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光明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1):60-62,84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代表北方语言特色的重要文献。在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上,从结构形式、结构成分、语义关系等方面对《水经注》的“是”字判断句进行考察和分析,一方面它继承了上古汉语“是”字判断句的语法特征,另一方面它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是”字判断句的鲜明特色,反映了它在南北朝时期的基本面貌及其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著作《墨子》记述了他周游列国,宣传墨家思想和主张,人人要相爱相利,社会要避免战争.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即大家都象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人不分贵贱,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兼爱"、"非攻",是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墨家学说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职大学报》2015,(2):125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其著作台编为《饮冰室台集》。梁启超先生还是二十世纪墨学研究的开拓者,著有《墨子之伦理学》、《墨经絞释》、《墨子学寒》等墨学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4.
对《论语》"为"字进行了穷尽性的研究,归并了"为"字的各种用法;以"为"的本义为基础,分析"为"的各个义项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为"字的语法化,尤其是其语法化的原因、条件及语法机制在语法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词义的发展,服务于汉语语法史研究、辞书编纂和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5.
马吉芳  黄丽娅 《职大学报》2009,(1):12-13,31
郭沫若对墨学基本上持全盘否定态度.本文拟就墨子"尚同"思想,提出与之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通过以<墨子>文本本身,来论证郭沫若认为墨子的"尚同"是极权政治并以"王公大人为本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对研究当时的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其中的"以"字进行考察分析,对其用法进行分类研究,以展现出"以"字在《左传》中的语法面貌。  相似文献   

7.
白兆麟的文法学代表作有《简明文言语法》和《〈盐铁论〉句法研究》,《文法学及其散论》是他的文法学论著集。白先生积极参与教学语法研讨,坚持以"句本位"研究文言语法,并不断吸收、借鉴语言学新理论、新方法,使之融入自己的语法体系,在古体诗词的语法分析和专书句法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可谓是教学语法学的继承者和拓展者。  相似文献   

8.
兼爱理想贯穿墨子学说.墨子提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道德原则来正确处理群己人我关系,以提高社会整体道德修养,这于现代道德建设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墨子在道德评价中所采取的志功合一的标准也是值得借鉴的.墨子兼爱不仅是一种理论理想,更注重践行,其"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行为准则和"自苦为义"的精神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该大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9.
对《墨子》中的三个主要宗教概念——“天”“鬼”“帝”进行探析.以李绍崑英译本为例,指出将三者分别翻译为“Heaven”“Ghost”与“God”是对原作概念的变异,并从译者的文化身份、中英两种语言差异及其《墨子》译介的短缺等方面分析其变异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用西方学术框架整理国故,而墨子的"尚同"说,常被学者们解释为"专制主义",进而被称作中国历史上"独裁与暴君的始作俑者",受到严厉的批判.事实上如果把"尚同"学说置于墨子自身的"治道"理论框架之内,墨子"尚同"之说论及了基于共享价值观的组织整合与组织管理原则;而墨子时于"义"的设定,构成为"尚同"之说的正当性基石.  相似文献   

11.
论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在中国文字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六书故>中,戴侗较早地运用钟鼎文并综合文献材料指出了<说文>的许多不足.他称引大量<说文>异本资料以订正文字,改变了<说文>的分部,创立按类编排文字的新体系.他还从文字实际出发,探讨传统"六书"理论,创立了新说.戴侗的<说文>研究对<说文>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和谐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老子>文本里,老子对和谐精神有着深刻的体悟.这体现在老子对万物的生成发展、人生的修身立命、社会的安定公正以及失去和争取"和谐"等问题的思考上,尤其是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和谐是老子哲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生态美思想--孟子、庄子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孟子以生态美比喻人性善,认为生态美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生态丑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生态美的特征是绿色,其本质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保护生态美,就必须制止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庄子力图摆脱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局限,强调"无用之用"和生态美的超功利性质,主张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并无意中揭示了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和自由的本质属性.同时,庄子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天生万物,本无贵贱,都有同样的生存发展权利.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一书文约意丰,晦涩难解.从道之有无与器之有无两个层面对老子"有无相生"的现念作出分析.指出应该从时间与空间、道与器的双重角度来理解老子这一思想,或许可以更切近老子玄奥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墨子》由五大部分构成,即墨经、墨论、杂论、墨语和墨守。墨学研究方法,是在墨学对象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现代科学的元研究。这是当前墨学研究推陈出新,质变转型,飞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于 2 0 0 1年出版《墨子间诂》新点校本 ,与 1 986版点校本相比 ,点校质量有明显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标点方面存在着不当断而断、当断而不断、标点不确、不明引文起讫而误、体例不一等不足 ;文字方面亦有诸多讹误之处。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传统心性之学是朱熹心性理论的基本来源,朱熹在继承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中有关心、性、仁的思想,并通过对"情"的张扬与性情对举补充了汉唐儒学心性论的不足,通过《易》、《学》、《庸》等传统经典的心性启示,建构起"性与天道"的圆融体系,为儒家的道德人性论寻找到了形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流行于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的养气说,特别注重勇气的培养。漆雕开、曾子和子夏等人的养气说,皆是以孔子的义勇观为基础的。告子将“义”外在于养勇活动,而孟子则主张“集义”应当内在于且优先于养气的过程,体现了养义之勇与培养血气之勇两条路线的对立。从公孙尼子开始,养气说开始与人性论发生紧密的关联,而着重关注身心的和谐问题,并以“中和”为其根本原则。世硕则更进一步,将养气说转进为养性说,而突出了本性善恶的养护问题。孟子集养气说与养性说两大传统于一体,在性善论的主张下特别表发了“操存”与“扩充”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汉代经学式微之后,以老庄哲学为体的魏晋玄学思潮兴起.玄学的盛行,使人们精神为之解放.士人崇尚自然、赏会山川,品藻人物、挥尘谈玄,其艺术审美取向就是"尚韵".尚韵书风是其心迹外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20.
世人多谓孔子姓孔,根据上古三代的姓氏原则进行追根溯源,认为孔子应该姓"子","孔"仅是他的氏号。然后对孔子氏号——"孔"之来源进行分析辨证,指出孔子之"孔"当源自其六世祖孔父嘉。据《说文》"以字连父"的记载及"春秋时名嘉者字多孔"的现象,排除"孔"乃孔父嘉"赐号"和"为名"之说,认为孔子之"孔氏"取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