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潘昕彤 《大观周刊》2012,(30):35-35
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特吕弗的自传性电影《四百下》、《二十岁的爱情》、《床第之间》等影片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其中《四百下》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标志着"新浪潮"作品被评论家承认,成为新浪潮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是艺术电影史上一座丰碑。本文以《四百下》作为起点,从特吕弗出发,探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艺术理念与时代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4,(32):69-69
★《大事件》香港金像奖导演杜琪峰的最新作品,由陈慧琳、 任贤齐、张家辉主演,是首部应邀参展戛纳电影节的香港警匪片。《大事件》在戛纳放映后,一向挑剔的西方影评人竟找不出什么瑕疵,更有甚者惊叹曰:“这是我看过的香港最好的类型电影。”★《忘不了》张柏芝为了突破自己,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母亲。该片由尔冬升执导,刘青云与古天乐加盟。张柏芝最终凭借此片荣获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影片还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奖。★《大丈夫》 以香港夜生活为题材,是一部 关于偷情和夫妻关系的喜剧 片。曾志伟称之为《无间道》搞 …  相似文献   

3.
时尚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2004,(19):72-72
张曼玉:封后戛纳 香港影星张曼玉凭借在前夫法国新晋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的影片《清洁》中的自然本色表演,获得第5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最了解她的男人为她拍摄了属于她的电影,并给她带上了凤冠。”这是影评人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新闻人物     
中国电影演员巩俐将出任2000年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选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西方重大电影节活动中荣任评委会主席一职。由巩俐主演、孙周导演的《漂亮妈妈》将在柏林电影节作世界首映。柏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50年,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每年2月在柏林举行。自80年代以来,来自中国的电影作品多次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奖。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影片《红高梁》曾在1988年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电影奖——“金熊奖”,巩俐从此走红国际影坛。张艺谋也曾应邀参加过第43届柏林电影节评委工作。  相似文献   

5.
陈蒙 《新闻大学》2003,(3):43-45
作为八十年代香港喜剧电影的承继者,周星驰已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主演的电影也以“无厘头”的名目赫然成为一种类型电影。在2002年4月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周星驰导演的电影《少林足球》获得七项  相似文献   

6.
论文电影(film essay)是一种另类的电影形式。它针对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中的事件或主题提出观点,电影本身是一个知性的思辨过程。在商业性、娱乐性电影占据绝对优势的香港电影工业中,论文电影开拓了香港电影的另类景观和多元可能性。香港的论文电影呈现两种不同面向。一部分自立于主流电影之外,并与其截然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富于实验色彩。另一部分则与主流电影不乏互动,将商业元素和论文电影的独特风格进行融合,体现了香港电影特有的灵活性。通过细读四部代表作品:旅美另类电影人陈耀成的《大同:康有为在瑞典》,独立女导演麦海珊的《唱盘上的单行道》、新浪潮主力军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以及商业电影快刀手邱礼涛的《等候董建华发落》,全面地呈现香港论文电影的总体光谱。  相似文献   

7.
在陌生而又神秘的诵经声中,在篆刻着六字真言的嘛呢石上,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就这样缓缓拉开了帷幕。影片讲述了藏区一个偏远山村中的小喇嘛回家过年的故事,仅仅三天的时间,从寺庙到村庄,又从村庄到寺庙。在这看似枯燥、线性的叙事时空中,导演万玛才旦以其复杂细腻的感知、内省式的视角,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僧俗相生、平和包容的西藏。影片《静静的嘛呢石》从导演到演员均是藏族人,以藏人视角向观众娓娓道来,触及民族自我,就像王志敏所说:一部少数民族影片所包含的文化须得让该民族的人窥见“自我”,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其他所有非本民族的人都是“他者”。①正是由于这种独到的影视思维,该片一经上映就引起广泛关注,夺得第十届韩国釜山电影节的“新潮流特别奖”、第三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加拿大第二十四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特别提名奖”、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等大奖,并获得了金鸡奖评委会的高度评价:“万玛才旦执导的《静静的嘛呢石》,以真诚的创作态度,朴素的电影语言,形象地展现了藏族宗教世界的日常生活,表现出现代文明与古老宗教的碰撞与融洽。影片风格沉着冷静,叙事节奏自然流畅,意境深邃。”  相似文献   

8.
黄素影 《档案天地》2012,(4):4-6,17
黄素影。1919年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原北京电影制片厂优秀演员。建国前曾先后在上海救亡演剧宣传队、中国艺术剧社、中华剧艺社从事演剧活动,演出过《北京人》、《日出》、《雷雨》、《孔雀胆》等名剧。1949年调北影演员剧团。先后在数十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十八岁走上表演之路,在《吕梁英雄》、《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等几十部影片中有过优秀表演。1984年,黄素影从北影退休。而后的她不但没有淡出荧屏。反而出现在更多的作品当中,《卧虎藏龙》、《手机》、《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第一书记》等一部又一部作品,见证了黄素影宝刀不老的实力。她应该是中国还活跃在银幕上的最年长的电影演员。1993年,她因《天伦》获第三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1997年,获第六届学会奖金凤凰奖;2001年,她因《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获得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2002年获得第六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2003年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2009年第十三届“北京放映”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9.
“政治电影”之说源于1969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是指影片内容多少涉及政治现念从而成为持不同政见者的一种宣传工具。为了表示对“纯粹艺术”的尊崇,各国电影节都曾尽量予以回避。但随着“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愈演愈烈的人权攻势,以评价艺术价值为初衰、旨在推动各国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各种国际电影节已越来越受到政治观念的影响,沦为西方某些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演变”的一张怪牌。一度被中国观众认为是国际影坛获奖“专业户”的张艺谋不久前就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中国电影,西方长期以来似乎只有一种‘政治化’读解方式:不…  相似文献   

10.
热炒热看     
捷克“新浪潮”电影旗手闵采尔的代表作,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在  相似文献   

11.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掀起了法国新浪潮的波澜,这种以表现少男少女青春成长期的影片成为世界电影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特吕弗之后又使用《四百下》中的同一个演员,随着他长大跟踪拍摄了主人公安托万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的四部系列电影。成为电影史上唯一的自传体式的系列成长电影。成长电影始终以人的情感、心灵和思绪作为表现的主体。淡化情节和人为的性格塑造,重视人物性情的自然发展和意识的非理性流露,讲究心灵的节奏,追求画面与音乐的浑然天成,形成了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类型片完全不同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电影形式。在亚洲,受法国新浪潮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过台湾电影新浪潮,香港电影新浪潮、日本电影新浪潮,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掀起的电影语言革命性突破的浪潮。在这些波澜中,成长电影始终是最灿烂的浪花。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新浪网登载了几条消息:“纽约当地时间10月9日晚12 点,张艺谋、章子恰携着影片《十面埋伏》走上了第‘42届纽约电影节’的红地毯,当晚,lincoln center放映厅内1200位观众观看了影片……”;“张艺谋的电影近期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4月,香港导演许鞍华凭借电影《黄金时代》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黄金时代》细致刻画了萧红的一生,影片中再现了民国时代的历史场面和作家群像。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1934年11月30日下午,在上海内山书店,萧红、萧军第一次见到了鲁迅先生。镜头中,二萧隔着书店的橱窗玻璃,与鲁迅先生打了爪照面……余生也晚,不曾见过当年内山书店的真面目,但或可根据有关内山书店的史料和回忆录,来再现和还原内山书店的细节。  相似文献   

14.
武侠电影在香港刚刚盛行的时候,银幕上是一个又一个不死神话般的英雄人物,有着善恶分明的观念。而随着电影工业大规模发展,后新浪潮时代的香港武侠片逐渐衍生出黑帮片、动作片等亚类型影片,对武侠世界中的侠观念进行了较大规格的修整。但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观念的变化自我完善。本文将从人物、事件和社会三个方面,对香港后新浪潮电影中的侠观念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从事电影工作的演员有两种。一种是加入著名的、有组织的、有声誉的电影公司做基本演员,合约签订1年到8年。一种是自由身,专为独立制片公司拍片,或是为大公司客串演出,是以部头(一部影片)签约的。就以香港来说,自从过往的两大电影机构“邵氏”与“国泰”停止拍片以来,就没有公司签约基本演员  相似文献   

16.
武岳 《新闻世界》2014,(6):247-248
"法国新浪潮电影"是继法国先锋派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电影运动。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从而"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7.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相似文献   

18.
香港电影以活色生香之皮相诉尽了风流恣意,被《纽约时报》形容为“尽皆过火,尽是癫狂”。作为一位香港怪才导演,彭浩翔声名鹊起之时,被媒体称为“妖刀”、“新一代开山怪”。尽管他否认自己是“怪咖”,但鬼才“妖刀”之名,贯穿在他电影创作历程之中,成为他作品的烙印。事实上,对于“电影作者”而言,这种烙印是荣光,因为“作者电影论”要求导演的作品具有明确可辨识的个人风格,而彭浩翔电影的烙印就是前面所言之“怪咖”。  相似文献   

19.
王平 《今传媒》2005,(12S):85-91
在国人欢庆中国电影百年诞辰,懂憬它重振光辉梦想时,却迎来了有史以来作秀最荒唐、“电影味”最淡的一届电影节。 商业与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结合被操作手法分离,又无可奈何地被搅到一起。对承办方来说,远不是对一个文化品牌发展的贡献,而金鸡百花电影节本身也在影人和大众的落寞中逐渐清晰其远去的背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的《黎民伟:人·时代·电影》是部有关香港电影拓荒者传奇一生的大型画册,由黎民伟之子黎锡与资深电影工作者罗卡搜集整理而成。书中披露了鲜为人知的一些史料。其中有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天下为公”的题字,过去很多人不知道这四个字的出处,读了《黎民伟:人·时代·电影》这本画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