转但又不辨义的字可能与方言有关;第三,浊上变去,这一语音演变的规律,揭示了《广韵》中包含有时音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异读?人教社版高语一册知识短文《诵读的要领》解释说:“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这是对于异读字的一般特点的通俗的说明,不是定义,不能据此将多音字一概视为异读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部分开宗明义:“本表所审,主要是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例如:‘和’字有多种义项和读音,而本表仅列出原有异读的八条词语,分列于hè和huo两种读音之下……其余无异读的音、义均不涉及。“和”是多音多义字,但并不就是异读…  相似文献   

5.
汉字,基本属表意文字,一个字往往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其中(特别是古汉语中)也有些字,存在着多音的现象,并且由于读音的不同,这个字(词)所包含的意义也就有所不同。所谓“变一声,即易一义”(明袁子让《字学元元》)就是指的此种情况说的。这种一字多肯的现象,过去人们称之为“字音异读”、“别义异读”、“音随义转”或“破读”。  相似文献   

6.
《辞源》中“ ”字cong音下辖有疾容切、疾用切两个不辨义古音。借助《广韵》、《经典释文》对“使”字cong音的注音、释义,能证明《辞源》中“使”字cong音下的疾容切与疾用切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两古音,不应处理为不辨义,也不应与zong音似用切简单归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所谓异读,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如“骑”既读qí(其),又读jì(济);“乐”既读yuè(钥),又读lè(勒),还读yào(要)等。之所以要异读,是为了区别词性、词义,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而不是追求读古音。在今天大家都用、都懂的读音,就没有必要去读古音。如“叶公好龙”的“叶”,就无须要读she。为异读而异读,不仅不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意义,反而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今天,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区别词义为了区别词义和词性,有些字往往须异  相似文献   

8.
一、一个汉字有多种读音,这种字通常叫多音字。多音字不同于异读字。异读字虽也一字多读,但这多读是不受语言环境制约的,不管读哪一种音,意义都一样(如“跃”过去是异读字,可yuè、yào两读。今已规范通读为yue)。多音字的“多音”是相对的,是就该字不与别的任何汉字组合而孤独地存在时说的,如果它不负“使命”,表示某一语素并记录和传  相似文献   

9.
谈异读     
有些字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读音。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读音有异,而意义不变,称为“又读”字,这往往是书读和口读的不同,或者本为异读,后来約定俗成仅存一读;一种是异读即异义,义随音转,称为异义异读字。这里谈的是属于后者。教学和阅读时必須明了字的异读,这样才能正确地传授知识,才利于理解文意;而口头表达中更要使用正确,否則就有碍于相互了解语意,不利于交流思想,相互交际。异读字在古典作品中,尤其先秦古籍中数量特大,而现代汉語中也为数不少,常见的也有三百余字。我們必須重视这种語言现象,具备这方面的文字知识。现代汉語中的异读字,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例如:“长”字,在“长短”中读cháng,在“成长”“长幼”中读zhǎng;“重”字,在“轻重”中读zhòng,在“重复”中读chóng;“传”字,在“传記”中读zhuàn,在“传布”“传奇”中读chuán;“盛”字,在“盛饭”中读chéng,在“盛大”“姓盛”中读shèng;“弄”字,在“玩弄”“弄好”中读nòng,在“里弄”中读lòng。一种情况是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例如:“落”字,在“落下东西”中读là,在“降落”“落后”中读luo;“露”字,在“暴露”、“露水”中读lù,在“露头儿”中读lòu;“核”字,在“核心”“核定”中读hé,在“杏核儿”中读hú“还”字,在“还要”“还不来”中读hai,在“还家”中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手段。要正确朗读文言文,必须读准字音、处理好节奏停顿及语调语气等。其中,读准字音不仅要认准生字,而且要注意常见字的“异读”现象。所谓“异读”现象,即一个字有几种读音。如何选择“异读”字的正确读音呢?应根据语境(主要是字义)推敲。文言文的字音“异读”,有以下几种情  相似文献   

11.
4月13日,山东省临沂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观摩了《卓越的科学家兰可帧》一文的授课模式。授课老师在板书课题后,特别纠正“卓”字应读为“Zhuo”,声调为一声,不能读成二声。说着将声调标在字的上方,并让学生把声调标在课本上,学生都按老师的要求做了。听至此,笔者感慨良多。岂不知,“卓”(Zhuo)字自1985年12月27日起就应该读成第二声“Zhuo”了。为什么还会在语文教师中出现这种错误呢?这还要从异读词及异读词的规范谈起。如果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形式并不代表不同的意义或具有不同的作用,只是同一个词的异读,就叫…  相似文献   

12.
汉字有一字多音现象。所谓异读字,是指与常用义的读音不同的字,古代汉语中,有些字用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同,其读音也随之不同。古人常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例如:“王”,读wáng,名词,帝王的意思。而《陈涉世家》“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应读wàng,称王的意思。一般说来,后一种意义和读音,是从前一种意义和读音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王德山 《学语文》2004,(2):46-46
在古代汉语中,破读又叫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是三种异读情况之一。它是通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区别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具体说来,又分三种类型。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破读例如“王”字,在古文中通常是作名词用,读阳平w偄ng,表“帝王”“国王”之义。如果当动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广播电视、广告,还是教学等都经常会碰到读错字的现象。在这些读错的字中很主要的部分是异读词。本文从异读词的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内部规律。在全面认识异读词的意义的情况下,提出了读准异读词的意见。这对读准异读词,纯洁语言,增强语言的交际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成语中存在“异读”现象,这些“异读”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影响极大。成语中的“异读”可分为四类:专名异读、通假异读、异义异读和易性异读,每类异读均与意义发展、解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文白异读的处理上,《汉语大字典》“差”字的音义有以下两点不足:义项缺漏,例证与音项不合。通过几部字典的比较,指出当前字典里文白异读字处理上的不足:注音不统一。并指出:现在的文白异读字是个封闭的词群体。数量不多,宜标明〈文〉〈白〉之别。  相似文献   

17.
异读合成词在训诂学上的运用陈鸿儒异读合成词指汉语中这样一种双音词:它由某一单音词的两个不同读音组合而成,它的意义就是具有这两个不同读音的那个单音词的意义。比如能耐这个词,其中耐字记录的是能的另一读音,能耐由能的"能"、"耐"两读音组合而成,能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了解文言文异读的三种类型。文言文的异读有三种情况。1.破音异读,即通过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字的不同词性和意义。2.通假异读,即甲字通假乙字时。读乙字的音。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保留古音,应按传统或习惯的音去读。(有人把多音字称为多音多义异读) 掌握文言文诵读的要领。包括读准字音。即读准破音、通假和古音三类异读;读清句读,即需特别注意句子中无标点处的停顿;读出语气,即诵读时要特别注意词的感情色彩、句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诵读出它们特定的作用来。  相似文献   

19.
陈千里 《学语文》2013,(5):64-64
“冠”有两个读音,一个读“guan”,一个读“guan”。《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收了这个字并进行了审定,说明这是一个容易误读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冠”的读音是这样审定的:(一)guan(名物义),例如;冠心病。(二)guan(动作义),例如:沐猴而冠,冠军。“冠状病毒”的“冠”是名物义,应读guan。  相似文献   

20.
异读是指一个字在习惯上具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异读词既包括习惯上有异读的词,也包括有异读的、作为多音节词中语素的字。如“谁”即读shuí,又读作sheí,“ 波浪”中的“波”既读bō,又读作pō。异读词不等同于多音多义字,对异读词的整理审音是以词为研究对象。并不一定涉及多了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义项。 普通话中异读词的存在,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汉语语音的规范化,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一九五五年,国家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从六三年到八五年分几个阶段对普通话的异读词进行了审音整理,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异读词的审音整理对现代汉语语音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对《审音表》中的部分非统读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整理合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