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学问:《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它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色?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平实。如果在平实的基础上再生动形象一些,当然更好。《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特色是生动形象,从标题以“大自然的语言”比物候现象就可看出。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集中表现在开头两段文字中。先说第一段。本段写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立春过  相似文献   

2.
说到说明文,也许有人觉得有点"乏"。其实,根据事物的特点,说明可以用平实的文字,亦可以用文学的笔调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如布丰的《松鼠》等篇。后者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对事物的特征加以扩展,寓说明于叙述、描写之中,以取得形象生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课程标准》5~6年  相似文献   

4.
第二册第六单元共包括四篇文章:《驿路梨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除第一篇为记叙文外,其他三篇全为说明文。 为什么本单元要将两种不同文体的文章混合编排呢?不妨让我们揣摩一下编者的意图。“单元提示”中谈到:“记叙文或说明文,往往不是单一运用记叙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不难知道,要写好记人叙事的文章,往往要动用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五单元中的“叙述与描写”;本单元《驿路梨花》中的“叙述与抒情”。同理,要写好说明文,也不仅仅只是说明一种表达方式,它还得兼用其他,或叙述,或描写,如本单元中的三篇说明文即是如此。不过,从本单元中的四篇选文看,尽管文体不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是一致的,即让  相似文献   

5.
<正>【聊一聊】说明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接受,而平铺直叙的文章,是很难让人提起阅读兴趣的。因此,写说明文除基本要求如准确、清楚、简明、生动外,还要讲究生动形象。应当指出,说明中的生动形象与记叙、抒情中的生动形象是有区别的。记叙文的生动形象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通过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而说明文的生动形象只是为了把说明对象描述得更通俗、更浅显、更易懂。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语第六册(人教社中语室编著)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一文,在认可“记叙”“说明”“议论”“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之后写道:“此外,有一种意见认为表达方式中还应当包括描写,我们没有采纳,因为描写总是附丽于记叙、说明和抒情,只不过写得细致生动些罢了,算不得独立的表达方式。”究竟“描写”算不算“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否应当包括“描写”)呢?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好办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妨先考察一下学术公论和写作实际。  相似文献   

7.
要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必须根据文章中心,安排好详略,写好重点段。笔者在实践中抓了以下四步,收到了实效。定“点”要指导学生写好重点段,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何为重点段,引导学生正确确定重点段,从而使学生在动笔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所谓重点段,也就是最能反映文章中心的段落。可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来确定文章的段落。如:指导写《放风筝》,首先让学生明确“放”应是  相似文献   

8.
〔了解编排意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最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由此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  相似文献   

9.
<正>【概说】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  相似文献   

10.
【指导】要写好说明文,首要的一点是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所谓“顺序”,就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初学写作说明文,经常不知道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没有秩序,也就显不出顺序来,别人看了一塌糊涂。这就表明你的说明文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11.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的关键,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比如《活板》一文中,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个“活”字,将“活板印刷”和“雕板印刷”区别开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好说明文呢?  相似文献   

12.
王平同学问:“《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有许多描写,这些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说明服务的。首先,说明文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为目的,记叙文则以记人叙事为目的。说明文中描写的作用,使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显得更清楚,更明白,以利读者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记叙文借助描写,使所描述的景物显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以感染读者,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作文训练中,首先要做到内容具体。就是要求学生在观察并积累了写作素材之后,要善于“描写”。所谓的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和景物的状态具体写出来,让读者读了,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如何描写才会形象生动呢?我认为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 学会观察方法。要提高习作水平,务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而课文又是最好的范例。学生通过一篇篇精美的范文学习,可以不断地从中受到启发,体味人生、生活,积蓄观察方法。例如教《观潮》一课,…  相似文献   

14.
【借鉴与提示】 说明文往往以平实、简明见长,但也并不尽然,有些说明文寓说明于描写之中,把描写作为说明的一种手段,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感染力,又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晋祠》一文就是典型的实例。我们不妨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15.
一、观其大略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  相似文献   

16.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形式、成因、关系、功用等为主面目的的文体。阅读说明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它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的个性、特殊性,在阅读说明文时,只有把握了这一特殊性,把握了其本质属性,才能弄清楚所要说明的事物。如阅读《中国石拱桥》,首先就要把握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因为这一特征是全文说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正>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说明文,那么,什么是说明文呢?我们又该怎么写好说明文呢?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作科学的说明。说明文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误认为说明文是不讲究文采的,只要平铺直叙,介绍事物、说明事理即可。其实,“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叶圣陶《文章例话。)那么,怎样才能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呢?我以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趣”从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而来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会使文章生动形象。如《看云识天气》开头写道:“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家张寿康先生曾指出,说明文“干枯乏味”使得有的教师“不愿教说明文”。而教师埋怨学生不乐意读写说明文之声也常有所闻。怎样使学生乐意写说明文?或者说怎样使说明文写得生动些?叶圣陶先生在《文章礼花》中说:“说明  相似文献   

20.
描写,是把某一对象(人物、景物或场面)的状貌、情态,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给读者。它是记叙类文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表现法,就是在以抒情、议论、说明为主的文章中,它也常常作为一种辅助的表达手段,下文以文学作品为例,着重谈谈景物描写的技巧和方法。一、确立观察点,顺序要清晰观察点的确立决定景物描写的层次和顺序,所以处理好景物(景点)与观察点的关系,是写好写景作品的关键。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写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同一景物,观察点不同,获得的印象就不一样。同是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