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秋菊 《新闻界》2006,(4):92-93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卡茨曼又针对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播学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知沟假说,开始关注信息社会中逐渐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信息领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沟现象,特别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信息知识现状令人担忧,若不及时合拢知沟,任其扩散,将对现有社会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关注弱势群体,消除知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从赵滩村信息传播渠道看"知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沟”理论是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信息获得方面的差距,来反观社会的变迁。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社会关注开始转向农村,我们通过考察河北乐亭赵滩村的信息传播渠道发现,在我国沿海农村农民媒介接触仍处于“过渡模式”,对主要媒体的接触频率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大。但沿海农村“知沟”依然存在,文化程度对于“知沟”的影响更多的呈现隐性。  相似文献   

4.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知识沟”及其发展: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P·Tichenor)、多诺霍(G·Donoue)和奥里恩(C·0ilen)在1970年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相似文献   

6.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  相似文献   

7.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普及趋势的硬软件分析,认为网络传播在未来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知沟”合拢,这是一种不同于互联网刚出现时许多...  相似文献   

8.
辛璐 《新闻世界》2009,(1):107-108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指出了技术的发展必将不断催生新型媒介。当今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催生的种种新媒介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还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信息。但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有很大差异.而且每个人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各不相同.这必然会造成社会信息资源分布失衡的现象。慢慢形成信息的两极分化——“信息沟”.  相似文献   

9.
袁月 《青年记者》2017,(20):14-15
2016年10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失恋视频中,主人公的“难受想哭”口音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爆红网络,“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进程的体现.① 本文选取网络热词的传播效果中的“知沟扩大”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热词传播中知沟的新发展、驱动知沟扩大的因素,得出应将网络热词的传播作为弥合知沟、沟通代际的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邓丽 《新闻爱好者》2010,(1):108-109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继《芝麻街》教育片的影响等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说:“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知沟”理论。1998年,腾讯QQ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QQ传播本身具有匿名性,使用方法简单,使用人群普及,笔者将从四个方面阐明腾讯QQ是弥合“知沟”的利器。  相似文献   

11.
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数据”中的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泥沙俱下。网民们有的在信息海洋中冲浪、淘金,有的却沉溺其间“呛水”甚至被“洗脑”。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及时甄别“大数据”,既是当好信息社会合格公民的一道门槛,也是部队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从知识地图到数字地球——谈人类信息基础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社会信息基础环境的每一次发展 ,都辩证地促进了人类社会及其信息基础设施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从“知识地图”到“数字地球” ,本质地昭示出人类信息不断朝着“有序化”和“序变能力”双向递进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性和虚拟化是其物化的技术保障。参考文献 12。  相似文献   

13.
关于信息社会论与地域信息化田崎笃郎(日)刘向群译一、信息社会论在日本的产生与发展在日本,“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高度信息化社会”这样的语言出现已经很久了。作为书籍的名称,这类语言的出现,恐怕当推林雄二郎的“信息在社会”,尤其是经济审议会信息研究委...  相似文献   

14.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传播技术如何创新求变,“知沟”假设似乎始终是传播界无法突破的迷障。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知沟假设”拓展到互联网领域产生的“数字鸿沟”现象也已经渗透列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凸现出来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档案馆信息社会建设及其地位和内容信息社会建设是人类改变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档案馆是档案事业主体,研究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和地位,就成了档案事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1.档案馆信息社会建设的地位与作用。档案馆是积淀社会文化的“原始宝库”,因此档案馆在信息社会建设中应具有“源头地位”。信息社会建设发达与否主要看源头信息集散、公开、共享程度如何;档案馆社会信息建设能否担当“源头”或“本源”角色,主要看其信息资源开放利用和自动化程度高不高。近年来,各地档案馆正是突出这一思路,明确档案馆信息建设主攻方向,抓住未来档案馆建设关键,加大措施抓紧档案信息化建设并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档案馆担当信息社会建设“源头地位”或“本源地位”是适应客观规律和形势发展要求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信息产业中的图书馆员与信息经纪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经纪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实质是文献信息的中介传递;作为文献信息加工、传递主体的图书馆员,在信息社会,应该向“信息导航员”、“信息咨询顾问”乃至“信息经纪人”转变。  相似文献   

17.
曹羽 《东南传播》2016,(4):73-75
知沟假说最早是在信息社会时代末提出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知沟理论的应用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特性使得人们认为,知识鸿沟会逐缩小。本文基于最近五年的网络调查数据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有扩大"知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公共图书馆精神如是说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本文认为公共图书馆精神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是可操作的。公共图书馆体现公共图书馆 精神的做法包括: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的实际存在而不是“形象”,公共图书馆应该弥合信息鸿 沟而不是制造鸿沟,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信息门户而不是信息“孤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图书馆信息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重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借助大众传播理论来认识图书馆工作十分必要。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培养分析理论”“知识沟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个人差异理论”对图书馆工作影响巨大。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20.
许凡 《新闻世界》2013,(8):138-139
网络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扩大了国民信息获取渠道,带来了整个社会的信息总量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水平不同的阶层对新媒体的消费能力不同,发达地区、富裕阶层与偏远落后地区、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知识沟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三网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手机媒体的迅速崛起为新媒体与知识沟的关系带来了新的环境与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